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和生态治理规划

醉爱山歌🍃

<p>一、规划背景</p><p><br></p><p>  为进一步梳理上饶市中心城市城市景观风貌资源,丰富城市内涵,强化城市特色和个性,突出上饶市山水宜居的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府决定编制《上饶市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p><p><br></p><p>  经市中心城区城建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组2014年第一次组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同意,采取商务邀标形式确定设计单位,邀请了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美国TSK设计集团三家投标单位。2014年6月18日我局组织召开专家评标会,经评标委员会评定中标单位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经我局研究,该项规划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p><p><br></p><p>  二、规划意义</p><p><br></p><p>  1、改变城市规划模式,完善现有规划体系</p><p><br></p><p>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非法定规划的形式,补充和完善当前城市规划体系,在不同层次规划间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作用。</p><p><br></p><p>  2、为城市景观风貌建设导入科学管理工具</p><p><br></p><p>  对城市建设工作做出有效指引,通过对城市的宏观至微观的景观视觉效果控制,提升城市特有的品质。</p><p><br></p><p>  3、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p><p><br></p><p>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内涵,进一步弘扬上饶历史文化精神、彰显历史文化特色。</p><p><br></p><p>  4、着力打造中心城市,提升宜居品质</p><p><br></p><p>  通过景观风貌的建设打造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园林城市,美化人居环境,使城市面貌与城市中的社会关系更趋和谐。</p><p><br></p><p>  5、创建城市“个性名片”,强化城市品牌形象</p><p><br></p><p>  挖掘上饶的差异性资源,捕捉其独特的文化色脉,提炼色彩风格与表达精华,用以设计城市的独特的景观风貌,创建出宣扬城市魅力和品牌的“个性名片”。</p><p><br></p><p>  三、规划范围</p><p><br></p><p>  按照《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确定的中心城市范围:北至沪昆高速公路,东北至饶北河,东至云碧峰森林公园东侧边界,南至外南环路,西南至经济开发区董团乡板桥村,西至枫岭头镇黄源村,西北至清林学院北侧山体,总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面积76.78平方公里。</p><p><br></p><p>  四、规划内容</p><p><br></p><p>  为使该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体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规划。</p><p><br></p><p>  1、宏观层面:包括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定位(城市景观风貌意向、城市景观风貌定位、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策略);城市景观风貌空间结构(结构元素提取和体系构建、城市景观风貌空间结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控制)。</p><p><br></p><p>  2、中观层面:包括重要公共空间网络控制(重要公共空间网络构建、廊道控制、节点控制);景观风貌分区控制[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分区景观风貌意向和结构、分区系统控制(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p><p><br></p><p>  3、微观层面:包括近期建设计划(重点项目选择、重点项目行动计划)。</p><p><br></p><p>  五、规划思路</p><p><br></p><p>  1、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的完整高效规划体系</p><p><br></p><p>  编制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规划,需要建立一个兼顾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的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p><p><br></p><p>  制定分区指引,强调可操作性</p><p><br></p><p>  提出分区景观建设的指引内容,提取对优化城市风貌至关重要的自然、历史、人工景观要素进行分类编号,分别就针对该要素提出系统性的控制要求。</p><p><br></p><p>  因地制宜制定框架,凸显地域特色</p><p><br></p><p>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挖掘城市文脉意义,制定符合城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规划框架。</p><p><br></p><p>  构建景观系统,打造城市特色</p><p><br></p><p>  挖掘自然、人文要素内涵,通过开敞空间、建筑风格与色彩、建筑高度、城市道路、城市夜景等系统进行控制,打造城市个性特色。</p><p><br></p><p>  融合城市特色,塑造城市魅力公共空间</p><p><br></p><p>  紧扣城市山水格局和文化特点,构建由点、线、面构成的公共空间网络,提出控制指引,塑造城市魅力空间。</p><p><br></p><p>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快速提升城市形象</p><p><br></p><p>   提出近期项目计划,细化景观整治行动,为快速提升城市景观形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p><p><br></p><p>  六、规划定位</p><p><br></p><p>  规划深入挖掘我市潜力景观特质,主打“三清山山水品牌和千年文化特色品牌”,提出“三清山水映上饶,千年文化荟名城”景观风貌定位,拟从三条路径整体提升城市景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助力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打造。</p><p><br></p><p>  1、通过主要城市道路串联城市核心景观节点,构建一个城市观光最佳形象网络</p><p><br></p><p>  提炼高铁站、机场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展示城市门户形象景观节点,挖掘行政办公中心、三江汇流景观核心等最能展现城市良好风貌的热点及潜力地区,选取云碧峰森林公园、灵山风景区、槠溪湿地公园等最能突出城市良好生态的开敞空间,通过主要城市道路将其串联,构建城市观光空间网络。</p><p><br></p><p>  结合三清山的特色符号元素,打造城市旅游观光大巴系统,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展现城市景观风貌,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整体提升上饶的城市品质与品位。</p><p><br></p><p>  &nbsp;&nbsp;2、整合城市特色资源,打造一个“三江汇流”城市景观风貌大核心</p><p><br></p><p>  充分发挥三江汇聚的景观优势,整合优化周边资源,打造以三江交汇为核心,纳入新城行政中心、老城商业中心、城南文化娱乐中心及水南文化节点的大景观核心,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形象。</p><p><br></p><p>  景观大核心围绕“水”形成城市级公共中心,融合“历史”、“人文”、“地域”、“乡土”等特色文化,以信江为轴,优化滨江区域形成功能复合的滨江界面;废弃铁路、解放河再利用,实现文脉传承,重塑公共空间网络;抽象三清山形态,体现其险奇秀绝特色的大型地标性构筑物;将形成我市最有说服力的城市名片地区。</p><p><br></p><p>  3、深入挖掘城市禀赋,以水为脉,文化融城,构筑一条和谐韵律的“七彩水脉”</p><p><br></p><p>  规划在水系梳理基础上,发挥信江、丰溪河、槠溪水等滨水河流穿城而过的景观特质,整合沿岸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依托“七水贯城”的滨水景观特色。</p><p><br></p><p>  河道风貌均保持最原生的自然风貌,通过两侧建筑刻画七彩水脉,引领千年山水、千年书院、千年文化、千年道观、千年稻作及红色文化等多彩文化融入城市景观风貌之中,形成贯穿城市的多彩滨水形象带,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也是市民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廊道,进一步强化城市品牌。</p> <p>上饶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p> <p>&nbsp;&nbsp;&nbsp;&nbsp;&nbsp;为指导上饶市建设成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及相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编制《上饶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7-2030年)》。</p><p><br></p><p>  第一条 规划范围</p><p><br></p><p>  本次规划范围为《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面积478平方公里,北至沪昆高速、老G320,南至南绕城高速公路、丰州大道,东至广丰区大横山、青山,西至迎宾大道,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75平方公里。</p><p><br></p><p>  第二条 规划期限</p><p><br></p><p>  规划年限2017-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p><p><br></p><p>  第三条 建设目标与分项指标</p><p><br></p><p>  总目标:到2020年,上饶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p><p><br></p><p>  水生态指标:确定上饶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不低于75%,控制降雨径流深为24.6毫米;河道生态岸线恢复比例目标为50%,近期为30%;水面率不低于现状水面率数值,即不低于10%。</p><p><br></p><p>  水安全指标:确定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近期整体达50年一遇,远期整体达100年一遇;规划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一般地区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2~3年,重要地区3~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10~20年;至2030年,始终保持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p><p><br></p><p>  水环境指标:地表水体水质标准方面,至2020年,保持饮用水达标,信江、丰溪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标,至2030年,中心城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黑臭水体整治方面,至2020年,消除解放河水体、水南排涝站调蓄池和三江排涝站调蓄池3处黑臭水体,至2030年,实现中心城区黑臭现象消除率达到100%,杜绝黑臭水体现象;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方面,至2020年,规划江北污水厂率先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至2030年,中心城区各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p><p><br></p><p>  水资源指标:规划至2030年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p><p><br></p><p>  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落实《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0年)》关于基本生态控制线与蓝线划定的要求,优化和维护生态控制线、蓝线,并做好生态保育和修复工作,出台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海绵城市智慧平台,完善城市灾害应急储备和应急管理机制。</p><p><br></p><p>  显示度: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近期以高铁新区、三江片区、解放河片区连片建设为主要抓手,作为中心城区全面推广建设的样板建设区域。</p><p>  第四条 区域海绵格局规划</p><p><br></p><p>  构建“两廊四带,三层公园体系”的区域海绵格局,其中“两廊”即信江生态廊道与丰溪河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四带”即饶北河生态带、槠溪河生态带、马眼水生态带与上潭河生态带(二级生态廊道);“三层公园体系”即生态湿地公园、城市(社区)公园、郊野公园。</p><p><br></p><p>  第五条 海绵技术适宜性</p><p><br></p><p>  结合上饶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土壤渗透性良好、径流污染较严重等实际情况,在各类海绵设施技术中,优先推荐使用“渗”“滞”“排”“净”类海绵设施,有条件使用“蓄”、“用”类海绵设施。</p><p><br></p><p>  第六条 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规划</p><p><br></p><p>  水安全体系规划:防洪规划方面,中心城区整体执行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近期标准为50年一遇。以信江和丰溪河为界,将城区分为3个片区,分别为上饶西片、上饶东片与广丰片;内涝防治方面,规划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标准为30年一遇,针对中心城区内现状20个易涝点采取管渠清淤、新建或增大排水管渠尺寸、雨水口清掏或增设雨水口、新建或增大雨水泵站强排能力、建设或扩大雨水调蓄设施、建设截洪沟等措施进行整治,同时规划共建15座排涝泵站,其中保留现状7座排涝泵站,新建8座排涝泵站,总设计流量128.1m3/s,维持2个、扩建2个、新建2个共计建设6个大中型蓄涝设施,新建3个调蓄池,总体规模为139.3万m3,建设19条涝水行泄通道;主城区规划保留167km现状雨水管,改造10km现状雨水管,新建298km雨水管。广丰区规划保留38km现状雨水管,规划新建120km雨水管。</p><p><br></p><p>  水环境体系规划:点源污染整治方面,规划近期采用截留式合流制,远期具备条件可结合旧城区改造再逐步过渡为雨污分流制;规划中心城区共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54万吨/日,共分为5大污水分区。规划保留201 km现状污水管,改造13km现状污水管,新建443km污水管,共建22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保留现状7座污水泵站,规划新建15座污水泵站;规划重点开展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强化工业企业预处理、开展直排口整治与雨污混接点整治等工作。面源污染整治方面,采用源头、中途、末端控制措施强化面源污染物削减;规划中心城区共建设3座CSO调蓄池进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规划采用截污纳管、系统治理等措施开展解放河水体、水南排涝站调蓄池和三江排涝站调蓄池3处黑臭水体整治。</p><p><br></p><p>  水生态体系规划:规划重塑 “一江两河十五支” 的水系格局,以一江两河为轴,汇聚15条主要河支,打造上饶特色的城市水系结构。“一江两河”,即信江、玉山水与丰溪河。“十五支”,即饶北河、槠溪河、十里水、郭门溪、东引导托渠、解放河、清溪、斜溪、大塘沿水、合口水、上潭河、三江公园水系、三江导托渠、芦林水、西溪河;通过“揭、扩、联、修、引”5种方式建设海绵水系;通过制定分类策略,针对不同现状与区位河段,结合河道及周边城市用地的类型,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型自然驳岸、生态型街区驳岸和生态型人工草坡驳岸。</p><p><br></p><p>  低影响开发体系:结合城建计划和近期重点工程,规划重点开展10个公园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包括8个综合公园和2个生态绿地海绵化改造与建设;规划重点开展41条道路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重点改造13条道路,新建28条海绵型道路;规划重点开展18个居住小区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其中规划居住小区12个,改造居住小区6个;规划共开展16个公共建筑海绵建设与改造,其中重点改造8个公共建筑,新建8个公共建筑。</p><p><br></p><p>  水资源体系规划:将污水厂部分尾水进入再生水厂进行深度处理,处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用于城市杂用,剩余尾水分别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分别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在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雨水收集,中心城区30个海绵管控分区,雨水总调蓄容积可达499万立方米/年。</p><p><br></p><p>  水文化体系构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海绵建设内容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根据文化遗产类型和分布,分类别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与研究,充分演绎“水城相依”的特色形象。河湖治理中,结合海绵城市中的水系整治,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过去单纯注重防洪、供水功能,向注重河流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文化内涵挖掘方向转变。</p><p><br></p><p>  第七条 海绵分区划定</p><p><br></p><p>  结合上饶市的建设情况,综合考虑已建用地和新建用地的比例,规划将中心城区划为30大海绵管控分区,其中信州区13个,上饶县4个,经开区6个,广丰区7个。</p><p><br></p><p>  第八条 近期建设</p><p><br></p><p>  根据上饶市城市建设要求、各专项近期重点工程、相关政策等实际情况,提出海绵城市分区建设时序,近期建设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近期建设区兼顾问题导向和连片示范,推动“高铁新区、解放河、三江片区”3项海绵连片建设重点项目,满足国家考核要求。针对低影响开发系统、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规划共开展59项近期重点工程。</p>

城市

规划

景观

海绵

风貌

建设

上饶市

生态

特色

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