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吉悲歌一一我画《曾经的老宅》

北京胡同画家*摄影师陆岩

<p>近日我刚刚完成了一幅丙烯画《曾经的老宅》,此画高100cmX宽80cm。</p> <p>我画的是北京宣武区著名的“大吉片”包头章胡同6号院于2007年二月份拆迁前的最后记录。很可惜的是,该地区最具北京特色的数条胡同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森林!!!</p> <p>只见早已油漆斑驳的老宅门上写着“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的一幅楹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展现出时代久远的沧桑。而在楹联上贴着“大吉片拆迁办公室”和“最后一天”的通知。此情此景已然成为了一段时代变迁永远的印证!</p> <p>北京市虎坊桥路口西南隅,是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湖广会馆。这一带的会馆有78家。从湖广会馆往西走一公里,就进入了北大吉巷,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大吉片”。</p> <p>“大吉片”东起粉房琉璃街,西至菜市口大街,南起南横东街及福州馆前街路北,北至骡马市大街,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600米,涉及大小胡同街巷30多条,院落300余个。 “大吉片”曾是众多会馆的聚集地。</p> <p>2007年“大吉片”改造之前的卫星地图</p> <p>图为拆除之前的北大吉巷古朴而温馨,大吉巷的名称源于此。</p> <p>图为被残忍拆成了废墟的“大吉片”!</p> <p>一位农民工正奋力拆下老屋上的榆木房梁、雕花板、砖雕等有价值的东西。</p> <p>“拆”字当头,文物贩子恐怕不会放过这对漂亮的“门墩”。</p> <p>老会馆虽属市级文保单位,但故居建筑早已破败不堪。</p> <p>老榆木房梁、儿童竹车和踩扁的鸟笼等已然成了废品,与现代化大厦相比,显得那么微小。</p> <p>老楼的命运令人堪忧。</p> <p>图为拆迁前的“大吉片”</p> <p>图为拆迁前的“大吉片”</p> <p>(转)北京消失的“大吉片”,惋惜之余,你可曾考虑过老住户的“痛”?</p> <p>从新街口往南,到西单路口……北京这些年变化真大。过了西单再往前,菜市口到了。清朝时,菜市口是砍头杀人的地方,不少名人被斩首在菜市口。明朝这里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场,“四九城”老百姓很多人都在这儿买菜。</p> <p>北京南城大吉片在哪?</p><p>明清时不光菜市口有名,在南城,如果你不知道“大吉片”那可真太可惜了。这片地界在菜市口南大街东面,骡马市大街南,虎坊路西,南横街北边。这四四方方的宝地曾是老北京南城的魂。</p><p>古都北京漫长的交融混杂,成就了老北京独有的韵味。南城的“宣南文化”形成于明中期的宣南坊。大吉片(最早叫大吉巷)又是宣南坊的核心,曾国藩、左宗棠、鲁迅、蔡元培,这里曾经名家荟萃。</p><p>今天从这儿经过,我一时恍惚。高楼耸立,簇新的街道,来来往往的面孔,年轻又匆忙……</p> <p>大吉片古老的历史成就了宣南文化</p><p>最早,大吉片是金中都城市东扩后形成的新街巷。从宋中期的“里坊制”走向“坊巷制”宵禁取消,坊墙拆除,这里的商业已初具规模。</p><p>明代皇城南扩,营建外城,前门地区形成商业中心,菜市口,大吉片也日益繁荣。清朝,满汉分住,满人住内城,汉人住外城。很多住在内城的满人会来南城娱乐消费。到了清末“大吉片儿”地区已汇集大小会馆78家,所谓的“宣南文化”就是各地会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士子文化。</p><p>回望曾经的大吉片,粉房琉璃街的“美”</p><p>然而,这样一片蕴含了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大吉片,从2006年就开始被逐渐蚕食,直至最后消亡。</p><p>2010年,大吉片地区已零星显见残垣断壁,在没拆的胡同里,树下人们依然乘凉聊天,打麻将、遛鸟、生活得悠哉游哉。以后几年,成片的胡同开始蔓延式消失,院墙上留下的大圆圈“拆”字,触目惊心。</p><p>这条街是2010年前后的粉房琉璃街。如此绿树参天,下棋的老人,穿行的年轻人,小吃老板的叫卖,卖针头线脑的地摊……生活像一条流淌的小河,世世代代南城的老百姓就这样与世无争的自得其乐。这也曾是北京城慢生活的片影。</p><p>粉房琉璃街明初时称“粉房刘家街”,据说当初有个做粉条的刘家在此居住。街北侧原有座寺庙“永乐寺”早已被拆。路西是廉钦会馆。粉房琉璃街115号的新会会馆,梁启超曾在此居住,中院北屋是他结婚的洞房。当年他与谭嗣同的戊戌变法被李敖写进了《北京法源寺》……</p> <p>这条街有名的不仅是集聚的会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理发摊也曾留下美谈。</p><p>家住粉房琉璃街47号的理发师曾是这里的“明星”。一干二十年的理发摊为远近的老邻居留下温暖和回忆。做事认真、待人亲和,从三元理发涨到四元,一头银发的他吸引来无数的胡同爱好者的探访。</p><p>然而,这条贯穿南北的粉房琉璃街仅仅只是潘家胡同、贾家胡同、果子巷、南北大吉巷、米市胡同等大吉片众多胡同中的一条。</p><p>这里曾有看不尽的古都风貌,青砖灰瓦、门墩石雕、木刻影壁。北大吉巷有京剧名伶李万春的故居,南横东街109号是曾国藩旧址,菜市口胡同84号的潮州会馆……回想不胜枚举,也心生怅然。</p><p>在这30多条大小街巷,300多个不同院落中,很多都是金代留下的街巷格局,到它们被拆掉时已有800多年历史。人们常说西四的砖塔胡同是元代北京最早的胡同,其实,如细细追究,大吉片的历史更为久远。</p><p>只是,今天它已不复存在。</p> <p>大吉片消亡的思考</p><p>翻开北京城历史,从当年梁思成痛惜老城墙的消失,到今日承载了宣南文化的大吉片的消亡,每一步都走得“激昂奋进”。</p><p>物换星移的今天,大吉片几十所会馆和数十座故居现在只留下寥寥几个,它们尴尬地“安插”在高楼新路间,失去了古树与胡同,失去了市井邻人的滋养,留下的“空壳”,早已没了呼吸。</p><p>当我们正在叹息老房被拆,一种文化消亡的同时,也许只是置身事外的惋惜。对于住在老房中的普通人,他们局促的生活,设施的老旧,房间的低潮,洗澡做饭上厕所的不方便一切都是再现实不过的需求。也许,他们更希望拆迁以改善生活。</p><p>一种文化如何保存,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牺牲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这需要更大的智慧去解决。</p><p>电影《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用童稚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二十年代北京南城雅致的胡同,精巧的四合院,还有驼铃声声。那和缓、京味十足的南城生活,已一去不回,永远地留在了电影里。</p> <p class="ql-block">(水粉画/陆岩)</p> <p class="ql-block">陆岩(网名:影画)</p><p class="ql-block">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加拿大京华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藏林芝画院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北京百姓大讲堂摄影专家组特邀教授;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特邀摄影师。</p><p class="ql-block">擅长国画、油画、水粉画、钢笔画、广告设计等。其绘画作品专题之一是北京老胡同。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和收藏。</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以其写实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以北京老胡同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其作品被国外众多企业与个人收藏。所拍摄的北京老胡同作品多次被国家旅游局、北京旅游局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专题画册和明信片,在书店、旅游景点销售。 2000年,其反映北京胡同文化题材的摄影作品被国务院新闻办推荐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华文化美国行/中国摄影艺术展》并获奖。</p><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北京摄影教工委“百姓大讲堂”讲师团专家组教授。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特邀摄影师。从事摄影专业三十年,1997年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表彰。经常为国内外政要和各界名人和许多重大国事活动拍摄,多年来拍摄了北京老胡同等专题片,其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媒体刊载和获奖。</p><p class="ql-block">曾是网络千万名博,获得2012和2013年度网易/凤凰网十佳博主称号。走遍全国拍摄、写生并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文章。</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QQ:847266533 (胡同绘影)</p><p class="ql-block">邮箱:caidan2415@163.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