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品简介</p><p> 【画作名称】《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创作者】泰奥多尔·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法国) 【创作年代】1819年</p><p><br></p><p><br></p><p> 浪漫主义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p><p>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籍里柯,他的《梅杜萨之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而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中展出《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战。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p> <p>《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画家籍里柯的优秀代表作。画作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以金字塔形结构构图,描绘了一群处于生死挣扎中的人,他们相互残杀,啃吃死者的肉。但画面上那个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p><p><br></p><p>故事经过</p><p>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又过了几天,食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喂食鲨鱼。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以钓鲨鱼。但鲨鱼咬住后一扯,鱼钩又变成笔直的刺刀了。经过这番折腾,木筏漫上许多海水,一些受伤的人的伤口被咸水浸泡,惨叫不绝。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了,其中15个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余12人,受伤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开始偷偷啃噬刚死去同伴的手肘了,于是那15个人经过辩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乱斗争中和他们并肩作战、甚至救护过自己的伤病员,统统抛进大海!</p><p><br></p><p>故事结果</p><p> 150多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p> <p>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终于创作出了震动法国、波及欧洲的《梅杜萨之筏》这幅“写实”的巨画。</p> <p>籍里科对仅存的生还者进行采访了解,并且为了使画面更加还原逼真,多次到医院对濒危患者进行观察,对这幅画多次进行草稿描写,最终经反复推敲最终定下了现今大家众所周知的世界名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