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本教研 打造高效课堂——吉庆小学信息技术组线上教研活动纪实

踏雪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引”与“导” <p>  2020年3月18日上午,我校微机组三名教师在钉钉群进行了一次线上视频会议教研活动。</p> <p>  在“依托校本教研 打造高效课堂”的校教研活动主题的指导方针下,在组长的部署下,微机组反复进行了视频会议测试,教学内容及主题的确定,并书写了完整而细致的教研计划。</p> <p>  </p> <p>  他们依据教研主题,分析了每个年级课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进行了“引”与“导”的关系初步探讨。</p> <p>  教研活动中,闫老师主持会议,代老师和李老师作为主讲教师,分别对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教学分析,他们精心准备了课件,并针对教研的主题,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想法。</p> 适时的引与及时的导 <p>  闫老师提出,老师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想要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引”与“导”的作用,就要科学合理的掌握“引”与“导”的时机。在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是重视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这样做的话,不但会降低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p><p> 然后代老师以五年级下册《文字图片动起来》为例,从引入本课的关键词“动”开始,具体讲解了课堂的引与导的方法。先让学生自我体验操作一下,如何让图片动起来的基础上,再及时地导出本课的关键所在,分层次去观察动画。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在知识关键处、在理解疑难处引入,能让学生在愉悦思考中导出问题解决的根本所在,培养了他们那种多思、善思、爱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引导教学水到渠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p> 趣味的引与激励的导 <p>  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不断的提升“引”的趣味性和“导”的激励性,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实践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p> <p>  李老师认为教学应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故事入手,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同时,注意导的时机要恰当,故事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想学这一课,因此要及时导到感兴趣爱动手操作上面来。</p> <p> 接着,李老师以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为例,讲解了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熟练地插入剪贴画和图片的方法。她先将自己一篇编排好的短文让大家看,再出示一篇未编排的短文让大家比较,然后布置本课任务,让学生按例题中的各项格式进行训练,实际操作时,在摸索中学生会收获颇丰:有的掌握了图片的妙用,有的懂得给图片处理上边框,有的已经学会调整图片色彩、大小、亮度、着色等等。实践证明,经过有趣的引入和充满激励的导入,为日后正确、安全地使用WORD软件打下了基础,让电脑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好帮手的信心也随之树立起来。</p> 间接的引与直接的导 <p>  两位老师在教研中都反复针对教研主题这样强调:“采用间接的‘引’,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直接的‘导’,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任教本年级课例,具体讲解了自己的教学设计。</p> <p>  信息技术课教学有相当一部分可采用间接的引入后再直接导出。间接的引入,即执教者不采用开门见山式的直奔本课教学内容,先让学生以其他方式自由训练,待学生练到一定程度后才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导出。</p> <p>  在闫老师的带领下,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对此看法表示赞同。</p> 引与导并非一成不变 <p>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引与导并非一成不变,有时教师引入的问题,学生已有一定了解,就大胆地留给学生过后自行消化即可,无须再费时间来导出讨论,否则,将出现多此一举的局面。有时引出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导出,从而达到引与导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在教师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创新意识引领下,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在探索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p> <p>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明确了“引”与“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课堂的“引”与“导”,充分掌握“引”与“导”相关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才能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p> <p>  教研活动结束,姜主任对我们的教研设计思想、教学设计方法给予了肯定,并做了有深度的点评。希望我们信息技术组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在传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多与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让孩子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p> <p>  冬已尽,春可待,教学探讨之路,专业成长之路永无止境。</p>

教研

引与导

信息技术

学生

教学

学习

老师

课堂

导出

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