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白洋淀与河北四宝

GQ

<p>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保腹地,距北京、天津150公里左右,距保定市区30公里左右。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势连天际,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被3700条沟壑、12万亩芦苇、10万亩荷花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白洋淀是典型的北方湿地,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富著称,它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p><p>&nbsp;&nbsp;&nbsp;白洋淀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竟秀,妙趣天成。这里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诗贊“北国江南”,歌咏“鱼米之乡”,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淀派”诞生之地,雁翎神兵扬威之处,“小兵张嘎”造就之域。2007年5月,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p> <p>2017年以前,白洋淀为河北省的保定市及沧州市共辖。2017年4日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至此,白洋淀大部为雄安新区所辖,成为雄安新区发展的重要生态水体。</p> <p>2019年9日22日,我们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了四十多年的老弟兄老姐妹一行8人游览了白洋淀。游览的方式是8个人同坐一条小木船在湖淀水面上游弋,在芦苇荡里穿梭,中途上湖中岛观赏。</p> <p>9月份,在北方是秋高气爽的季节。9月22日这天,白洋淀地区万里无云,使我们游览质量有了很好的气候条件。当我们乘坐在游船上向湖面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在碧水蓝天波光荡漾的白洋淀水面上,颜色各异且大小不一的游船或快艇竟相游荡的美丽景象!我们乘坐的小船在行进中如与快艇或大型船只相遇,湖面上定会击起波浪拍打着船体,小船也会程度不同地上下颠波,使我们骤感惊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p> <p>随着游船的不断行进,再举目望去,那一片一片,一排一排的绿黄相间的苇叶并伴有金黄色的苇杆及褐黄色且随风飘移的芦花,还有那点缀在芦苇荡中深绿色的荷叶,再加上映衬在湖面上芦苇倒影,如此这般的美景逐段地从眼前飘过!在此情此景之际,我不由自主地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些画面:</p> <p>我们在白洋淀湖面上乘船游览的过程中,先后登上两个湖中岛进行了游览和观赏。首先登岛游览了文化苑,文化苑共有八个方面的游观内容,我们只重点游观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和“嘎子村”。</p><p>&nbsp;&nbsp;&nbsp;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武装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藏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让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雁翎队在芦苇迷宫和荷花荡中与日本侵略军捉迷藏,经常将侵略者打的焦头烂额。“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图表数据与保存的实物等反映了雁翎队与敌人英勇斗争的真实情况。纪念馆建成后,由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上将吕正操题写了纪念馆馆名。</p> <p>来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门前,我们首先拍了一张全体团友合影照。</p> <p>雁翎队队员在白洋淀湖面上芦苇荡中与日本侵略者周旋,抗击和消灭日本鬼子。</p> <p>到了冬季,雁翎队队员巧妙地利用白洋淀湖面结冰的地理环境打击和消灭日本鬼子。</p> <p>白洋淀雁翎队使用过的船只和枪炮等武器。</p> <p>进入嘎子村,一眼就看见了小兵张嘎的白色塑像。电视剧《小兵张嘎》以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嘎小子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和其奶奶的引导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2004年7月,电视剧《小兵张嘎》在电视上播出后,小兵张嘎的故事在当时真可谓是家喻户晓。电视剧《小兵张嘎》从一个侧面再现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白洋淀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情景!</p> <p>我们登岛游览的另一个湖中岛是异国风情园。异国风情园里多数是异国风情表演,我们主要是观看了反映小兵张嘎参加抗日游击队打鬼子的情景剧表演。</p> <p>游览白洋淀后,我们游观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并在雄安新区管委会办公楼前合影留念。</p> <p>在游览白洋淀之前,我们还游赏了“河北四宝(古宝)”亦称“华北四宝”中的三宝:赵州桥、定州塔、正定大菩萨。另外一宝是指沧州的铁狮子,因我们没去沧州,也就无缘观赏到铁狮子。</p> <p>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桥体上的石头雕刻不少,其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豪放,饰纹雕刻精细,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1961年3月,安济桥(大石桥)即赵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赵州桥是一座单孔割圆式敞肩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两个小孔,故又称敞肩桥。赵州桥的设计施工符合力学原理,结构合理,选址科学,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据世界桥梁学家考证,赵州桥敞肩拱结构,欧州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中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p> <p>桥面两侧有42块栏板和望柱,雕刻精美,栏板上雕的“斗子卷叶”和“行龙”,半圆雕刻,比例适度,线条流畅。两侧栏板下方正中各刻有一个较大形态的龙头。</p> <p>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在距今1400多年中,经历了10次大的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p> <p>我们一行8名弟兄姊妹在此合影留念。</p> <p>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两次到赵州桥考查并题词,考察后于1962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石拱桥》一书。下面照片中的文章内容即节録自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书。</p> <p>1991年,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协会认定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并赠送铜牌立碑纪念。这标志着赵州桥已与埃及金字塔、巴拿马运河、法国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历史古迹齐名!</p> <p>在河北省赵县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赵州桥的民间故事。这些传说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不少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如“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也借着歌谣而流传更为广泛。</p><p>&nbsp;&nbsp;下面的照片就是在赵州桥公园中拍摄的民间传说中的《小放牛》雕塑。</p> <p>下面照片是关于柴王推车的雕塑。</p> <p>定州塔在河北省定州市内。定州这个地名在公元400年以前叫安州。到了北魏天兴三年,也就是公元400年,北魏皇帝拓跋珪改安州为定州,这是定州的名称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定州”二字出现。定州这个地名,从公元400年起一直沿用至公元1913年。1913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改定州为定县,新中国成立后仍称定县。直到1986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定县升级为定州市,为河北省直管市。</p><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是定州古城的南城门。</p> <p>定州塔建于北宋初年。因为塔是建在开元寺内,因而塔的正式名称是开元寺塔,又因它位于定州城内,又俗称定州塔。定州是一座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定州古为中山国都,历代设州置府,文化底蕴深厚。定州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在众多古迹当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是定州塔。塔位于定州城内东南部,塔身11层,高度为84.2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塔身外涂白色,自下而上逐渐内收,每层檐下悬挂风铃,既显丰满挺拔又不失秀美。</p><p>&nbsp;&nbsp;&nbsp;据历史文献记载,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人会能前往西天竺(印度)取经,得到了佛教中传说的舍利子回来复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诏,命在定州开元寺内建塔纪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历时55年。但是另有文献记载:此塔始建年份相同,但建成于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至和二年为重修之年,按照此种说法修造时间应为22年。</p><p> 定州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剝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可惜的是,在清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建筑的完整。庆幸的是,从1986年开始,国家投巨资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维修,到2001年底基本竣工,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从而使这一历史名塔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p> <p>定州塔的塔顶刹座上为铸铁莲纹覆钵、仰莲,再上即为铜制宝瓶,俗称“铁葫芦”。</p> <p>塔有四个正面辟券门,其余四面设假窗,雕几何形窗棂;塔内每层均有梯级。塔分内外两层,两层之间形成八角形廊。各层回廊壁上,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甚多。塔内有佛龛、内壁龛绘有壁画,供有塑像,极为精美。</p> <p>定州塔是北方古塔中唯一的一座穿心式结构塔,整个塔身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座小塔,从而形成了八角形的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其塔内结构为外塔体环抱内塔体,楼梯从内塔体穿心盘旋到达塔身顶部。该建筑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定州塔内还嵌有碑刻四十五块,现存三十四块,是一座集建筑艺术、佛教文化、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佛塔,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华第一塔”。1961年3月,定州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在宋代,由于宋、辽对峙,定州塔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当年,定州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说,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因而,定州在当时是北部边防要地,北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此塔高耸云端,登塔远眺,可瞭望契丹之动静,故又称“瞭敌塔”。</p> <p>河北四宝(亦称华北四宝)中的正定大菩萨,在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内。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现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中有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隆兴寺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我国古代最高大的铜铸大佛;被后人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座观音;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建筑孤例宋代摩尼殿;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的龙藏寺碑。</p> <p>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在寺内盖大悲宝阁,并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置于大悲阁内。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p> <p>下面即是奉宋太祖之命所建的“大悲阁”大殿的正面照片。</p> <p>下面照片即是在大悲阁内所供奉闻名遐迩的、被誉为河北四宝亦称华北四宝之一的正定大菩萨: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由于从大殿正门进来后,寺庙工作人员紧盯着不让拍照,所以没有拍上正面像,只好等待机会走到铜像的侧面时拍了几张侧面照。此尊古宝观音菩萨像是在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两只手、眼外,在身体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铜像身躯高大,比例适度,其形体之巨、雕工之细实为罕见,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p> <p>作为河北四宝亦称华北四宝之一的此尊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在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文物中的排列中理所当然地排在了第一位!</p> <p>关于河北四宝亦称华北四宝,笔者在上面展示了本人拍摄的赵州桥、定州塔和正定大菩萨的照片。但是还有一宝是沧州的铁狮子,由于我们没去沧州,所以没有拍到铁狮子照片。为了使阅者对河北四宝有一个总体了解,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两张沧州铁狮子照片。</p><p>(网络照片:沧州铁狮子)</p> <p>据资料介绍:沧州铁狮子,又称“镇海吼”,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距沧州市区16公里。铁狮子铸成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通高5.47米,腹部中空,重约32吨。1961年3月,沧州铁狮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网络照片:沧州铁狮子)</p> <p>在隆兴寺除了被誉为河北四宝之一,并且是隆兴寺内排在“全国六最”第一位的观音大菩萨外,其余五处文物,在全国也是很有名的!</p><p> 被誉为隆兴寺的“全国六最”第二的是在摩尼殿内槽背壁通壁悬塑的五彩海岛观音,俗称“倒坐观音”,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孤例。所谓“倒坐”是指观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以表明观世音菩萨不渡尽众生永不回头的大慈大悲。这面悬塑山石突兀起伏,祥云萦绕其间,泉水喷涌,碧波鳞鳞,山中静修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风姿,而令人仰叹的则是端坐于中间的五彩自在观音像(像高3.4米)。此尊观音像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庄严形象,而是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酷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她那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这一艺术上的突破,令人叹为观止。</p><p> 这尊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1923年,鲁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相馆购得此观音照片,并视若佛教美学佳作,陈放于自己的书案上,,并赞道是“中国最美的观音”。据记载,这尊观音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出自获鹿县民间塑瓷艺人何朝宗之手。这幅杰作无疑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隆兴寺内堪称“全国之最”的六处文物中,还有被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 摩尼殿结构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p> <p>这张照片是从外围的一个侧面拍摄摩尼殿。因摩尼殿总体建筑是方形的,所以从摩尼殿的外形看,它有四个相同的正面,四个相同的侧面。</p> <p>座落在隆兴寺院最后面的毗卢殿内供奉着一尊铜铸毗卢佛或称毗卢佛墩。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毗卢佛又因其总体似塔的形状,并且在塔的上下和四周共铸有大小一千多尊佛像,所以也称其为千佛塔。毗卢佛亦是隆兴寺内六处“全国之最”之一。</p><p>&nbsp;&nbsp;&nbsp; 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形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大小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毗卢佛构思巧妙,造形独特,做工精良,是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亦是全国孤例!</p> <p>下面照片是隆兴寺内的转轮藏。此转轮藏是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善慧大士(公元497一569年)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也是隆兴寺六处“全国之最”文物之一。</p> <p>下面照片是隆兴寺中的“龙藏寺碑”。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主要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皇帝之命,劝奖恒州境内一万多名庶民百姓共建龙藏寺(即隆兴寺的前身)的情况。碑文书体方整有致,字画挺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亦为隆兴寺“六最”之一!</p> <p>龙藏寺碑高3.15米,宽0.9米。碑额上面盘绕蛟龙,中间刻有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500余字。(为了避免游客靠近碑体而损伤文物,碑亭门口设置了栅栏,因而影响了拍照的角度和总体效果。)</p> <p>隆兴寺内古树不少,下面照片展示了其中的两株古槐。从摩尼殿北门出来继续前行,穿过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