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1948年,衡阳城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建成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strong></h3></br><h3> <h3><strong>这座纪念碑,由5000名在衡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军民骸骨组成。他们的遗体,原来被埋葬在战壕之中。战争结束后,当地群众挖出他们的骸骨,将头颅摆在一片能俯瞰当年战场的山坡上。</strong></h3></br><h3> <h3><strong>1944年的衡阳,可以说是一块弹丸之地,整个城区宽东西不过500米,南北长也只 有1600米。然而中日双方却在此鏖战47天,创下了中国八年抗战中的奇闻。衡阳,这个在中国文化中以大雁南飞,回断衡阳为名的大陆地理标志,成为饱浸战争苦难之城。</strong></h3></br><h3> <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日军为了摧毁中国西南内陆航空基地,发动了纵贯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随着沿海、沿江一带的工厂陆续迁移内地,粤汉铁路与湘桂铁路交会的衡阳渐渐繁荣起来,财政税收仅此于重庆、昆明,位居大后方第三把交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勉励军长方先觉:“此战关系我抗战大局至巨,盼你第10军全体官兵,在此国难当前,人人发奋自勉,个个肩此重任,不负我对第10军期望之殷。希望第10军能固守衡阳十天至两周,但守期愈久愈好,尽量消耗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方先觉态度坚决:“本军不惜任何牺牲,战至声嘶力竭死而后已。末将即将来临之恶战放在心中,现在厉兵秣马,准备与敌决一死战!</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先觉就曾接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电话。薛岳问道:“阵地能守几天?”方先觉回答:“能守一个星期。”当被问到如何“守”时,方先觉坚定地说:“一线守两天,二线守三天,三线守两天”。挂下电话,方先觉写下遗嘱。负责转交遗嘱的副官张广宽在看过后,决定将其公之于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于是在第二天的《长沙日报》以:“方师长誓死守土,予立遗嘱”为头版大标题,将遗嘱全文刊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蕴华吾妻:此次我军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存亡,关系抗战全局的成败,我决心以身殉国,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希吾妻勿悲!夫子珊,民国三十一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p> <h3>左为衡阳城守将、国民党军第十军中将军长方先觉,右为日本特种作战司令横山勇</h3></br><h3> <h3>日军一开始便对衡阳全城狂轰滥炸</h3></br><h3> 被轰炸后的衡阳 <h3>日军对衡阳城猛烈轰炸后,逐次夺取城郊据点,压缩包围圈</h3></br><h3> <h3>日军战争动员,官兵写下遗书</h3></br><h3> <h3>6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军施放了毒气。</h3></br><h3> <h3>被日军燃烧弹烧焦的四个中国战士</h3></br><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1944年7月6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报告敌军施放毒气情形致蒋介石等电</b></p><p><br></p><p>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拉锯战,经5昼夜几乎连续的搏杀,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挫败了日军的第一次总攻。</p><p><br></p> <h3>日军忙于补充兵力、弹药,战况稍缓。在此期间国军在6月24日晚上炸毁了衡阳湘江公铁大桥、蒸水上的辖神渡桥,国军又在6月28日晚上炸毁了蒸水上的青草桥,以阻止日军向衡阳中心城区进攻。</h3></br><h3> <h3>7月11日,得到了野炮四个大队、迫击炮二个大队的增援的日军攻城部队开始了对衡阳的第二次总攻,惨烈的攻防战又开始了。</h3></br><h3> <h3>日军向衡阳城郊倾泻了大量炮弹、燃烧弹乃至毒气弹</h3></br><h3>7月13日,中国守军击毙日军120联队联队长和尔大佐,经过连续9昼夜的血战,日军68、116师团以伤亡8000人、阵亡联队长1名、大队长6名、几乎所有的中队长的代价,只攻占了衡阳防线的一线阵地,日军的第二次总攻又遭惨败。</h3></br><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1944年7月20日,航空委员会抄送中美混合团出击日军及美空军空投物品接济衡阳守军经过要图致军令部电</b></p><p><br></p><p>中国守军也伤亡4000余人,失守的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人。在日军着手准备第三次总攻期间,城内外大小战斗并未停止,军委会在7月12日严令79军、62军火速增援衡阳,20日己打到衡阳郊外,不料日军正好在此时停止对衡阳的总攻,转而全力阻击并反击中国援军,79军、62军被迫后撤。</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为1944年7月27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报告我空军大队战况致蒋介石电</b></p><p><br></p><p>衡阳久攻不下,惊动了日本天皇和日军大本营,在日本中国派遣军严厉斥责下,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p><p><br></p> <h3>日军施放毒气,白天进攻减少。衡阳守军戴防毒面具守战壕。</h3></br><h3>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h3></br><h3> <p>日军合四个师团之力对衡阳进行了第三次总攻,最后的血战到来了,第十军伤员已过8000人。部下向军长方先觉提出了突围的建议,方拒绝了,说”<b>我们突围出去了,剩下这8000伤兵怎么办,你们忍心丢下他们让日本鬼子屠杀,死,我们死在一块,要自杀,我先动手”。</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衡阳城外部署的日军高炮部队</b></p><p><br></p> <h3>衡阳城外部署的日军高炮部队</h3></br><h3>衡阳中国守军第十军与下属各部的通讯联络电话线都被日军飞机、重炮炸断,已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各部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衡阳的陷落己是时间问题了。</h3></br><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衡阳守军弹尽粮绝,重庆飞机来衡阳空投食品和弹药</b></p><p><br></p><p>方先觉向军委会发出了“……来生再见” 的最后一电,然后拔枪自戕,一旁的副官眼明手快,将手枪击落,枪响未击中。这时,第三师师长周庆祥进来报告说:“军长,我已以你名义下令挂白旗了”。</p><p><br></p> <p>本应该只坚守7天的衡阳,他们却足足坚守了47天。方先觉对援军迟迟不到,让第十军孤军血战,已心存不满。看着周围漫山遍野的尸体,方先觉不愿再让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他们已经留了太多的血。</p><p><br></p> <p>方先觉经反复考虑后说“那只有这样了,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p><p><br></p> <p>命参谋长起草了投降条件:要求保留第10军建制;要求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要求日军立即停火;要求日军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日军一部突入衡阳小西门,与守军发生巷战</b></p><p><br></p><p>8月8日,方先觉等与日军第68师团师团长堤三树男进行谈判。日军首先向第10军的顽强斗志表示敬意,但不接受方先觉提出的投降条件,要求中方无条件投降,而且谈判结束后立即拘押了中方将领(后来他们先后逃出)。</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衡阳保卫战方先觉与日军谈判</b></p><p><br></p> <p> 日本记者益井康跟随日军最先进入了衡阳城,对于这一战到底有多惨烈有了最直观地认识。</p><p><br></p><p> 他在后来的手记中这样写道:“(衡阳)的建筑已经完全成了废墟,街上到处都是敌我双方的尸体,已经无处下脚。酷热的天气下,尸体已经腐烂,难闻的气味令人窒息。”而令他感触最深的是“在守军的一个医院里,有数百名士兵的尸体已经烂成一半白骨,整整齐齐地横躺着,排列成数行。”</p><p><br></p><p> 见到如此惨烈的场面,就算是身为敌方的益井康也不禁连连发出感慨:死伤太惨重了,中国军人太勇敢了。</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当时囚禁方先觉的天主教堂</b></p><p><br></p><p>1944年8月8日,坚守48天的衡阳城最终失守,经过48天的战火,衡阳守军战地前,中日两军尸体堆积如山,城内街区则成为一片废墟。据当年幸存者葛先才将军回忆,当时衡阳城里有7000多伤兵,忍受不了痛苦自杀的超过百人。</p><p><br></p><p><br></p> 日军坦克攻破衡阳北门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日寇侵入衡阳城</b></p><p><br></p><p>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记载,衡阳保卫战中国军队死伤1.5万人,其中7400人捐躯;而日军则付出了超过7万人死伤、4.8万人被击毙的惨重代价。</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次战役成为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我军的战例。日本战史也承认此役“牺牲之大,令人惊骇”。</b></p><p><br></p> <p>战役接近尾声的时候,《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里有这样的记载:“<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敌人之守将方先觉将军,为一号骁勇善战之虎将,其第十军之三个师,皆以必死之决心,负隅顽抗,寸土必守,其孤城奋战的精神,实令人敬仰。亘四十余天之激战中,敌人尚无一卒向我投降。”</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冲入衡阳车站的日军</b></p><p><br></p><p>在第十军的投降仪式上,日军记者让方先觉和他的四位师长与日军将领们合影。当日军离去后,方先觉对他的部下说了一席话,表露自己绝非真心投降的心迹:“来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日本人只照得我们的相,却照不到我们的心。”</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被日军杀死的衡阳郊区同胞</b></p><p><br></p><p>由于衡阳保卫战的战绩,方先觉所率第十军各师师长均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使得第十军成为中华民国建军史上至今唯一一个师长以上将官共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达到四座的军级部队。衡阳也因此次战役被命名为“抗战纪念城”。</p><p><br></p> <h3>方先觉衡阳脱险后,回到重庆,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为报衡阳之仇,重新招募旧部,组建青年军206师,欲再与日军抗击,但不久抗战胜利了,方先觉为了纪念在衡阳牺牲的将士,逐在陕西汉中修建一座“拜兵台”,以缅怀过去的战友兄弟。</h3></br><h3>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陆军第十军衡阳保卫战阵亡将士忠骸之一</b></p><p><br></p> <p>8月12日,毛泽东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的社论,指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抨击国民政府的同时,毛泽东也实事求是地肯定“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p> <p>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b>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