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抗疫阻击战·诗书影画家在行动——陈伯贤:墨林桃李竞芳菲

新丝路诗书影画院

<h1><font color="#167efb"><b>打赢抗疫阻击战·诗书影画家在行动——</b></font><br><br><b><font color="#ed2308">陈伯贤:墨林桃李竞芳菲</font></b><br> <br></h1><h5><b>策展/金秋</b></h5><br><h3><b>名家简介:</b>陈伯贤,1960年4月出生,曾为军旅书法家、文艺创作员,中书协会员,福建省新丝路诗书影画院书法家。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1989年因其德才表现俱佳,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破格提拔为干部;1989年以总分第一考入浙江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是军队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转业后就职于中邮科通信技术公司,许多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在他的培养下成才,他因此被评为“优秀园丁”、“金牌指导老师”等,获奖无数(见篇末相关链接:《陈伯贤:墨林桃李竞芳菲》)。</h3> <b>相关链接:<br><br></b><div><b><font color="#ed2308">陈伯贤:墨林桃李竞芳菲<br></font></b><br><div>本文特邀学生家长分享对伯贤先生的认识,并以此感恩先生3年来对青少年书法教学的辛勤付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衷心祝愿更多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在他的培养下成才,并最终能在书法界形成一股正能量!<br><br>伯贤先生出生于1960年4月,当过运动员、当过兵,有过军旅书法家、文艺创作员、中书协会员经历,现就职于中邮科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部。他有两次入伍经历,1973年因体育特长被八一体工队特招入伍,却因身体状况提前下队;1978年再次因体育特长特招入伍;1988年7月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1989年因其德才表现俱佳,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破格提拔为干部;1989年以总分第一考入浙江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是军队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br><br>第一任中书协主席舒同曾评价他为“军中一支笔,颜楷第一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评价他“不愧为沈老弟子”;浙江美院辅导他考研的导师刘江评价他“功底扎实,后生有为”。<br>陈伯贤年少时先拜颜楷大师沈觐寿研习颜体,后随章友之研习隶书、石开研习篆书、篆刻、陈明鉴研习行草、赵玉林学习欧楷和行书。几十年来,先生博各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沈觐寿以他为爱徒,他谨记恩师教导,“认认真真学艺、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伯贤先生始终以这十八个字为座右铭,恪守之。<br>而后三年有余,因陪同孩子在伯贤先生家学习书法,和先生品茗交流,求教书法上的疑惑,受益匪浅!同时也更进一步了解先生在教学、为人、处世上的一些理念,今时,恰逢伯贤先生从事书法教学30周年,分享几点我对先生的了解:<br><br><b>志洁清高。</b>伯贤先生是个志洁清高的人,更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追求的人,在近年,书法界刮起的浮躁风,他既坚持他“以楷为基,而通行、草、篆、隶”的理念,但对书法圈内“楷书都写不清楚而直奔行草”的不正、不严之风忧心忡忡。他说,学习书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从入门临摹到出帖而创作,乃至于因为勤奋并且悟性高,整个过程快的也要10多年时间,可是很多学过一年半载就开始到处忽悠的“大师”,挂着许多头衔,却没有扎实的功底,给书法界带来很不好的风气。因此,他几乎不出席任何的所谓书法展会,与其浪费时间去应酬“江湖之客”,不如在家静心做功课。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清高”,清高者,不愿同流合污也!<br><br><b>秉承传统。</b>陈伯贤先生很好地秉承了恩师沈觐寿、章友芝、陈明鉴、石开、赵玉林以及他的大师兄林健老师的严谨作风。他创作作品从不轻易挥笔,而是先打草稿,并查阅古帖,力求融通变化,保证每幅作品都能真实的体现书法要义。我曾有幸见过他为福州党管武装纪念馆书写习主席于1991年创作的七律《军民情》,每个字30公分大小的颜体楷书,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作品,他先研读诗的本意,然后构思作品的布局,而后草稿练习,最后才一气呵成完成作品。这种创作作品的方式是很传统的。他的治学态度已经和他教学方式融为一体,在教授弟子的时候,同样反复要求弟子对书法的认识,他说,书法是“书”和“法”,书是写,法是艺术,没有艺术性的作品只能是“写字”,不是“书法”。他对书法的理念,深刻影响到他周边的书法爱好者们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br><br><b>严谨传教。</b>30年前,在许多所学校兼任书法老师的时候,陈伯贤先生开始了他书法传承之路—-在自己家里带起爱好书法的青少年学习传统书法,他认为,在家带的学生是“弟子”,要求对书法的认识要“根正苗红”,所谓的“根正苗红”就是,必须经过他的严格把关、面试,具有踏踏实实的人品和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真正爱好,是他对入室弟子一贯的要求。这种非功利性目的的培训方式在当前的社会风气中犹如一股清流,伯贤先生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他不开所谓的“大班讲学”,在培训弟子上,他每个班只收六七个学生,他说,只有一对一的对弟子进行点评和指导,才能有效的纠正弟子在学习上的急躁心态并得以持之以恒。他严格要求其弟子认真临习《勤礼碑》、《颜家庙》、《麻姑仙坛记》等颜楷真帖,不能间断,不为社会风气所误导。30年来,他要求弟子要积极参与各类的书法比赛,不是为了得奖,而是要从小树立“继承和宏扬”传统书法的品质。他教授了几百名的入室弟子,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书法赛屡屡获得大奖,弟子中有以全国总分第一考入国美(前浙江美院)、以全国第30名考入兰亭书院的,而考入北师大、华师大等院校的更是不胜枚举。<br><br><b>人正笔正。</b>陈伯贤先生在教授弟子上,以“严”著称,他不仅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花点时间读贴、动笔,而且在点评学生日常练习上也是一丝不苟,对弟子反复出现的错误严厉纠正、批评,曾经出现过弟子没有完成作业量的不敢去上课的事情。先生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浮躁、偷懒、不专心、不坚持,终究会一事无成,所以跟随他学习书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人,“人正则笔正”。<br><br>名利浮云不屑求。浸淫书法40余年,从教30年,陈伯贤先生家里的书法真帖堆积如山,但每本都有他的读帖印记,眉边都有心得笔记,他的日常练习经常成为弟子们“抢夺”的至宝。但他从不出售他的书法作品,曾经有人出资劝他去包装自己,进行市场运作,他坚决不同意,他认为,书法作品是艺术,是用来交流的,他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毕生的任务是传承、传授,让更多的孩子们学好书法,不是卖字求财!<br><br>伯贤先生不屑的“名利”,指的是不求世俗中的虚名和浮利。有一个“名”和“利”他是一直在追求的,“名”是师名、友名,但凡他教过的弟子,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品德不端者、心浮气躁者、怠惰因循者、贪慕虚荣者等等,皆不能成为弟子!他认为,师一技,不得有辱师门,这既是古往今来的传统,也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他择友极为严谨,凡沽名钓誉者一概不与接近,而对待友人却是极为和善,对于友人求字、求作品,几乎有求必应,但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道,求得他的作品是不得作为商业用途的;“利”是指公益之利,有利于弟子进步的,有利于向善向上的,他都非常热心去推进,比如,为了弟子们更好的临习作品,他把沈觐寿的手稿《颜氏家庙碑》、章友芝手稿隶书、赵玉林手稿《九成宫帖》印刷成册交给弟子临习,把自己历时一年整理编辑了的颜体楷书字帖,和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完成的《双钩王羲之兰亭序》、《双钩王羲之圣教序》两册双钩字帖送给弟子借鉴,2016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两遍的《麻姑仙坛记》,经过排版后送给弟子自行打印作为资料。<br>“利”就是要有利于公益,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所以,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积极联系组织弟子们到老人院、社区、企业为市民免费书写春联,这个活动已经延续了近20年,每年免费送出春联上千幅,2016年8月,他又组织师生义卖,所得义卖款全部捐赠闽清灾区。他认为,教书育人,让弟子们从小拥有一个公益心,是对社会的最好回馈!</div><div>(转载自《贤学堂》)</div></div> 福建省新丝路诗书影画院由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黄瑞霖题写院名,&nbsp;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峻题写办院宗旨:“诗书影画中华韵,翰墨丹青丝路情”,是福建省首家“诗+书+影+画”的“院”,是一个“融艺术”的平台,荟萃海內外诗词(楹联、歌词、音乐)、书画(雕刻、剪纸)、摄影(影视)名家,让诗书影画互融共辉、融合发展,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播公益文化、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推进新丝路建设作贡献,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的公益文化和品牌文化建设提供帮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