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在行动  ------ 鄂东医疗集团四棵卫生院公卫科抗疫记

呼荷唤鹤

<p><br></p><p>春节,本是举国欢庆,万家团聚的日子,可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本该有的祥和,也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大年三十晚上有的刚放假回家,有的还在路上就接到单位的电话:鄂东医疗集团四棵卫生院所有员工取消休假。</p><p>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p><p>若有战,召必回。无论当时是在家的还是在路上的,大家都在第一时间返回了工作岗位。公卫科分管领导张刚、公卫科长何杏红立即组织科室全体成员将公卫科分成消杀组、预检分诊组、数据组;按上级要求到每个村卫生室,指导14个村卫生室37名乡村医生疫情期间的工作事宜。</p><p>领导一声令下,各位勇士“各显神通”。各组成员各司其职,竭尽所能,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勇敢逆行。</p><p>车粼粼,马萧萧,防控设备各在腰。。</p> <p>消杀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经历过非典型肺炎、大型甲肝、甲型流感爆发市级卫生应急响应等多次疫情防控洗礼的防疫老兵徐新林主动请缨接下了最累风险最高的活,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的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的早,当时领导并没用说晚上要在单位休息,但他直接带着简易的日常用品直奔单位,同事们不解,他说:“我在公卫科干了27年,凭我的直觉,这次疫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的汹涌,我们科室数我力气最大,从今天起我就住单位,疫情不退我就不回家见妻儿”。</p><p>没有豪言,无需壮语。</p><p>一向不善言辞的他说的是实在的话做的是实在的事。消杀组每天不但要对全院进行两次预防性的消杀,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居室及环境要随时性消杀。2020年元月30号,金山街道发现第一个确诊病例,当时很晚了,接到办事处通知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有人说等天亮了再去病例家中消杀也不是很迟,但他一定要早点去,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阻断传播途径,才能尽量减少群众感染的概率。为了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消杀组的队员个个像黑猫警长一样时刻整装待发,虽然春寒料峭,但他们常常是汗流浃背。不知什么时候徐医生痛风的老毛病犯了,可他依然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背着沉沉的喷壶才入东家又到西户。队员中最年轻的勇士刘宇航一直都是徐医生的最好搭档,一个多月来他们一直在一起并肩作战,俨然一对“父子兵”。</p> <p>疫情防控远超预想。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多,密接者和重点监控人员也由以前的11个加到了165个,隔离点也由以前的一个加到了三个,聚缘酒店、四棵松宾馆、致家宾馆相继住满了需要观察的隔离者,沪士电子772名职工在厂区集中隔离,他们的宿舍、厂房的环境每天都要消杀,工作量越来越大,周世清书记马上调兵遣将,在村医中调了7名医生加入公卫科,分管领导张刚和公卫科长何杏红再一次调整队伍,培训指导。村医们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勇往直前。特别是负责聚缘酒店隔离点的万大勇医生,更是粗中有细、刚中带柔。一个人负责酒店所有密接者的所有事物,他是医生,每天负责他们的体温检测,体征变化,将预防性的中药熬好免费给大家;他是送餐员,每天负责大家的一日三餐,自己常常是最后一个吃饭,一个多月来没吃过一顿热饭;他是清洁工,怕酒店的服务员不懂消杀知识,他自己亲自打扫房间,消毒床单;他还是心理医生,为消除每位隔离者的恐惧心理,他常常耐心细心的给他们疏导解说......加入消杀组的方相炳医生和徐绍建医生做事雷厉风行,每天一大早就背着消毒器具检查各个污水井口的消毒情况,每次入户消杀都认真仔细,还要耐心的跟居民讲解相关的防护知识,护目镜常常布满雾水看不清眼前,但他们却给一户户焦虑不安的居民朋友带去无限的希望和生机。</p> <p>为了减轻一线护士的负荷,公卫科积极接下了预检分诊的工作。预检分诊是直接面对病人的窗口,风险性高,可以说是新冠肺炎第一时间的“亲密接触者”,可公卫科的女汉子们在科长的带领下巾帼不让须眉,领导当时提议,如果家里实在有困难或者身体有什么不适的可以提出来不去分诊台,但她们没有一个退却,个个冲在第一线。她们中年纪大的程新莉、明晓洁、许爱莲三位老师都已经年过半百了,在分诊台一站就是6-8个小时,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耐心的给他们解释讲解相关的新冠知识,细心的指导他们的就医流程。年轻的吴珺、徐曼、王桂香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唯恐落后,从一开始每个人就将自己年幼的一双儿女交给爱人、公公、婆婆照看,轻装上阵。口罩一戴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摘下口罩脸就变了型,年轻的脸就显得苍老了很多,但她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每当电话里儿女们一声问候:“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我想你了.....”,她们的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相信吧,孩子们,你们的妈妈是在打怪兽,等战胜了怪兽,妈妈就会回到你们身边,暂时的别离是为了更好的团聚,更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团聚。</p> <p>才卸隔离衣,又着轻便装,军功章属于前方和后方。</p><p>年轻的队员们不但要肩负起分诊工作,还要兼负着科室其它多项工作。受疫情影响,黄石的交通都严格管制,这给慢性病患者购药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为了不让辖区慢性病患者缺药、断药,吴珺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她主动打电话给各村领导和村医,让他们收集需要药品的慢性病患者的资料,想尽一切办法在最快的时间帮他们买到药,第一时间送到患者的手中。记得2月15号那天,是春节以来最冷的一天,吴珺骑着电动车跑十多里路去黄石精神卫生中心为多名精神病患者买回一蛇皮袋药,由于饥寒交迫回院了手还一直都在颤抖......</p> <p>疫情期间,辖区对外来、外出人员进行排查、核实,通过筛选确定密接者,同时将可疑人员的动向反馈到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将不明原因的发热者报送到卫健局,第一时间采取隔离措施,特别是涉及密接者,经常要求马上核实反馈,为了最大限度的限制传播,数据组的王桂香、徐漫漫被大家称为“钉子”,对每个可疑对象都钉死看牢,她们身上仿佛有一股使不完的劲,面对又急又多的数据量她们常常加班到深夜。对发热病人的流调工作她们更是穷追不舍,有时碰到患者不理解,嫌她们问多了,不配合,为了不错放不漏放一人,她们始终耐住性子和颜悦色的跟患者和家属解释,第一时间掌握信息,最大限度的防止疫情的传播。为了报送数据报送的准确、及时,她们主动与临床、街道办事处及派出所等多部门随时对接,对人群分类准确,数据真实,台账清晰,不折不扣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措施,真正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留尽留,应管尽管,不漏一人,被大家称为“新时代战时最佳联络员”。</p> <p>村医,农村最基层的健康守护神。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37名村医始终坚持在最前沿的防控一线,每天与村镇干部、公安干警昼夜忙碌在大街小巷。王坛村村医张建国和吴志芳夫妇这段时间每天都早早出,晚晚归,天天走三、四万步,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稳居榜首的“步数王”。辖区第一例确诊病例是大路村村民,大路村村医明国栋医生面对疫情的险峻和村民的不安,他不仅要担负着全村4750多人的防疫工作,还到患者家中对其家人温馨细致的安慰,指导他们怎样做好防护,对他们的居室环境进行消毒。一个多月来他们时而是“测量员”,为村民进行每日两次的体温测量;时而是“消毒员”,每天坚持着各村环境的消杀工作;时而是“宣传员”,将新冠肺炎的宣传资料及时上墙发放,并对村民讲解相关的知识。一个多月来他们以多变的身份,不变的心坚守在最基层,为防控工作筑起最牢固的基石。</p> <p>&nbsp;</p><p>强将手下无弱兵。</p><p>自疫情发生以来,分管领导张刚和公卫科长何杏红更是以院为家,一个多月来日夜坚守在岗位,始终站在防控一线的各个战场。从疫情刚开始紧张的制订方案、传送信息、培训指导;从协调金山街办、到各个村委会村医之间的工作;从居家隔离到集中隔离点,到上门量体温、消杀......哪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每个环节他们都亲力亲为。他们始终相信“防控措施快一分,群众保障多一分”。一个多月来天色未亮就起床是常态,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哪里需要去哪里是常态。为了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展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计报酬的使命担当。万事藏于心,不会表于情。他们始终默默的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面对逆境的从容与坚定。在他们的带领下,科室里平时看上去平凡柔弱的伙伴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无惧生死的勇士!</p> <p>可能是由于新冠病毒施虐的缘故,今年的春天比以往的春天冷多了。如席雪花飘飘下,搅天寒潮滚滚来。这群战士也是父母、也是子女、也是丈夫和妻子,也是血肉之躯,他们脱下白大褂跟平常人都一样,在寒潮来袭时也怕冷,可是,穿上白大褂就有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要扮演好天使坚定不移地帮大家逾越寒冷的季节。</p><p>风萧萧兮春水寒,勇士们智战兮平安还。天佑中华,天佑武汉,天佑黄石,天佑金山!所有的勇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勇战的同时一定要智战,一定要平安的归来!</p><p>寒冷的早春即将过去,温暖的日子马上来临,那时,在和风丽日下,在山花烂漫间请给所有平安而归的勇士一个最热烈最长情的拥抱!</p><p>加油!</p><p>2020.03.02</p>

疫情

消杀

防控

隔离

公卫科

他们

她们

新冠

患者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