缅怀流行病学先驱苏德隆教授:纪念苏德隆教授诞辰116周年

张作风 流行病学教授UCLA

<p class="ql-block">今年七月九日是苏德隆教授诞辰一百一十六周年.苏教授是中国流行病学的前驱,为发展中国流行病学包括传染病血吸虫病和肿瘤流行病学贡献了他的毕生精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幸运的是苏教授和我有一些关键交集。苏教授给予的亲切教诲和培养,使我终身受益。这篇文章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苏教授对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年青一代的培育。所附照片上是一九八五年元月,当时作为上海医科大学肿瘤流行病学的硏究生,参加了纪念苏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和八十寿辰的学术讨论会,转眼已经三十七年了。当时盛况至今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苏教授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和卫生系主任(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当时我们是文革后期首度经入学考试的七七和七八级。学生和教授的关系还受文革影响,有一段距离。苏教授建议建立师生联谊小组,加强师生在课堂外的交流,增强师生友谊,增加同学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有幸和七八级二班四组的几位男同学一起参加了和苏教授的联谊小组(照片上是七八级二班四组部分同学)。这张照片上,杨敬是前浙江卫生厅厅长,吕桦是前上海中医药大学统计学教授,我们组长薛禾生是前军科院师级博士,孙加任是德州大学教授,周诗逸是密秋根大学教授,俞小军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高级硏究员。据吕桦教授回忆当时联谊小组还包括沈伟涛等同学。</p> <p class="ql-block">还清楚记得两次活动。一次是在苏教授家里。苏教授家里宽畅。起居室里靠南边是明亮的玻璃窗户,在左边靠南边是一盆很大的巴蕉叶,左边墙上掛了一幅虎字的字幅。同学们围坐在苏教授周围,像朋友一样自由自在地闲谈。苏教授给大伙讲了他在美英留学的故事,也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哲学博士学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哲学博士学位,也暗自激励自己将来也要像苏教授那样拿一个哲学博士学位。这个愿望在九年后(1991年)成为现实。我顺利地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並在以后的二十五中培养了三十名哲学博士。当时苏教授还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柳叶刀杂志。他很幽默,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和笑话。记得他曾讲过一个关于鞋拔子的笑话。这张照片有孙加仼哲学博士,目前是德州大学的教授,已经培养不少哲学博士和博士后。还有一次是苏教授请我们联谊小组同学在上海政协会堂的小歺厅吃点心,点了好多点心。吃得谈得不亦乐乎。记得那次吃好后,我们还碰到同班同学黃伯济一家人。大家一起在院子里拍照留念。可惜照片已经找不到了。师生联谊最后一次见面,苏教授还送给每人一张他的签名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时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亲身聆听著名流行病学家,国家稀有的一级教授和医学院副院长的教诲,真是非常幸运。这对于我当时确定人生方向和目标有决定性的影响。到美国来后,我也学习苏教授那样,使师生关系比较自然自由,师生同时可以也是朋友。在培养训练硏究生的过程中,除了严格的科学态度外,也同时注重和研究生们的私人交往和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考硏究生。由于受苏教授的影响,我决定考俞顺章教授的肿瘤流行病学硕士研究生。流行病学笔试考试题目有理论也有实践。当初我重视理论,居然在一个有关人年计算的实践题目上丢了20分。这也是我后来在自己教学中人年计算是必考的试题的原因。英文考试是翻译一篇关于霍乱的章节。通过初试后,复试是口试。记得定在八号楼中间的一个办公室。苏教授是主试,俞顺章教授,刘佩丽教授都在复试组。苏教授主问,问题是有关肿瘤流行病学设计以及肝癌病因学看法。虽然自已支持饮水和肝癌的假设,我也同时谈到肝炎和肝癌的可能性,以及其它可能危险因素。后来有幸被录取为上医肿瘤流行病学的硕士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预防医学第五年是公共卫生专业课和毕业实习硏究课题。我选的是肝癌流行病学,在俞顺章教授刘佩莉教授的带领下,一行三十多同学到启东县做肝癌的毕业论文。当年由于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课题进展受到一定阻力。课题结束后回到上医后,苏教授找到我和朱乃苏,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並要朱乃苏和我一起写个汇报材料。我们通宵未眠,由乃苏主笔,给人民曰报内参㝍了一个情况汇报。内参很快发表。当时江苏省卫生厅也很重视。双方一起开了会,商量解决问题方案。</p> <p class="ql-block">八三年九月进入硏究生学习。苏教授親自给我们上流行病学设计课。当时的教材都是教授自编的。苏教授联系自己的丰富经历和科研经验,给我们讲述了各种流行病学的设计思想,小概率事件和二项分布,肿瘤的研究设计,饮水和肝癌的假设。苏教授的授课由浅入深,充满智慧,使我们觉得流行病学设计並非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四年底,我和陈争鸣被考核考虑为提前功读博士学位。和陈跃一起,我们共有三个博士生。当时上海医科大学仅有苏教授可以招收博士生,我们三人都掛在苏教授名下。记得当时全国不会超过十个流行病学博士生。陈跃现在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除争鸣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教授八十诞辰的照片中,有很多他培养的流行病学家。有苏教授研究生徐忠教授,原复旦大学付校长,他是我们做研究生时的老大哥。苏教授研究生姜庆五教授,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有苏教授的关门硏究生原北京大学的俞国培教授。还有汪华教授,原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p> <p class="ql-block">转眼已经四十年了。回顾往事,心里仍然起伏不止。关於苏教授的成就已有高人总结。按照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重在人材培养,以身作则。親自带头培养新人,特别重视年青人的培养;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就是实例。二是在培养人材过程中,重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他的名言是把研究生赶下水,能够自已游到对岸,就是独立的成功的;这就是为什么上医公共卫生学院的毕业生动脑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原因。三是科硏学术要下现场,多观察,多学科,多学派,坚持自已的正确科研观念和思维;苏教授的假设饮水与肝癌是绝佳实例;四是在学科建设和管理,引用西方明星制。每个领域一个领头人,互相可以合作,但不会有太大的利益冲突,有效减少内部竞争或内斗。例如当年苏教授做流行病学系主任时,有所谓的五虎将:俞顺章教授肿瘤流行病学,袁鸿昌教授的血吸虫流行病学;李婉先教授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徐志一教授的血清流行病学,沈福民教授的遗传流行病学。每位教授独挡一面,而且都是其专业领域的国內带头人。</p> 毎次回到母校,都要在苏教授的塑像前静思几分钟。在我的人生历程中,苏德隆教授和俞顺章教授都是我的指路人。在流行病学的领域里每向前走一歩,都有苏教授和俞教授的指引和关怀。我也要像苏教授一样,把培养新一代的流行病学家作为己仼。愿苏教授精神永存!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张作風一九六九年三月十六日到南通农场十八队插队。一九七三被选拨到扬州卫校医士专业。一九七五年毕业於扬州卫生学校医士专业。毕业后任职扬州地区防疫站参加血吸虫病防治。一九八三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上医流行病学研究生,一九八七到八八年在世界卫生祖织肿瘤研究中心博士后,一九九一年纽约州立大学肿瘤流行病学哲学博士。现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尔丁公共卫生学院</span>杰出教授,流行病学系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