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公元797年秋天的一个寂静的夜晚,九华山化城寺的几个僧人来到一口大陶缸前,陶缸里安放着他们的师父金乔觉大师的遗体。遵照金乔觉的遗嘱,僧徒们在师父圆寂三年后,打开了这口陶缸,随后奇迹发生了,金乔觉化身为地藏菩萨。从此,九华山成为佛徒们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位高僧化身为菩萨,这个奇异的瞬间,改写了一座大山的命运。</h3> <h3>中国佛教界有四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但这三座山的菩萨示迹并没有文献记载,都只是传说而巳。而作为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不但供奉着真人化身的菩萨,而且,据说,其人其事有据可查。</h3> <h3>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部,北俯长江,南望黄山,方圆120平方公里。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这里还处于榛莽未开,人迹罕至的原始状态。因为它有九座秀美的山峰,好象九个簇拥绕膝的顽童,所以得名九子山。唐天宝八年,大诗人李白来到九子山,眼前险峻雄奇的山峰,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轻漫飘渺,如梦似幻,李白即兴吟出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从此,九子山便改名为九华山。尔后,历代文人留下几千首赞美之诗,故九华山又有“千载诗人地”之誉,九华山也成一座文化名山。</h3> <h3>化城寺是九华山的第一座寺庙,在化城寺的藏经楼,珍藏着一篇名为《九华山化城寺记》的文献,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隐士费冠卿,他根据自己在九华山的亲身见闻,记录了那位与他同时代的化身为菩萨的僧人的传奇身世:“时有分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徒。”据此记载,公元719年,新罗国(现在的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大彻大悟。当地乡绅感念金乔觉苦行,买下一废弃僧庐,营造寺院,请金乔觉主持。99岁圆寂,化身为地藏菩萨。</h3> <h3>那是一个佛教在中国繁盛发展的时代,在中国对佛教经典的大规模翻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长安城内寺庙林立,香火鼎盛,大唐盛世弥漫着礼僧敬佛的社会风尚,门户开放的唐朝十分重视文化的交流,不但向佛教发源地派遣僧人,向周边国家传播佛教,而且对来华求法的异国僧侣也礼遇有加。新罗僧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中国。</h3> <h3>佛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下,还存在着一个阴曹地府,承担着阴间教化超度任务的神叫做幽冥教主,同时他也是印度佛教所传四大菩萨之一,人称地藏王菩萨。他受释迦牟尼嘱托,在释迦入灭,弥勒未生之前,度尽阴阳两界六道众生,始愿成佛。而在公元一千两百多年前,创建九华山化城寺的金乔觉,他的法号就是地藏。</h3> <h3>金乔觉圆寂三年,僧侣们打开陶缸,金乔觉肉身不腐,颜面如生,移动躯体,骨节有声。根据佛经所说的,菩萨钩锁百髓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一代高僧终于修成正果。九华佛国肉身宝殿,高高的大殿中有一座七级木塔,木塔的里面是一个三级的石塔,金乔觉不腐的肉身被深深地埋藏在塔基下的地宫之中。后人再也无缘得见。</h3> <h3>全唐诗收录有一首金乔觉写的七律《送童子下山》:</h3><h3>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h3><h3>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h3><h3>添瓶尽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h3><h3>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h3> <h3>这一首《酬惠米》相传是金乔觉来到九华山脚下叩门,向吴用之化缘所作,诗中隐约透露了他的身世。</h3><h3>弃却金銮衲缁衣,修身浮海到华西。</h3><h3>自身原是法王子,慕道欣逢吴用之。</h3><h3>未敢叩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汁。</h3><h3>而今飱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h3> <h3>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九华山再现神迹,继金乔觉之后,共计有十四位僧人、比丘尼圆寂后肉身不腐,成为万众膜拜的肉身菩萨。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生命历程,就象一个升华自我的阶梯,通过刻苦的修行,在戒律、禅定、智慧达到最高境界,就可以凝结成物质结晶肉身。九华山上肉身不腐的高僧,都是地藏菩萨的示现。因为地藏菩萨有着地狱未空,暂不成佛的大愿。所以要一次又一次的转世到人间,教化众生,昭告世人佛法的力量,感化世人皈依向善。</h3> <h3>百岁宫是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一,它因一位活了126岁的高僧而得名,更应供奉着这位高僧不腐肉身而被千万信众所景仰。无暇和尚,本名海玉,24岁出家于山西五台山,明朝万历年间,他因仰慕金乔觉众生度尽,始愿成佛的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九华山,研读佛法,艰苦修行。在临近百岁时,无暇和尚发了一个宏大誓愿,用自己的余生和鲜血抄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全书81册,42万字。这部血经被历代九华山僧人奉为至宝,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天启年间,126岁的无暇用了28年时间抄完了经文,大愿已了,他用石头封上洞口,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圆寂前留下了一首诗:</h3><h3>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h3><h3>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又见梅。</h3> <h3>传说三年后,崇祯皇帝梦见九华山有菩萨转世,就派钦差上山寻找,当人们打开那个石洞时,看到无暇和尚颜面如生,肉身不腐。崇祯皇帝颁布圣旨重修百岁宫,将无暇和尚贴金供奉,敕封为应身菩萨。</h3> <h3>清代以后,九华山香火更盛,前来求法僧众越来越多,寺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康熙皇帝称颂它为九华圣境,乾隆皇帝亲自为它题词——芬陀普教。到了清朝末年,九华山的寺庙数量达到150多座。它们以化城寺为中心,像莲花花瓣般开放在九华山上,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地藏道场,莲花佛国。</h3> <h3>现在的九华山仍有寺庙99座,僧尼1000余人,历代佛像1万余尊,居四大佛山之首。九华山还存各类传世文物达2000余件。</h3> <h3>九华山是风景名山,九十九座山峰宛如盛开的莲花,各有各的不同,十王峰最高,花台景色最美,龙溪峡谷最奇。景区内到处是奇松怪石,峭峰峡谷,飞瀑流泉。九华山四时分明,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良,生长着1460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h3> <h3>除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外,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民风民俗亦独放异彩。如京剧鼻祖“青阳腔”、戏剧活化石“傩戏”等,这些都构成了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文化魅力。</h3> <h3>从金乔觉到无暇和尚,再到历代高僧大德,造就了九华山一个不朽的传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