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振头

冰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振头村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石邑城”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振头的历史文化也代表着石家庄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振头往事如烟</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如今的振头村中有这样一条看似平常的小街,它一头凝望着城市主干道的繁华,一头则牵挂着千年往事的沉浮。在小街上矗立千年的木牌坊、关帝庙、老槐树见证了振头村的起伏、变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珍视逾千年的历史,现在舒适的住宅区以及大型综合性商业服务区、成片的绿地等将整体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历史沉淀下来的一些“珍宝”也将得以保护。</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缘起:石邑城迁来后兴起一方雄镇</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行走在省会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个城市发展、变化的律动。这律动既燃起我们对未来家园的憧憬,也会勾起一些人对身边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追忆。“石邑城”会是一些追忆者思绪中靓丽的风景,其文化也被一些人定位为石家庄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如今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的振头村则与石邑城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由来与发展和石邑城息息相关。</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望历史长河,“石邑”让一些研究石家庄历史的学者怦然心动。有学者认为,石邑是春秋时期的一座晋国城邑,战国时期先属中山国;公元前305年,被赵武陵王攻占,属赵国;至秦朝属于恒山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振头,原名镇头,振头村的由来与发展和石邑城息息相关,曾是继石邑城之后而兴起的一方雄镇,历史逾千年之久。”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苟志俊先生从2000年开始研究振头村历史。据其介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迁石邑于万夏(即今振头村北一带),形成石邑新城,南关镇依太平河建码头,客货聚集,形成集市村落,取名镇头。唐武德年间,石邑曾为恒州治所;宋开宝六年,石邑归属获鹿县治,石邑遂改为镇。从隋至宋,石邑城兴盛390余年,历金、元两朝,石邑城渐衰。而后,镇头更名为振头,其清代是“振头社”治所,民国时属获鹿县;后曾由获鹿县划归石门市。如今的振头村位于桥西区,成为该区面积较大的一个城中村。</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聊起振头村,不少老人都会提及“振头站”。在1902年,芦汉(京汉)铁路修至石家庄村东,并设立车站,因石家庄村当时的名气不大,所以取附近的振头镇之名,将车站命名为振头站,“振头”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成长:“450岁”振头大集人气仍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到“振头”,不得不提历史久远、规模较大、极有人缘的振头集市。它的几经繁华,也成为过去一段岁月中振头村成长、变迁的缩影,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振头村向前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建镇而兴起的振头集市历史悠久。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刻本《获鹿县志》记载,当时的“镇头”已是获鹿县有名的八大集镇之一。从有记载以来,振头集市已有400余年的历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小的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讲,清末振头集市店铺林立,非常热闹,还有国外的商人到集市上购运货品。”已年过六旬的魏大妈对振头集市的印象始于幼年。石家庄解放后,振头集市在村中心一带扩展延伸,长约五余里。集市上,风味小吃、生产农具、农副产品以及牲畜等分类列市,应有尽有。而锦丝月饼、驴肉火烧以及鲜美的熟肉制品更是让逛集市的孩子们眼馋的美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城市的发展、槐安路的西延,考虑到道路的通畅,有着450年历史的振头大集成了城市交通顺畅的瓶颈,在不少市民的呼吁声中,这个集市已于近年取消。旧地的集市虽取消,但振头大集的影子并没有消失,如今在西二环外已新兴起了一个集市,振头村民以及附近不少市民又成为这个集市上的常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定格:木牌坊关帝庙古槐穿越千年岁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头凝望着城市主干道的繁华,一头牵挂着千年往事的沉浮———振头村中一条看似平常的小街,却可以用几分钟的路程让你的思绪跨越千年之久。这条街上的木牌坊、关帝庙、老槐树千百年来见证了振头村的起起伏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你很可能与这条槐安西路边的这条小街擦肩而过。在槐安西路与友谊南大街交口向东走去,不多时便会看到这条小街。在街口,背身于车来车往、尘世喧嚣,向北走去。初时并无异样,但在近百步之后,高耸的牌坊、威严的关帝庙以及坐在庙门附近的白发老人却让身后的喧闹顿然远去。</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近看牌坊,阳面坊额横匾上的四个金黄大字“浩然正气”非常醒目。“据说这座牌坊叫‘忠义牌坊’,是为了表彰关羽的忠义修建的,很多村里人都俗称其为‘木牌坊’”,据牌坊下闲坐的一位老者介绍,根据有关记载,这个牌坊是在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时候建的,当时是作为村里关帝庙的一个旌表。由于经历年代实在太久了,现在的牌坊是重新扶正起来的。牌坊两面边柱上戗护着四根柱子,门柱上则戗护着木质圆柱。“匹马过关雄风逞北魏单刀赴会英气震东吴”,牌坊边柱上的字迹,不由得让人对关羽的忠义、英勇心存敬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还在回望着牌坊,关帝庙已在身前。庙门口的旗子随风飘动,颇具古韵。听老人讲,几经沧桑之后,现在的关帝庙已实非当年宋朝始建的关帝庙(也有人说是始建于唐朝),而是重新修建的。进得门去,首先看到的是帝君阁。抬头看去,红脸关公端坐中央,分外庄严;两旁的关平、周仓也是虎姿雄健。</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光隧道”止于关帝庙后院一棵古槐。这是一棵穿越了漫漫历史长河的古树,其旁边牌子上记下的“树龄:1000年左右”的字迹记录了这棵古槐走过的岁月。站于树下,枝头微动,拂面清风似从远古吹来,心境竟不由得摆脱繁事的纷扰,与古树一起回望千百年的沧桑。这位“长者”在见证了千年沉浮后,或许正在和村子一起静静憧憬着渐渐走近的未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发展:融入城市不忘呵护历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大规模拆迁改造让振头村随着整个城市一起面临着一次变革。不少老年人在静静地等待着,而一些年轻人则有着更多的期待。现在这些古迹被保存了下来,而且还根据振头的历史文化打造了“振头古镇”商业地产,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了千年古村的优秀文化成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