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92年本人受中国青年联合会的指派去意大利进行为期一年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刘建国(书剑奇缘)法国巴黎莫奈艺术研究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 到意大利观赏油画是我年轻时刻骨的夙愿,1992年秋天搭上去意大利的班机,我将在这里做文化交流一年,我想来到意大利第一件事就是去好好看看古罗马的斗兽场,当然也要目睹一下藏在这个美丽国度佛罗伦萨美术馆的世界名画。八个小时后,在美丽的夜晚我们抵达了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罗马--我艺术之行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从三号航站楼走出嘈杂的机场当地导游带着我们FCO机场到坐上直通罗马市区的机场巴士,每个人花6欧元来到预定好的酒店,凯斯纳米酒店,这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p><p class="ql-block"> 罗马的地标铭记太多了,导游习惯了探索来自中国的游客心理,直接就把我们带到了斗兽场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下,千万别小看了大角斗场旁的这座君士坦丁凯旋门,她的历史要比竞技场早300年,是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尼禄暴君而建造的。尽管岁月沧桑,但雕刻之精巧、气势之非凡还是清晰可见。据说当年拿破仑来此大为赞赏,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站在凯旋门下犹如回到古罗马时期,下面的勇士在人兽互搏,而整个斗兽场山呼海啸,感觉出了那杀气腾腾血腥味道,不由得浑身一阵胆寒。</p><p class="ql-block"> 其实罗马印象与我往日对她的想象完全的不同,她没有世界名城大都市的繁华,宛如一座旧城,还有那古朴的安逸生活气息,让人感觉是那么的舒适。</p> 罗马美术学院是意大利的一所标志性艺术学院。创建于16世纪末,世界美术学院中排名第九,艺术与美的摇篮。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基于能把具像艺术与现代视觉艺术的技术和方法相互结合,教学的质量及成果将充分体现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就业中。罗马美术学院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也叫“圣卢卡艺术学院”,致力于在视觉传播和视觉艺术的领域里培养年轻的艺术家、艺术专家和文化经营者。对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们,罗马美术学院永远敞开着它的大门。<div> 到达学院圣地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画家潘玉良女士。 潘玉良1923年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其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div><br></div></div> 1944年潘玉良创作了油画(窗前女人),她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巧,在中国早期女都是佼佼者。她的画风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作画不妩媚,不纤柔。用色主观大胆,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的西画与其他西方油画不同,聚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相融,携近代印象派和现代派为一体,同时加入中国化风格,使其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演变而来,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br> 当然这也让我深深感到她那时漂泊意大利的艰辛沧桑。 第二天我们一行依依不舍且有满怀期盼的来到意大利艺术之都-佛罗伦萨。从我们住所斯莫尔酒店步行穿过佛罗伦萨市内阿诺河上的老桥,这座建于1345年欧洲最大跨度的圆弧拱桥是通向美术馆的捷径。大约30分钟就到达了乌菲兹美术馆。这座美术馆位于佛罗伦萨的市政厅广场上。广场是由青石铺地铺成的空旷广场,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品的集中展现地,下午广场上人头攒动,到处都是相机按下快门的咔嚓声。<br> 《维纳斯的诞生》油画是波提切利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与《春》一样,都是为美第奇家族在卡斯特罗别墅绘制的。这两幅作品堪称是乌菲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已经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名词,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和古典美学的精神。1919年才正式永久存放在乌菲兹美术馆。创作此画时波提切利的黄金时期,这幅画的寓意深刻。<br> 而另一幅《春》是波提切利1475-1476年间创作的,木质蛋彩203*314厘米,以其超凡脱俗的美,寓含了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美好,表达了画家自己的憧憬和追求.但它又是一首忧郁的抒情诗,哀怨地向人诉说着那个时代。波提切利以他敏感的气质呈现了文化综合主义抬头的崭新时代,无论是新柏拉图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贵族文化,还是宗教文化,都将它们细密的根系植入了波提切利忧郁、明净的绘画风格中.在文艺复兴的转折处,波提切利毅然退出了现实主义舞台,回到了神秘的宗教世界,在孤独的冥想中找寻现实矛盾的出路.<br> 尽管我没能目睹我期望见到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但是能亲眼所见我大学时期就非常崇拜的波提切利《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也是圆了终生夙愿,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在这些大画家的作品前,在世界油画之都里那种强大的艺术氛围,认识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也让我开阔了眼界,领悟到顶尖艺术大师们的胸怀和艺术水准。 威尼斯是意大利知名的水上城市。我是第三天上午来到这座水城的,据说这座水城是由117座小岛、400座桥和150条运河组成的。<br> 路上透过车窗在暮色中隐约看见圣乔治马乔雷教堂钟楼的轮廓。电影(偷天换柱)中被妙手神偷偷窃的那幅《暮色中的圣乔治马乔雷教堂》名画立刻浮现在脑海里。<br> 这幅《暮色中的圣乔治马乔雷教堂》是印象派大师克洛德.莫奈的名画。1908年创作,画中的主体建筑就是圣乔治马乔雷教堂,而右侧隐约可见安康圣母教堂。<div> 圣乔治马乔雷教堂建成于1610年,教堂中藏有多幅丁托列托的名作,包括达芬奇1594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当年采用了油彩和鸡蛋牛奶调制的颜料,尽管出现了严重剥落,不得不勉强修补,甚至在1982年到1999年间利用高科技修复,可还是犹如天壤之别。<br></div> 自1985年来意大利的街头艺术家KurtWenner创作过街头三维立体画,所有作品都会引来众人如痴如醉地观看。因为这些仅用粉笔和颜料绘制的绘画看起来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画面里的物体好像已从地面站起,准备随时从平面的束缚中挣脱出来。<br> 1985年,Kurt更被邀请为当时的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专门创作一幅以“最后的晚餐”为主题的大型街头绘画作品。Kurt以色彩丰富的手工制粉笔作画,街头绘画作品多涉及经典人物和故事,他的视觉表演艺术将民间街头艺术发扬光大。<br> 在罗马、佛罗伦萨等名称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街头绘画艺人,与其说他们是为了卖画维持生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生活的更加多彩,有许多街头画家几乎没卖出去一幅画,但是他们为自己能参与到艺术行列中为为之骄傲。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许多其他街头艺术形式,舞者,歌者等等,总之在意大利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表现艺术才华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敬。</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艺术气息将熏陶我一年,我会在这里激动和安稳的学习,享受画画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将是我一生来这个艺术之都唯一得一次,不过我为能亲身体验意大利的油画艺术而为之欣慰,不管是罗马美术学院,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还是圣乔治马乔雷教堂,以至于罗马,威尼斯的街头艺术,都让我打开了眼界,我清晰的懂得,只有亲临这个艺术世界才能真正感受感染到她的魅力之处,这将给我的绘画路途增加无以伦比的现实空间。我爱意大利的油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