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英国之旅

沫含

<p>圣安德鲁斯(St Andrews),是坐落在英国苏格兰东海岸法夫行政区的大镇,苏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城镇之一,也是中世纪时苏格兰王国的宗教首都。圣安德鲁斯不但有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也由于其在高尔夫运动发展中作出的诸多贡献被称为“高尔夫故乡”。</p> <p>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苏格兰仅有的中世纪大教堂。</p> <p>教堂里的高椅,坐上去体验一下</p> <p>格拉斯哥大教堂(Glasgow Cathedral)是公元1136年为了奉献给格拉斯哥的守护神St.Mungo而建,历经三百年完工,其间躲过了宗教革命的摧残而保存至今。</p> <p>格拉斯哥大教堂是格拉斯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据说这座教堂花费三百多年的光阴建造而成。在历史的蹉跎中,没有因战乱而毁灭,大部分细节都完好地保留至今。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建筑,尖塔,尖形拱门,外观华丽宏伟,有着历史的厚重感。</p> <p>教堂必备的玻璃花窗流光溢彩,木制顶棚仿佛帆船底部,上面镶嵌了古老的徽章。教堂里人不少,大都在细细观看周围,墙壁四周有复杂雕刻和墓碑。教堂中央有个祭坛,祭坛周围错落有致地摆放了七对石像,象征着“七宗罪”。小厅两侧有通往地下室的道路。地下室中有一尊墓碑,周围用红色绳子拦起。</p> <p>好听的苏格兰吹笛子</p> <p>儿子上的大学-格拉斯哥大学</p> <p>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简称格大,始建于1451年,位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的大学。格大同时也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和Universitas 21的创始成员。</p> <p>格拉斯哥大学始建于1451年,由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二世(King James Ⅱ)建议,并由罗马教皇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cholas V)创立。格大有着将近600年历史,是苏格兰地区校龄第二(圣安德鲁斯大学为苏格兰校龄最长,创立于1410-1413年)、全英国校龄第四(前三分别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综合性大学,同时位列全球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世界百强名校。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于2012年6月1日,正式更名为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商学院,目前已成为享誉国际的英国最大的顶尖商学院之一,被授予全球权威的商学院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及会计学科的AACSB认证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颁发的EQUIS认证,其MBA专业被授予全球最具权威的管理教育认证体系的AMBA认证。</p> <p>作为一所英国综合性公立古典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联。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工业革命之父詹姆斯·瓦特、苏格兰哲学之父弗兰西斯·哈奇森、热力学之父开尔文男爵,现代抗菌药之父约瑟夫·李斯特,中国近代地质学之父丁文江,[1]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和安德鲁·博纳·劳,现任苏格兰首席部长尼古拉·斯特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创办人詹姆斯·麦吉尔等大批杰出校友均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格拉斯哥大学已培养出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英国首相和4位高等院校的创建者等众多法律、科学、商业等领域的领导精英,在欧洲乃至全球都享有极高声誉。</p> <p>格拉斯哥大学目前位居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7名,并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成为英国第一所获得超五星级评价的大学,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89名,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99名,优势学科众多,在2020年Times大学排名中,动物科学、牙医、戏剧舞蹈和动画、食品科学位居英国第一,土木工程、社会政策、兽医位居英国第二,教育学位居英国第三。</p> <p>在近六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格拉斯哥大学培养出许多知名人物,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后为格拉斯哥大学的荣誉校长);著名科学家,热力学绝对温标的创建者开尔文;著名的蒸汽机发明家并改良了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十八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奠基人,苏格兰哲学之父弗兰西斯·哈奇森;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等等,更培养出四名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两任英国首相:Bonar Law(曾在格大夜校学习)和Henry Campbell-Bannerman。近几十年,格拉斯哥大学还培养出七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外,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是格拉斯哥大学的荣誉校友(1933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LLD荣誉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彼得·希格斯也在2002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并于2012年在格大建立希格斯玻色子实验室,致力于该粒子的研究[10]。美国“监控门”事件揭秘者斯诺登也是格拉斯哥大学学生推选的“学生校监”(student rector)[11]。2017年2月8号,苹果CEO蒂姆·库克被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p> <p>学校门前的草坪</p> <p>格拉斯哥大学校区分布在格市的各个地点,主校区位于格市西区Gilmorehill,是格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主校区的主楼是仅次于英国议院大楼的第二大哥特复兴式建筑,由著名哥特复兴式建筑学家Sir George Gilbert Scott设计,是格市有名的建筑物之一。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的主楼就是仿照该主楼而建的。这所拥有560年历史的大学,校园里作为保护对象而登记入册的建筑物就与100多座。在2014年的QS Top University的最美古老名校排名中,格拉斯哥大学被评为英国最美的古老名校之一,位居第四名。</p> <p>司各特纪念塔</p><p>司各特纪念塔(Scott Monument)是一个维多利亚哥特式纪念塔,纪念苏格兰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它位于爱丁堡的王子街花园,隔王子街与詹纳斯百货公司相对,靠近爱丁堡威瓦利站。</p> <p>该塔高200英尺6英寸,通过狭窄的阶梯,可以到达尖顶上的一系列观景台,俯瞰爱丁堡市中心及周边景色。登上最高的观景台要攀登287级台阶,爬上去的人可以取得纪念证书。该塔是用开采自附近的Ecclesmachan的砂岩建成,石头中含有沥青,使其变成了黑色。</p> <p>登上287层的司各特纪念塔,俯瞰爱丁堡。</p><p>Scott monument 司各特纪念塔是为纪念苏格兰的“历史小说之父“沃尔特•司各特而建,是他让全世界更多人知道并深入的了解苏格兰。</p><p>这里最吸引我的是287层的阶梯,可以登顶俯瞰爱丁堡市中心的风景。</p> <p>塔身真的很窄,越往高处越窄,每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过程中有多个观景台,层层的观景台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爱丁堡风光,同样的是,每一层的风都很大啊。</p> <p>你所见到的所有关于爱丁堡的宣传图、明信片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张在卡尔顿山上从这个角度拍过去的图片。所以卡尔顿山一定是来爱丁堡必定要签到的点</p> <p>卡尔顿山上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国家纪念碑,建于1822年,纪念拿破仑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但纪念碑并未完成,仅有一排巨大的立柱支撑着横梁。据说是因为预算透支而中断了工程。另一座是纳尔逊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海军上将纳尔逊而建。每天下午1点爱丁堡城堡鸣炮时,纳尔逊纪念碑塔尖的小圆球就会降下。卡尔顿山上还有一座醒目的圆顶建筑,是爱丁堡市立天文台。</p> <p>沿着王子街向东走到尽头,就来到郁郁葱葱的卡尔顿山。站在山顶西望,爱丁堡城堡巍然矗立,守护着宁静的小城,景色非常美丽。而向东眺望,则可以看到蔚蓝的大西洋和福思湾上的点点白帆。风和日丽的时候,总能看到当地人成群结队地来到卡尔顿山,在草坪上野餐、晒太阳。</p> <p>爱丁堡的街道</p> <p>步出苏格兰火车站,是一个如足球场般大的方正广场,乔治广场(George Square)是个露天的雕塑博物馆,有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诗人Robert Burns、发明蒸气引擎的Jame Watt、苏格兰本土作家Sir Walter Scott和乔治三世雕塑都等你认识他。</p> <p>苏格兰高地的美有史诗般的壮观,海风如永不止歇的歌诉,深蓝色的山脉覆盖着一层紫色的天空,天空的边缘镶嵌着粉红色的云朵,仿佛这层天空对苏格兰高地来说,尺寸小了一点;自远处看去,大大的鹅卵石自山巅宣泄而下,然后冲流入一片深绿色的草原;还有那到处分布的苏格兰湖泊,时时映照着穹苍的变幻。</p> <p>在夏季里,太阳总喜欢在日升日落的时刻逗留好久;而在冬天时,白天只是联络黎明与黄昏的一个短暂的时刻。夜晚的星空永远清冷而璀璨,笼罩着优美、寂静的苏格兰高地。走在壮阔的苏格兰高地上,可以感受一种荒凉与凄美,风笛声也许就是该在这样的景色中才能孕育出来。</p> <p>“珍视自由和爱人”这是苏格兰人祖先所传承下来的信仰,苏格兰人很尊重自己的祖先,很在乎自己的历史,他们喜欢说那些战斗的故事,喜欢并珍惜自己的民间传说、音乐,虽然那些不知名的景点,小小的城堡,或是一个破败的战场,可能算不上什么,但苏格兰人却视这些为国家重要的财富,不容许其受到破坏、玷污。</p><p>作为冰河世纪的最后一个据点,苏格兰高地的美让人难以捉摸。</p> <p>如果算上有水怪的尼斯湖,那么恣意的瀑布、山泉、溪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似乎都可以一笔带过。传说中有怪兽出没的尼斯湖就在小城因弗内斯的郊外,人们纷至沓来想一睹怪兽的尊容。后来有调查表明,只是虚惊一场。</p> <p>和去苏格兰旅游的大巴司机合影</p> <p>许多人将苏格兰高地称是欧洲风景最优美的地区,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作为冰河世纪最后一个据点的苏格兰高地,她的美丽让人难以捉摸。在这里,任意一个场合的终结处,也是另一个景致的开启门。它如同世界的尽头,站在苏格兰高地上,就可眺望天边;往前跨上一步,便逃离了世界——而女人们,就这么站在天堂的门口,等候上帝的天使迟迟未至的信件。</p> <p>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环境风貌。她的奇秀之美,也正归结于她个性的山与恣意的水。那山,不高,也不大,而是以奇特取胜。四处都是起伏的山脉,也许是造物主的宠爱,或是大自然的偏心,这里的山地,多多少少都有些怪模怪样。山的外型,平淡无奇,多是些平缓浑圆、起伏不大的曲线,没有一点锋利或突兀的气势。</p> <p>爱莲·朵娜城堡最早建于13世纪,用来防御维京人。到13世纪末期它已成为麦肯齐家族的要塞。1511年,马克雷家族继承了该城堡。1719年4月,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城堡。后来城堡被夺回,但是在1719年5月10-13日被英国皇家海军3艘巡防舰摧毁。1919年到1932年期间,城堡被人买下后重建。重建包括建造一座拱桥方便和陆地链接。</p> <p>苏格兰是英国顶级大片的御用取景地🎥</p><p>很难想象就在小小的英伦岛国,还能有这般宏伟壮阔堪比西藏的landscape👍</p><p>《哈利波特》《勇敢的心》以及三部《007》都曾记录下这里壮美👍</p> <p>爱莲·朵娜城堡是苏格兰被拍摄最多的古迹,也是很受欢迎的婚礼场所和电影拍摄场所。在该地取景的电影包括:《杜里世家》、《挑战者》、《超时空战士》、《爱情的证明》、《黑日危机》、《伊丽莎白:辉煌年代》、《理性与感性》、《新郎不是我》,007电影黑日危机也在这城堡取景过。</p> <p>多以粗笨的馒头形状,三三两两、四平八稳地散坐在这块寂寞的高原上。山角下的大片荒原,又四处散落着巨大的圆石,布满黑色的苔痕,呈现极地的地貌。苏格兰的水流,充沛得让你嫉妒,干净得叫人想哭。据说,那驰名世界的苏格兰威士忌,也正得益于这样独特的矿质水源。在那黑黝黝的岩石陪伴中,在那郁葱葱的林木映衬下,那一汪幽幽的清静,衬托出原始的风貌,呈现出一股纯纯的可爱。在苏格兰高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而那多变的天气,或晴或阴或雨或风,说变就变,犹如一个神经质的少妇,使你莫名于她精彩而无常的瞬息万变。天空压得极低,远处的山顶,都被云层盖得密密严严,人就像困在一个偌大的鸡蛋壳里,空旷得有点压抑,寂寞得有些难堪。但若要游历此边风景,这般寂寞,又恰在好处,妙处更是无可言说。</p> <p>在最早期,城堡成立于13世纪,由亚历山大二世的努力,从而帮助防止海盗入侵。在历史上原来的城堡涵盖全岛,由巨大的幕墙连接构建了七塔。千百年来,城堡收缩和膨胀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谜,直到1719年它被卷入了鲜为人知的党人起义,城堡被西班牙士兵驻军党人领袖占据,三个皇家海军护卫舰被派前往处理起义。在1719年5月10日,全副武装的军舰停泊在城堡边,凭借城堡高达5米厚的墙壁,军舰大炮的轰击,几乎对城堡影响。但最终,在城堡发现343桶火药,指挥官下令炸毁城堡,从此城堡变成废墟无声,持续了两百多年。整个城堡就是一部历史。</p> <p>爱莲·朵娜城堡城堡是世界名堡之一。城堡建于湖中一个小岛上,一石桥跨湖连接城堡与陆地,安详的湖水和古老的城堡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城堡因其地理位置三面环水又在西海岸,从来都是遭受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日耳曼人,维京海盗,以及后来的西班牙人,都在这里登陆。其实城堡自修建之日起,就不适合居住,不过其三面环水的地理位置和其高贵的气质尤其难得。</p> <p>自13世纪后期的Ken***h起3个世纪,城堡都由Mackenzie家族拥有。再往后,几经转手,1719年,城堡被当时的政府军队包围,在爆炸中变成废墟。1911年,John MacRae-Gilstrap买下Eilean Donan,20年后,重建工作完成。如今,城堡由MacRae家族私人拥有。</p> <p>城堡因其主人St.Donan而命名。St.Donan,原名是Abbot Donan,6世纪Ayrshire人,在城堡中过着修道生活。公元618年四月十七日,当他和其他僧侣一起庆祝Holy Eucharist的时候,修道院遭到了一伙海盗的抢劫,他和另外52名僧侣被斩首。</p> <p>苏格兰西北部就是有名的苏格兰高地,有着雄伟壮美的自然风景:冰川时代留下的地貌、崎岖的山峦、精致的湖泊以及巨石覆盖的原野。这里清澈的溪流为高地的传统特产:苏格兰威士忌提供了重要的原料。高地东南部没有多少城镇,被称做高地旅游中心。那里有雄伟的山脉、秀丽的山谷、恬静的湖泊、奔流的溪水和开遍石南花的的原野。苏格兰的南部虽是山地,但远非高地那样桀骜不驯。这里与英格兰北部地形相似,是一个地形舒缓、环境静谥的确地区。有长满青草的山坡,有拥抱着宁静溪流的宽敞的谷地。</p> <p>苏格兰位于欧洲北部大不列颠岛的西北部,大不列颠岛也就是联合王国所在地。苏格兰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即使在与英格兰合并之后,也保留着很大的独立性和鲜明的民族传统。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总是与其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而苏格兰人在这一方面显得特别突出。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苏格兰人一直保持着较少的人口和空旷的土地,也使得苏格兰人保持着风笛和短裙以及独立和自豪。</p> <p>一望无际的高地没有北欧那样无尽的森林,也不是枯寂的荒漠,而是被舒缓起伏的低矮绿草和苔藓所覆盖。那种低矮、稀疏的植被苍凉地生长着,全然不像英格兰原野上的青翠欲滴。裸露的岩石、清冽的空气,时时提醒着你这是海岛上的高原。即使到了夏天,当原野被一种叫帚石南的紫色小花所覆盖时,大地也缺少一种生机。那种无边的紫色显得过于刺目和固执,不同于山花烂漫的绚丽,而是一种近乎于绝望的怒放。这是一片寂寞的土地,多少年前被视为蛮荒之地,再壮丽凄美的景色也不能代替土地的贫瘠。</p> <p>苏格兰之行,最让我心醉神驻,留恋不舍的,不是巍峨冈巅,文物满目的爱丁堡,不是优美静谧深邃玄妙的尼斯湖,不是绿野如画,风笛如歌的高地,不是林木葱郁河流灵动的山川,而是那个沉淀着历史记忆,遗留着文明足迹,洋溢着岁月气息,充盈着不老生机的古镇一圣安德鲁斯</p> <p>圣安德鲁斯是苏格兰历史上最著名的城镇之一,位于苏格兰东部,三面环海东临北海,也是苏格兰境内风景最美的海滨城镇之一。千余年来,圣安德鲁斯小镇一直是主教和帝王、圣人、烈士、学生和游人的聚集地。不过圣安德鲁斯现在之所以世界文明,更多的因素是这里是现代高尔夫球的起源地。不过凡事都讲究追根溯源,圣安德鲁斯曾经是古王国Kingdom of Fife的首都,或者说这里是苏格兰宗教的重要发源地。</p> <p>圣安德鲁斯的名字来源于圣徒安德鲁(Andrew),圣安德鲁(St.Andrew)是苏格兰的守护神,同时也是希腊、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的守护神。安德鲁是耶稣的12信徒之一,同时他也是伟大的圣徒圣保罗的兄弟。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安德鲁开始游走欧洲四处传教,不过安德鲁也没有能够逃脱耶稣所经历的宿命,在希腊的一个叫做Patras的地方收到罗马教徒的迫害,最终罗马当局判处安德鲁死刑,方式与耶稣一样:钉死在十字架上。不过安德鲁在行刑前请求不要让他和耶稣以同样的姿势在十字架上钉死,最终他的申请得到了批准,他依然被钉死,只不过变声了X形的木架上。也正因为如此,后来X形的十字架被定义为安德鲁的象征。</p> <p>伦敦眼(The London Eye)[1],全称可口可乐伦敦眼(The Coca-Cola London Eye),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首座、同时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出名旅游观光点之一。</p> <p>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当时赞助商还是英国航空公司因此又称千禧之轮,总高度135米(443英尺)。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由序号1排列到33。因为宗教忌讳,没有13号),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2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伦敦眼”为庆祝新千年而建造,因此又称"千禧摩天轮"。乘客可以乘坐"伦敦眼"升上半空,鸟瞰伦敦。“伦敦眼”在夜间则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了泰晤士河的梦幻气质。伦敦眼还为2015英国大选亮灯,红灯代表英国工党,蓝色代表保守党,紫色代表英国独立党,黄色代表自由民主党。</p> <p>"伦敦眼"是伦敦最吸引游客的观光点,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轮"伦敦眼"将会永久成为伦敦的地标。 高135米的"伦敦眼"是为了庆祝公元2000年而兴建的,原定获准运作5年,但是"伦敦眼"的拥有者希望让它继续运作下去。 拥有"伦敦眼"部分权益的英国航空公司说,已经有超过850万人次乘坐"伦敦眼"升上半空,鸟瞰伦敦。"伦敦眼"也是英国最受欢迎的付费观光点。英航说,这个1500吨重的建筑可以维持至少50年。</p> <p>伦敦眼是为了庆祝公元2000年而兴建的,原定获准运作5年,由于总投资额为1.2亿美元的英国“伦敦眼”摩天轮2000年建成开放的第一年,就吸引世界游客300万人次左右,伦敦旅游市场经济效益增加了10%,同时还带动伦敦旅游就业约1万人,截至2002年7月,伦敦眼已累积总乘坐人次达850万。当地市议会于是决定长期保留伦敦眼。</p> <p>对摩天轮的设计者而言,除了体积,最美妙的是这个庞然大物竟可以稳固的矗立在泰晤士河河面上。两支从陆地延伸过来的支架,将承担摩天轮大部分的重量,另外加上六条巨型钢索防止其倒塌;这些支架与钢索的地桩将打入地底180英尺的深处,确保安全无虞。</p> <p>伦敦眼的车轮型设计隐喻着二十世纪末和时间进入新千年,是一个夫妻建筑师团队David Marks和Julia Barfield的视野。在2000年,当时英国航空公司还是主要赞助商,这一建筑被称为千禧之轮。直到2005年11月英航仍与另两家公司控股。之后默林娱乐集团公司买下管理权并设立了可口可乐伦敦眼有限公司经营。</p> <p>伦敦之眼的创造者是马克与巴菲而德这一对夫妻建筑师,在1993年首次提出这个构想,原本是为了参加《泰晤士报》和建筑基金会在伦敦所举办的一场公开竞赛,征求庆祝千禧年的新建筑设计。要在伦敦打造一座大型的新建筑,必须经过公开咨询的过程,不但旷日费时,而且程序复杂,不过马克和巴菲而德取得了非常坚定的共识,认为这座建筑应该马上进行。</p> <p>它被誉为数学上的奇迹;工程师透露,建造这座摩天轮所需的电脑计算能力,超过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建筑。“伦敦之眼”重1600吨,横躺在浮于河面的一个平台上建造,原本预定9月初立正就位,并于次年1月开放大众搭乘。直到接近完工阶段,负责建造的工程师才有信心揭露,他们在设计建造时比原先估计多做了几百万次的计算,以确保其安全性。</p> <p>伦敦之眼”的构想可追溯至1993年《泰晤士报》所举办的一场竞赛,该报要求参加者提出庆祝千禧年最具野心的计划,两名建筑师异想天开的率先提议建造全球最大的摩天轮。这项计划激发了英国航空公司董事长艾林的想象力,决定出资使其付诸实现。</p> <p>泰晤士河,也称泰姆河(River Thames),英格兰西南部河流,为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346千米,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千米,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p> <p>伊丽莎白塔(the Elizabeth Tower),旧称钟塔(the Clock Tower),俗称大本钟(the Big Ben),联合王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附属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伦敦乃至英国的标志性建筑。</p> <p>白金汉宫外景</p> <p>伦敦眼外景</p> <p>伊丽莎白塔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7吨。每15分钟响一次,敲响威斯敏斯特钟声。自从兴建地铁Jubilee线之后,伊丽莎白塔受到影响,测量显示伊丽莎白塔朝西北方向倾斜约半米。</p> <p>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1]。由于空间限制,有99%[2]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p> <p>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对外扩张中得来。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希腊复兴式建筑[5],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后来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10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6],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p> <p>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希腊爱奥尼式圆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馆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开放,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广场的顶部是用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对公众开放。</p> <p>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期所建,共有70个常年对外开放的固定展馆[9],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万件。博物馆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爱奥尼亚式圆柱。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p> <p>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中的展品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p> <p>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p><p>《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中国获得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10],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p> <p>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点是莱姆豪斯(Limehouse),早在1800年代初期,一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就流落伦敦,在船厂区落户。到了20世纪初,聚居于当地的越来越多的华人主要视邻近船厂区的华裔水手为顾客。后来当地渐渐变得以合法鸦片烟馆和贫民窟而出名,相对于今日唐人街著名的餐馆和超市。直到1934年,这一区域被拆卸,但这里仍有少华裔年长者居住。</p> <p>泰晤士河是英格兰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山,沿途汇集了英格兰境内的诸多细流,河水从西部流入伦敦市区,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最后经诺尔岛注入北海。在赛伦塞斯特(Cirencester)镇西南5公里一处海拔108.5米(356尺)的场地上有碑石为证。</p> <p>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虽然不算长,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或许可以反过来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p> <p>伦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旁,尤其是那些有着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桥面可以起降的伦敦塔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p> <p>这些建筑虽历经沧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洗礼,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样,直至今天还在为人们所使用。</p> <p>在伦敦上游,泰晤士 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p> <p>泰晤士河水位稳定,冬季通常不结冰,有许多运河与其他河流相通,航运条件很好。干流从西伦敦特丁顿坝以下为河口段,长99公里,海轮可乘潮上溯直达伦敦。泰晤士河具有多种功能,但存在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及防洪防潮等水利问题。</p> <p>泰晤士河是英国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英格兰南部科茨沃尔德丘陵靠近塞伦塞斯特的地方,河流先由西向东流,至牛津转向东南方向流,过雷丁后转向东北流,至温莎再次转向东流经伦敦,最后在绍森德附近注入北海。</p> <p>河北岸,维多利亚河滨马路为游人散步、休憩的理想去处。入夜,沿河路灯齐明,点点灯光与水波相映,时碎时聚,使人顿感伦敦难得的悠闲。埃及克娄佩特拉方尖碑,仿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复制品、骆驼兵雕像等等文物古迹也多在沿河两岸。</p> <p>从格林威治西上至泰晤士河第一座桥梁——塔桥,沿河两岸船坞、码头、仓库密集,过塔桥而西进入伦敦市区,两岸景色骤变,高楼广厦,皇宫苑圃,鳞次栉比;议会大厦,皇家音乐厅,伦敦塔和索思瓦克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等古建筑都依稀可见。伦敦市行政中心的郡政厅紧依河滨。沿河共有桥梁27座,结构风格不同,景色各有千秋。其中滑铁卢桥、威斯敏斯特桥和兰勃士桥最为壮观。</p> <p>泰晤士河一直是诗人墨客讴歌吟咏和画家们写生描绘的对象,也是游人访古揽胜的必经之地。再从伦敦溯河西上,伊顿、牛津、享莱、温莎、汉普顿扬、里士满等大小城镇,都各有不朽名胜,为著名游览胜地。</p> <p>福尔摩斯博物馆是位于英国伦敦贝克街(BakerSt)221b号的一所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馆内的布置摆设都以小说中提及的情节为佐,更增添福尔摩斯旧居的真实性。</p> <p>这所房子最初建于1815年。在1860-1934年间,曾用来出租。小说中的福尔摩斯正是于1881-1902年间居住于此。后来,有人买下了这所房子,直到1990年,才正式建立了这个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博物馆的结构与小说中完全相同,加上精心的布置,使来此参观的人如同置身于小说的场景之中 。口叼烟斗,总是带着一顶猎帽的福尔摩斯,在阿瑟·柯南·道尔(Sir Arthur Conan Doyle)笔下成为闻名全球的名侦探,小说中福尔摩斯和华生住在贝克街221B的二楼,前方是他们共用的书房,后端则是福尔摩斯的卧室,书房中陈列许多福尔摩斯的道具,如猎鹿帽、放大镜、烟斗、煤气灯等。博物馆三楼则呈现不同小说中的知名场景,等福尔摩斯迷来细细比对。小说中福尔摩斯的房东是韩德森太太(Mrs. Hudson)。事实上,地铁贝克街站的墙上满是福尔摩斯的经典侧面像瓷砖,博物馆隔壁也有福尔摩斯纪念品店</p> <p>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名侦探,与他的助手华生医生带领读者破案无数。小说中福尔摩斯所居住的地方为贝克街(Baker St)221号B,1990年在此成立了福尔摩斯博物馆(Sherlock Holmes Museum),馆内的布置摆设都以小说中提及的情节为佐,更增添福尔摩斯旧居的真实性。地铁贝克街站的墙上满是福尔摩斯侧面像,博物馆隔壁也有福尔摩斯纪念品店。</p> <p>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又译作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个虚构的侦探人物,是由19世纪末的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塑造的一个才华横溢的侦探形象。福尔摩斯自己称自己是一名“咨询侦探”,也就是说当其他私人或官方侦探遇到困难时常常向他求救。大部分故事都集中讲述一些比较困难、需要福尔摩斯出门调查的案子。福尔摩斯善于通过观察与演绎法来解决问题。柯南·道尔是从自己见习于爱丁堡皇家医院时一名善于观察的老师的身上获得灵感,创造了福尔摩斯这一人物的。</p> <p>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蔓延在这些故事中的是城市的气质。行走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地址、一种场景甚或一张匆匆来去的面孔,都会在不经意间唤起对那些故事的回忆,而一座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城市就在这些故事中变得立体而真实起来。伦敦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或者说许多著名的故事,都与一位大侦探有关,他的名字叫福尔摩斯。对于中国人,福尔摩斯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异邦大侦探,应该是不陌生的。 我读福尔摩斯的故事,还是许多许多年以前的事了。至今留下印象最深的,似乎还是《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对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也一直有种崇拜,有种神秘感。所以,当我终于有一天在伦敦街头与福尔摩斯先生“不期而遇”,此番经历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了。</p> <p>坐落在贝克街221号B(按照中国译法也许应该译成贝克街221号乙吧)的福尔摩斯博物馆并不难找,绿色的门脸和招牌都很显眼,与小说中写得完全一样。正如其过分简单的介绍中所说,这是一个“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址”</p> <p>房子是英国经典的四层楼带阁楼 ,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人肯定对这里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层有三个房间,有一个对外开,买票和纪念品,从侧门进入博物馆,一层的两个房间中有夏洛克的蜡像,以及一些扮成福尔摩斯的管理员可供你照相,房间中的玻璃柜中有一些在书中提到的工具,例如,翻开的字典中藏着一个左轮手枪等等很有意思的东西。二层三层也都按书中完全复原。阁楼尤为真实,昏暗的斜顶阁楼中,一个斗篷,一顶帽子,一些木桶和工具,好像又回到了故事中。</p> <p>原来是华生医生的卧室,和三楼一起,全都陈列着一些小说中的著名人物的蜡像。这些蜡像造型和真人一样大小,形象逼真,猛一看有时会以为是活人。</p> <p>至今还有人以为福尔摩斯真的住在那里,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们写信到贝克街221号B。</p> <p>最重要的一层,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合用的书房,连着福尔摩斯的卧室。在那里,有身着维多利亚时代仆人服装的女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向来访者介绍情况并为来访者拍照。你可以坐在圆茶几(茶几上放着一把福尔摩斯经常用于破案的大放大镜)旁有一张大安乐椅里,手握福尔摩斯的大烟斗,头戴猎鹿帽,让工作人员为你拍一张满意的照片。书房的一角,就是小说中让人难忘的福尔摩斯的“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一张书桌。</p> <p>博物馆隔壁,还有另外一家专门出售与福尔摩斯有关纪念品的商店。有趣的是,一位年近50的店员,身着福尔摩斯的典型服装坐在店里,颇有乱真之感。</p> <p>二楼原来是华生医生的卧室,两间小屋上分别标有“哈德森太太的房间“和”华生的房间“的英文字样。三楼全都陈列着一些小说中的著名人物的蜡像。“专业”一些的读者,自然会从中辨认出他们是哪些角色。尤其有意思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人物的心目中,福尔摩斯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并未死去。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些来信选辑就是证明。我粗粗地翻了翻,里面各国来信都有,除了问候类的之外,甚至还有为某些案子而求助于他的。比如一位日本女孩就在来信中讲到,她认识的一个人被手枪打死,警察判定是自杀,而她却认为不可能,并请求福尔摩斯这位世界上最大的侦探的帮助。在陈列的信件中,最新的还有1999年寄给福尔摩斯先生的信。</p> <p>据说,这所房子最初建于1815年。在1860-1934年间,是作为供出租的房舍登记的。而小说中的福尔摩斯是于1881-1902年间居住于此。后来,有人买下了这所房子,但直到1990年,才正式建立了这个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柯南道尔先生在写作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一实际的背景,所以,博物馆的结构与小说中并无二致,就连从底层到一层的楼梯数都与小说中讲的一样—17级!相同的结构加上精心的布置,使来些参观的人如同置身于小说的场景之中。在那间福尔摩斯与华生合用的书房中(其实一角还有个摆着餐具的餐桌),壁炉中火烧得正旺(可惜是煤气,但看上去却相当逼真)。靠近房门的地方是华生医生的写字台,写字台前的椅子上放着一个打开的医生用的皮包,里面放满了医生用的钳子之类的医疗器械。书房的中间,是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相对而坐的沙发椅,而书房的另一角,就是小说中让人难以忘记的福尔摩斯的“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一张书桌,上面摆着各种化学实验用具,旁边的架子上则放满了装着各种化学药品的瓶瓶罐罐。看到此处时,我不禁联想到,如今,电视节目中像科学探案之类的内容是很受观众欢迎的,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文化,而在这种在流行文化中巧妙而得当地穿插有有关的科学内容,使福尔摩斯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让人觉得敬佩与信服,就这样来“普及”科学而言,柯南道尔先生应该算是真正的先驱者之一了吧。其实,从最广义上来讲,这也未尝不是一种科普。如果我们今天的大多数科普能够做到这种份上,如此为读者所接受,那局面绝对会与时下众多科普作品“科”而不“普”的局面大不一样。</p> <p>自从贝克街221号B诞生以来,无数人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寄给住在那儿的两位著名单身汉。几乎所有寄信者都怀着一个恳切的希望,那就是希望福尔摩斯先生给自己回信。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让它变成现实了!——每个福迷都应该感谢细致的英国政府,他们不顾实际路况强行建出的221B Baker Street,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寄托梦想的真实地带。</p> <p>在逛商场</p> <p>剑桥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剑桥,也称康桥(Cambridge音译名),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p> <p>剑桥是英国剑桥郡首府,剑桥大学所在地,早在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9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虽然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后,这个城镇的名字才渐为人所知,今天它是座9.2万人口的城市</p> <p>剑桥,虽与牛津齐名,都是世界著名学府, 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 尽管这里保存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但就整个剑桥的外观而言仍是明快而且现代化的。还有与城市规模不相称的众多剧场,美术馆等设施,更使得这座大学城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p> <p>暮春是剑桥最美的季节。路旁是一排排苍翠撩云的大树和一树树白色、淡紫色的樱花。在阳光的拂照下,显得生机勃勃。各个学院和住宅门前的草地上,紫红的、粉红的玫瑰,鹅黄色的旱水仙,路灯柱上,住宅阳台上挂着、摆着鲜花盛开的花盆。真是繁花似锦,赏心悦目。</p> <p>剑桥市位于伦敦北。地处平原,剑河从城市西门经市区流向东北,注入乌斯河。从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起,剑桥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剑桥环境幽美,绿草如茵,著名的有“耶稣”草坪、“马克斯”草坪、“绵羊”草坪等宛如绒毡铺地。一进剑桥市,一座纪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剑桥学生的青铜像迎面矗立。</p> <p>美丽的剑河是剑桥的象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剑河被当地人称作River Granta和River Cam,指的其实是同一条河流,前者特指剑桥市至格兰切斯特庄园(Grantchester)一段,即河的上游,这段河流曲折,岸边风景自然淳朴;后者为河的下游,河面较为宽阔,水流平缓,岸边尽是剑桥大学校园的华丽建筑,即后园景观(the College Backs),所以在当地租船漂流时,船主会问“Granta or Colleges?”。来剑桥一定要撑篙游览,漂流于剑河之上饱览两岸风光,</p> <p>剑桥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但是又可以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因为市中心几乎被学院所包围,好像成了剑桥的生活区。看吧,这来来往往的,不都是芸芸学子吗!街上的店铺大多是书店文具店,出售学生们应用的东西。这里还有专为学生作传统学袍的服装店呢!至于小酒馆,也是学生们侃大山,发牢骚的地方。</p> <p>剑桥,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88位诺贝尔奖金得主出自此校(实际来此校工作或执教过的人数超过100名,但剑桥大学官方的数据是根据学生或教师是否拥有学院的Membership/Fellowship而定),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荣光。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称剑桥为“自然科学的摇篮”。</p> <p>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81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现任校长是艾利森·理查德。</p> <p>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且不说自然科学家的长长名单。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牛津剑桥的毕业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有人说,牛津剑桥统治着英国,看来确有几分道理。</p> <p>剑桥(Cambridge)的原意是指“剑河上的桥”。 剑河(River Cam)是当地一条环城河流,这条曲折蜿蜒的小河,两岸杨柳垂丝、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 徜徉在剑河岸边,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和经典建筑俯仰皆是,高大精美的校舍、庄严肃穆的教堂和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矗立在满城的绿树红花间,翠色葱茏,古意盎然。 剑桥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闻名于世,与近邻牛津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城之一。但与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的牛津不同,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这里虽然充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但依然是一座商业繁华、生活节奏明快和现代化的城市。</p> <p>剑桥没有机场,一般旅客都是乘机抵达伦敦后再转车前往剑桥。伦敦的四个机场(伦敦距剑桥最近的机场是斯坦斯特德机场Stansted Airport,距剑桥南郊仅30英里)都有巴士来往于剑桥Drummer St.的巴士总站,运营时间为每天凌晨1:55-19:45,每小时一班,车程约1.5小时。也可以乘机场巴士到国王十字站(King's Cross stations)或利物浦站(Liverpool St. stations )、维多利亚站(Victoria stations )乘直达快车前往。</p> <p>在剑桥往返于英国各地的火车车次十分频繁,可直达伦敦、伊普斯威奇、伯明瀚等,以及经彼德堡前往北部地区。剑桥往返于伦敦国王十字站的列车运营时间为每天6:06~20:51,每半小时一班,车程约1小时,票价13.5镑。从剑桥火车站可乘1、3号公交车(Citi 1、Citi 3 service)到伊曼纽尔街(Emmanuel Street)下车即到市中心,约需15分钟,票价1镑,方便快捷。</p> <p>由亚历山德拉 凯瑟琳(Alexandria Catharine)于1473年创建。她曾被判处死刑,要被钉死在一个轮状的十字架上。然而,当她的身体碰到那只十字架时,轮子却奇迹般地断裂了。因此,轮子便成了凯瑟琳的吉祥物。这就是学院大门上那个金黄色轮子图案的由来。圣凯瑟琳学院校友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1666年出生,六岁时已懂得拉丁、希腊和希伯莱三种语言,九岁上剑桥大学,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本科生。</p> <p>剑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创立于1284年,是剑桥第一个也是最小的学院,有座走廊连接学院和小圣玛丽教堂(Little St.Mary's Church),昔称圣彼得教堂,学院因此而得名。圣彼得教堂建于12世纪,彼得学院于14世纪重建并更名为小圣玛丽教堂。教堂左手边,是戈德弗雷?华盛顿(Godfrey Washington)的纪念碑,戈德弗雷?华盛顿曾经是彼得学院的院士和教堂牧师,他还是鼎鼎大名的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叔祖父,仔细观察纪念碑上所刻的华盛顿家族的徽章,据说美国国旗的星条图案就来自于此。</p> <p><br></p><p>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一座上开悬索桥,位于英国伦敦,横跨泰晤士河,因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p> <p>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如今是座拥有6条车道的水泥结构桥。伦敦塔桥下面的桥可以打开,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为花岗岩和钢铁结构的方形五层塔,高43.455米,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两塔之间的跨度为60多米,塔基和两岸用钢缆吊桥相连。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桥面高于高潮水位约42米)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 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两块活动桥面,各自重达1000吨。从远处观望塔桥,双塔高耸,极为壮丽。桥塔内设楼梯上下,内设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假若遇上薄雾锁桥,景观更为一绝,雾锁塔桥是伦敦胜景之一。</p> <p>这是老公侄女的小儿子</p> <p>这是老公侄女的女儿</p> <p>和侄女一家人在一起吃饭</p> <p>小家伙非常喜欢老公抱他</p> <p>在比斯特购物村购物,太累了,休息一下</p> <p>伦敦逛街</p> <p>伦敦旅游跑到唐人街买东西,意外看到mm豆伦敦旗舰店,这个可是世界最大的mm店啊,如我如此热爱mm豆之辈,当然欣喜若狂,二话不说,屁颠屁颠跑进去。</p> <p>上上下下总共有四层啊,那一整面一整面的mm豆豆的糖果墙,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炫目诱人的糖果色,让人眼馋薄脆糖衣包裏,妙趣挡不住;淡淡的牛奶巧克力香味弥漫在店里,让人嘴馋。如今的mm豆,除了传統的牛奶巧克力味之外,新添了花生味哦🙆🏼‍♀️</p> <p>喜欢的话,只要拿上一个塑料袋或者专用塑料杯,接在豆豆罐下,打开龙头就行,随自己的喜好,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颜色,一面面的墙,那么多数不过来的颜色</p> <p>当然,四层mm豆,不仅仅是mm豆,还有很多的延伸产品,服装,各种小玩意,应有尽有🤸‍♀️店里还有很多玩乐的东西,特别可爱🧸</p> <p>著名的伦敦龙虾汉堡餐厅</p> <p>龙虾的做法有两种,一总是蒸的,一种是烤的,建议可以点蒸的,因为蒸出来的龙虾非常鲜嫩,他们店里的龙虾都是打捞当天的活的,店里的拐角处有很多鱼缸来储存这些活龙虾。</p> <p>上菜的同时会给你一套吃龙虾的工具,但是龙虾的钳子和壳都是经过处理的,很方便实用,如果你爱吃海鲜,也爱跟英国年轻人一起凑热闹打卡,这家店绝对是晚餐的最好选择,但是记得要提前预约。</p> <p>伦敦的唐人街</p> <p>在伦敦商场品尝英式下午茶</p> <p>这里是在伦敦住的酒店大厅</p> <p>在儿子和白金汉宫守门保安交流下,允许我们进入白金汉宫内参观,这是在院里</p> <p>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是英国君主位于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宫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国家庆典和王室欢迎礼举行场地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p> <p>在英国历史上的欢庆或危机时刻,白金汉宫也是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1703-1705年,白金汉和诺曼比公爵约翰·谢菲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白金汉宫”,构成了今天的主体建筑。</p> <p>1761年,乔治三世获得该府邸,并作为一处私人寝宫。此后宫殿的扩建工程持续超过了75年,主要由建筑师约翰·纳西和爱德华·布罗尔主持,为中央庭院构筑了三侧建筑。</p> <p>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19世纪末20世纪初,宫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续至今白金汉宫形象。二战期间,宫殿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画廊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收藏品。</p> <p>现在的白金汉宫对外开放参观,每天清晨都会进行著名的禁卫军交接典礼,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观。</p> <p>1703至1705年,白金汉公爵约翰·舍费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将府邸改名为“白金汉府”,19世纪前期的豪华式建筑风格,庞大的规模甚至比华丽的外表更加引人注目。之后它曾一度用于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直至约六十年之后成为王室成员住所。</p> <p>1761年,乔治三世买下该府邸,并作为妻子夏洛特女王的一处私人住宅,以便于取代举行许多法院事务的圣詹姆士宫。因此白金汉宫被称为“女王的家”,乔治三世的15个孩子有14个出生在这里。</p><p>1762年应国王的要求扩建工作开始,由爵士威廉·钱伯斯设计,耗资73000£。</p> <p>纳西保留了主楼并通过在花园侧加上面西的新套房将其规模扩大一倍,对着圆形的巴斯石灰石,这种反映了法国古典主义影响的外部风格受到乔治四世喜欢。经过改装的房间是正式和半正式房,自纳西的时代以来基本维持不变。在这些房间的许多件家具和艺术品是为卡尔顿屋购买或制造的,后者于1827年被拆除,为乔治四世还是威尔士王子时在伦敦的驻所。</p> <p>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于即位后仅三周的7月最早迁居采为住所,白金汉宫正式被当成英国王室的府邸,且在1838年6月她也是第一个从白金汉宫前往加冕的君主。此后白金汉宫一直是女王举行召见首相、大臣,举行国家庆典,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地点。</p> <p>白金汉宫南北两翼被拆除,围绕中央庭院构筑了带一个更大规模的凯旋门——大理石拱门(the Marble Arch)的建筑,以纪念英国在特拉法加和滑铁卢的胜利。纳什所建的宫殿基本上就是白金汉宫背后朝向花园的那一面。1829年花费已上升到五十万英镑,1830年乔治四世死后,他的弟弟威廉四世起用爱德华·布洛尔(Edward Blore)完成剩下的工作。这任国王从没搬进过宫殿,1834年国会大厦被火灾烧毁,国王就将他的宫殿提供给议会为新场所,但被拒绝了。</p> <p>1840年,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婚后宫殿很快显示出了缺点。对新婚夫妇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任何育婴室且客人卧室太少。解决办法是兴建第四面的宫殿连接南北两侧构成四方形,原正面入口处的大理石拱道则被移动迁至海德公园的东北角。负责的建筑师布洛尔,创建了东部前面建筑(the East Front),这个东侧的外立面上有座宽阔的阳台,王室成员的传统性亮相就在这里。并向宫殿主体加了一个阁楼层,和为纳西的大理石拱门外部装饰大理石中楣雕带。这项工作是在1847年完成的。</p> <p>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城内,是英国王室的王宫和居所。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775间厅室,宫外有占地辽阔的御花园。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都在该地举行。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p> <p>在走廊留影纪念</p> <p>白金汉宫的主体建筑为5层,附属建筑包括皇家画廊、皇家马厮和花园。皇家画廊和皇家马厮均对公众开放参观。每年夏天,英国王室在花园内举行盛大的皇家招待会。除此之外,来英国做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白金汉宫的广场中央耸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镀金雕像纪念碑,顶上站立着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皇家卫队每天上午都在广场操练。纪念碑的下方有阶梯,这里是欣赏白金汉宫的好位置。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帝旗帜,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p> <p>皇宫是一座四层正方体灰色建筑,悬挂着王室徽章的庄严的正门,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四周围上栏杆,宫殿前面的广场有很多雕像,以及由爱德华七世扩建完成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堂,胜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台上,金光闪闪,像要从天而降,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 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此外,占地辽阔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若皇宫正上方飘扬著英国皇帝旗帜,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代表女王外出。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白金汉宫的拥有者是伊莉莎白二世,她生于1926年,是乔治六世的长女。</p> <p>和大本钟留个纪念</p> <p>在白金汉宫院里留念</p> <p>这里是白金汉宫院里</p> <p>不论从哪个角度拍照都很漂亮</p> <p>古老的建筑,太壮观了</p> <p>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p><p>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p> <p>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该岛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伯多禄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从巴耶彩图(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的过程。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p> <p>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王后之兄哈罗德二世,成为末代撒克逊族英王。)扩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p> <p>自此之后,王室的加冕礼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历朝历代君王,除了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两位外,无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后,也都长眠寺内。</p><p>18 世纪上半叶,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建造了教堂西端的双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国建筑师、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运动的领袖人物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整修。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在承担修复工作时,常因傲慢地毁掉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时人的争议。不过,这种作风对西敏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据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护国主克伦威尔被杀后,头颅挂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顶上61年。</p> <p>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部的双塔(l735~1740 年)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p> <p>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应教宗利奥九世之请求,将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献于圣伯多禄。</p><p>来自法兰西诺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荣受加冕的国王。经过黑斯廷斯战役,他击败了英王哈罗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礼于1066年的圣诞日举行,英格兰本地居民拥聚门前欢呼庆贺。神经质的诺曼人错误理解了这一场面,威廉在整个典礼过程中惶惶惟恐丧命。加冕结束,诺曼士兵对人群发动攻击,还焚烧了周围的一些房屋。这种举动对始终不得安稳的英法关系来说,自然毫无改善。</p> <p>伦敦购物中心</p> <p>格拉斯哥购物中心</p> <p>格拉斯哥街道</p> <p>来品尝一下Nadousi</p> <p>这是爱丁堡的街道</p> <p>到处都是古老的建筑</p> <p>走在爱丁堡旧城和新城的每一个地方,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一座黑色的恢弘的哥特式纪念塔,里面供奉着瓦尔特.司各特的大理石坐像。坦白的说,这是我见过的,对一个文学家最为宏伟的纪念。初次看见,给我的感觉只有震撼。</p> <p>爱丁堡展现的却是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诗人彭斯,其中最为雄伟的是欧洲“历史小说之父”、苏格兰人最敬重的诗人司各特纪念碑。</p> <p>司各特生于爱丁堡,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脚,终生残废。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会骑马、狩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成了律师。他既是诗人也是历史小说家,先后写出了《威弗利》等27部长篇历史小说,开创了欧洲历史小说之先河,素有“苏格兰魂”的美誉。他影响了普希金、巴尔扎克等一批文学大师。马克思在患重病时甚至说,可以停止工作但不能停止阅读司各特的小说。</p> <p>狭窄的空间</p> <p>早在历史课上我就对英国有着很高的崇拜,英国有着很高的地位,它不仅在工业革命上发展得很快,并且在文学界也是世界的领头羊,有许多英国的文学作品都流传于世界,被人们所称颂。无论是工业还是文学,这些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背后的辛勤付出的人们,他们就是英国的科学家,文学家等等,这一部分人所做出的贡献不仅仅是英国的骄傲,他们的成果更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内心十分崇拜。今天我们就来到英国爱丁堡的司各特纪念塔,一起来怀念一下这位伟人,同时也参观这座古老的建筑。</p> <p>来参观司各特纪念塔,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名人。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上,司各特是一只领头羊,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历史人物形象诞生了,他们都栩栩如生富有鲜活的人格,在他所写的故事里都有着迂回婉转的故事,其中还夹杂着浪漫的丰富情感,把人们深深地吸引进去。我们好好的读一读,便会有许多收获,并且最后我们也了解了英国的历史发展。司各特的小说不仅让我们喜爱,并且对于后来的许多作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大名鼎鼎的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等等,了解了这些,我的内心更对这位作家崇拜不已。“没有喜悦的人生,是没有油的灯”你有没有听过这句古老的名言,这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司各特的名言,充满了哲理性和理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实在苏格兰有许多名人的纪念塔,今天我们便来参观司各特纪念塔,感受它的独特魅力。</p> <p>司各特纪念塔在1844年的时候就建造而成了,经过两年的收尾工作,终于在1846年的时候,展示在游客的面前。它位于爱丁堡的王子花园中,被许多鲜花簇拥着,显得更加高雅。它的对面就是一个巨大的百货商场,所以这里的人流量还是很大的,每次从商场出来的人们必然要来这里游览,很是受欢迎。同时它也靠近车站,更是游客的爱丁堡之旅首选站。这座纪念塔大概有60米左右高,内部有四层。</p> <p>远远望到它的第一眼就觉得它与众不同。因为它的外表黑褐色颜色让它在花园内显得格外突出,其实这是因为建筑它的材料是爱丁堡独特的一种砂石,这种砂石内部十分松散,所以自建筑以来就变成了黑褐色,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并且仿佛是被烧过的痕迹,反而显得有些庄重肃穆。在塔的下面四方都是高大的拱门,上面是正方形的锥顶,整体就是非常突出的维多利亚一种著名的建筑风格,就是哥特式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远远的望去,它就像爱丁堡城市里的一颗黑宝石一样,它的颜色让它显得更加内敛,从而让游客们的心境受它所影响</p> <p>我们穿过巨大的拱门走到塔的内部,每次都能给游客一个惊喜。在内部的中心点还耸立着司各特雕像,这座雕像是用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细节工作都做的十分到位,就连表情也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司各特就在这里坐着,它穿了一身长袍,在旁边还有一只爱犬静卧,十分乖巧可爱。在这里不仅有着司各特的雕像,让我们惊喜的是还有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有雕像在这里摆放,足足的有64位,真的是纪念意义十足,这里还有许多苏格兰的著名诗人,都有着很大的贡献。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司各特纪念塔还可以用来攀爬,上面了解到纪念塔的内部就有四层,一共有287个台阶。通往上方的阶梯十分狭窄,只能一个人通过。</p> <p>不过过程是疲劳的,但是登上塔顶你便会瞬间忘却这些烦恼。在这个塔尖上有许多观景平台,这些平台可以让人们从各个方向俯视周围的美景,喜爱攀登的人,来到爱丁堡就不会错过这里。站着高看的远,站在塔顶,整个爱丁堡的风景都收入眼底,他的风景如画,它的古老沧桑,还有它的历史韵味,都让我们为之陶醉和着迷。现在的纪念塔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必游之地,来到这里的人都不会错过攀登纪念塔,因为在体验快乐和欣赏美景还可以得到纪念证书,真的十分有意义。</p> <p>白天的纪念塔,我们可以观察他的细节建筑特色和历史痕迹。每当夜色朦胧的时候,司各特纪念塔便显得更加有风味。黄昏时,我们可以在纪念塔周围的草地上嬉戏玩耍,来一场野餐也是可以的。夕阳的金辉洒在黑褐色的纪念塔上,这种视觉美更吸引了游客,仿佛一把出刃的绝世宝剑一般。黑暗夜色笼罩纪念塔,一种历史沧桑感便迎面而来,仿佛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背景的映衬下司各特纪念塔更加的神秘,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朋友为它慕名而来。司各特纪念塔真的是爱丁堡的必经之地。</p> <p>这次的英国爱丁堡司各特纪念塔之旅到这里便结束了,在这次的旅行中我收获了许多,不仅仅是在观赏美景和建筑,更收获了许多精神上的知识。了解到了司各特纪念塔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还看到了内部许多有纪念意义的雕像,登上塔顶看到了爱丁堡全市的美景,更在黄昏傍晚时刻感受了这座纪念塔独有的魅力。并且我还了解了这位司各特名人,丰富文化知识,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这座纪念塔的意义。有时间我们可以多读一读司各特的书,其中所包含的哲理,能够让我们终身受益。这次旅行真的不虚此行,快来爱丁堡,一睹这件黑褐色明珠的魅力</p> <p>爱丁堡(Edinburgh)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低地的福斯湾的南岸。面积260km2。1329年建市,1437-1707年为苏格兰王国首都。造纸和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造船、化工、核能、电子、电缆、玻璃和食品等工业也重要。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又建立一系列相关工业与服务业。重要的运输枢纽,航空港。</p> <p>自15世纪以来爱丁堡就被当做苏格兰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伦敦。1999年苏格兰议会的自治权利才得以确立。苏格兰国家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和苏格兰国家画廊等重要文化机构也位于爱丁堡。在经济上,现在的爱丁堡主要依靠金融业,是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金融中心。</p> <p>爱丁堡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历史建筑亦完好保存下来。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圣吉尔斯大教堂等名胜都位于此地。爱丁堡的旧城和新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2004年爱丁堡成为世界第一座文学之城。爱丁堡的教育也很发达,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爱丁堡大学就坐落于此,现在还是世界顶尖名校。全球权威世界大学排名QS2015年把爱丁堡大学排名世界17位,位列苏格兰地区第一名。加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爱丁堡成为了[1]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旅游城市。</p> <p>爱丁堡位于苏格兰东海岸入海口,雄踞于延绵的火山灰和岩石峭壁上,与大部分欧洲城市相比,爱丁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南部低地的中心,也是苏格兰的首都,充满了苏格兰独特的魅力,现今是英国第七大城市。一个当地的天才作家称赞道:“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称为王国首屈一指的地方;没有比这里更高贵迷人的景色”市中心分为两部分:旧城,由世界著名的城堡占据,周围环绕的优美的鹅卵石甬道把苏格兰的过去和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城是幽雅杰出的乔治亚设计风格。</p> <p>这座城市紧邻英格兰,历史上常与来自英格兰的威胁进行战斗。不少爱国者甚至至今仍不愿苏格兰加入联合王国,仍想恢复自治。他们尊重自给自足的精神,自立心极强。</p><p>此外,爱丁堡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著名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常吸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文艺团体在此举行精彩的演出。</p> <p>虽然爱丁堡不像伦敦那么大,但她有独特的文化与历史,更有鉴赏他国文化的智慧眼光。这座小城具有支撑全苏格兰的力量。</p><p>在爱丁堡,徒步便可以前往市中心及其它主要景点。我们把这座小巧玲珑的城市稍稍加以变形,将其看作是一个盾形徽章。我们对这个固守苏格兰传统的爱丁堡就会多了一份了解和亲近。</p><p>在正中间竖向延伸的大路,是以北桥路为代表的街道。而几乎与之垂直相交的则是由爱丁堡城堡到圣十字架宫的皇家一英里大道。这两条主干线将爱丁堡大致分为4个区域。1区是西北区,繁华的市中心,2区是西南区,大学,住宅区与剧场等娱乐设施多集中于此。</p> <p>爱丁堡是苏格兰各个城市中最具特色的城市。由于爱丁堡邻近英格兰,而且拥有多元文化人口,加上旅游业兴旺,这城市变得与别不同。在爱丁堡建自15世纪的建筑物里是各式各样的俱乐部,乔治时代建筑物外面有着许多firebreathers,是古代与现代交错的时空。</p><p>爱丁堡有不少华丽的建筑,包括古教堂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杰作。</p><p>在市中心陡峭悬崖的城堡上可一览无遗这些经典建筑。随便走在一条街道上,你也会被碉堡上那时隐时现的城垛、冰冷的火山峰和高耸的山峦的美丽和气势慑服。</p> <p>爱丁堡大学1583年建校,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爱丁堡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不少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出生或在这里生活过,如司各特、史蒂文森、达尔文、休谟等,市内耸立着他们的纪念碑,他们的旧居成为历史保护文物。每年夏秋季,爱丁堡要举行为时三周的国际音乐、戏剧节。3区则是圣十字架宫一带。4区是卡尔顿山周边地区,由此可俯视整个爱丁堡市。另外,爱丁堡素以两个方面著称。</p> <p>岩石城堡是这个古都的象征。在那里贵族与平民在四壁森严的古堡中世世代代地朝夕相处。另一方面,爱丁堡曾一度被戏称为“AULD REEKIE”。因为它整个城市烟雾缭绕臭气熏天,疾病肆虐。当时满街流淌的都是从房屋窗户滴落的污水,以及当地居民散发出的那股难闻的臭气。如今,中世纪风格的街道及小巷依旧保持着平民区以往的风貌。</p> <p>爱丁堡在过去三百年中一直是苏格兰的经济中心之一,其酿酒、银行、保险、印刷和出版业在19世纪十分发达,而现在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旅游业。苏格兰皇家银行由苏格兰议会创立于1695年,总部位于爱丁堡,2009年成为劳埃德银行集团的子公司,是英国现存第二古老的银行。加上苏格兰寡妇和标准人寿等金融保险公司,使得爱丁堡成为英国仅次于伦敦的金融中心。2005年10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在爱丁堡郊区开设了一家新的全球总部。此外,乐购银行、维珍理财的总部也在爱丁堡。作为爱丁堡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对该市的经济发展也起著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爱丁堡有这爱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宫等等诸多名胜。每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举办之时更是游客倍增。再加上它是爱丁堡首府,许多政府部门都位于爱丁堡,因此政府部门在爱丁堡经济中的影响力也相当重大。</p> <p>爱丁堡机场是苏格兰最大最繁忙的机场,是通往爱丁堡的主要国际门户,有爱丁堡电车连接市区。该机场在2011年由经营者BAA提出扩建计划,但机场在2012年被卖给了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p><p>爱丁堡内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巴士,主要由洛锡安巴士(Lothian Buses)提供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服务,大多数线路都要经过王子街(Princes Street)。除去普通公交外,洛锡安巴士也运营著该市的旅游巴士、夜间巴士和机场巴士。2010年,该公司为1.09亿位旅客提供了</p> <p>爱丁堡的景点基本上都集中在王子街附近,一般情况走路就可以,不过要是到距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宾馆或者到爱丁堡海边去玩就要乘坐巴士了。这里的巴士非常多,爱丁堡市区公共汽车营运时间以早上9点30分为标准划分成两个时间段,9点30分以前为Peak Time,这段时间的票价要比9点30分以后的Off-Peak时间段的票价相对贵一些,购买一天的通票也非常方便,一天内可以无限次使用,票价在3英镑左右。从伦敦希斯罗、卡特维克等机场出发约需1小时15分钟。从伦敦的国王十字火车站搭乘国铁到瓦佛利火车站,约需4小时15分钟;或搭乘夜行巴士,自伦敦维多利亚客运站出发。</p> <p>终于去打卡啦这座充满魔法的城堡🏰真的好美,觉得每一帧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历史~一路感叹真的只有身在这样一座有如此城堡的城市,才能写出每个人都向往的《哈利·波特》吧。罗琳曾经说过,如果把乔治·赫里奥特中学整体加在爱丁堡城堡的上面,就是她心目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太贴切浪漫了</p> <p>如果说爱丁堡是一位懒散地卧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中世纪巨人</p><p>毫无疑问,坐落在死火山顶上的爱丁堡城堡,从6世纪开始,就是这巨人脉动的心脏</p><p>见证了历代王朝的破败兴衰,冬去春来,战争和岁月的冲刷使他更加巍峨</p><p>而在城堡大门外延伸出去的皇家一英里大道,正是这座城市的主动脉</p><p>每天都有无数的游客从这里前来为爱丁堡带来新的活力,分享走历史的沉淀</p> <p>苏格兰威士忌体验中心,苏格兰威士忌的主要产区有四,分别为Highland、Lowland、Islay和Campbeltown,其中高地的斯佩塞(Speyside)更是苏格兰最著名的威士忌产地,到位于爱丁堡城堡旁的苏格兰威士忌中心可以一窥苏格兰威士忌的奥妙。</p><p>苏格兰威士忌中心以主题导引的方式,提供参观者基本的威士忌知识,包括历史由来、制作过程、实体模型,当然还可以免费品纯正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p><p>就在爱丁堡城堡出来以后,走路不远的位置,即便到了晚上依旧有很多人</p> <p>在爱丁城堡内参观</p> <p>城堡作为苏格兰的“帝都”承载着浑厚的历史,走在爱丁堡市中心,无论从哪个角度基本上都能看到爱丁堡城堡,城堡建在一块火山岩上(Castle Rock)可以俯瞰全城。城堡三面是陡峭的悬崖。城堡里有一些博物馆,不过就是人满为患,排队进入狭小的房间,体验感不太好,匆匆而过了。</p> <p>我感觉爱丁堡的旧城区域自带着黑白滤镜,堆砌房屋的时候都感觉黑黑的,感觉那些石头都是从浓烟滚滚的战场上运回来的,虽然堆砌建筑的时候感觉很有历史感很破败,可是建筑却异常整齐无损。</p> <p>爱丁堡城堡地理位置高,规模也挺大的,其中西侧是监狱,从外面看里面黑漆漆的,走进去,灯光昏暗,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为了做效果,可是,里面的空气让人觉得好压抑,进去之后就一直觉得不舒服,心肌有些梗塞,我赶紧跟上前面的人,急急忙忙走出去。出来后我大口呼吸着外面的空气,不想要再去关押犯人的地方,也不想要再去那个曾经关押病人的玛丽金巷。</p> <p>山上有个纪念塔,买门票后可以上去俯瞰caltonhill乃至Edinburgh的全景。有趣的是,塔顶有一个报时球,每天固定的时间,球会降下来,目的是为了让出海打渔的船只知晓时间返航。据说以前是用打炮,可是声音传去好像会有误差而且怕没有听见。</p> <p>之前有看一篇游记,据说不仅《哈利波特》在这座城诞生,《彼得潘》《化学博士》《福尔摩斯》等的作者也都在这座城生活过。</p><p>不过,这座城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神秘的色彩,因为那些看起来像烟熏过的房屋,因为不计其数的小巷,因为英女王的官邸在这里,因为城堡在这里,还有一座可以看日出等日落的卡尔顿山。</p> <p>爱丁堡的神奇在于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相濡以沫。一座北桥打通两个世界,向右走是地狱,向左走天堂。</p> <p>这座威严的城堡矗立在死火山岩之上,三面都面朝悬崖,唯一留下来的一面还是斜坡。这样的建造还是很特别的。这对于经常看欧美剧的我,有种很亲切的感觉。听说《勇敢的心》就是在这里取景的,看来有机会要再回顾一下啊。</p> <p>爱丁堡城堡上遗留的大炮</p> <p>在城堡上俯瞰整个城市</p> <p>在爱丁堡上游览观光</p> <p>古老的城堡,地上的石头都是黑色的,站在高处,景色不错</p> <p>格拉斯哥大学</p> <p>爱丁堡上的大炮保留着原始风貌</p> <p>爱丁堡城堡的墙都是黑色的,看上去很有年代感,历尽沧桑的感觉</p> <p>400年的建筑保留至今还这么完好无损,真的很佩服英国人对古建筑的爱护</p> <p>和站岗的士兵来个合影</p> <p>古老的建筑,保留至今没有破坏</p> <p>非常喜欢爱丁堡这个城市</p> <p>格拉斯哥市中心,艺人街头卖艺</p> <p>在街上喂鸽子</p> <p>爱丁堡城堡大门</p> <p>在爱丁堡城堡里游览观光</p> <p>街头艺人表演</p> <p>爱丁堡城堡的外景拍摄</p> <p>在司各特塔上观光</p> <p>和儿子一起买冰淇淋</p> <p>在白金汉宫走廊留影</p> <p>艺人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