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表达,见证言语生命——遇见“大咖”王崧舟

陌上尘

<p>  歌手许巍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我想说:教育不止有眼前的课堂和作业,亦应有跟随名师的研修与体验。当得知王崧舟老师将在3月14日晚7:30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备课辅导——阅读:指向表达》大型公益直播课时,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带着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的渴望,共同走入了一场属于语文爱好者的盛宴。</p> <p>&nbsp; 王老师从单元功能定位、单元文本解读、单元教学策略、单元课例分析四个方面对六年就下册第三单元进行了备课指导。</p> <p>  单元导语是一个单元的助学系统。王老师认为六下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强调了“在笔尖”,也就是说本单元的文章学习不仅指向阅读,更指向表达。在这一单元中不仅要让学生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怎样表达情感。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其实是各有侧重的。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侧重于让学生感受文中涌动出来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情感方法的巧妙。而习作例文则侧重于对具体表达方法的指导。王老师通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比较,清楚地展示了两篇例文在情感和表达顺序上的不同以及在表达手段上的相同,明确指出了习作例文就是让学生学习把情感融入到具体事例中的范例。单元中的习作训练是作为作业系统出现的,目的是用来落实语言表达上的训练的。</p> <p>  &nbsp;对于单元文本的解读,王老师强调了文本解读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单元的整体功能。六下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在解读文本时就因该奔着“表达”的目标去,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确文本表达情感的方法上。如果文本中存在多种表达方法,就应该有所取舍。《匆匆》最大的特色在于问句,那么这篇课文对情感表达方法的指导就应该是对这一连串问句的感受与学习。《那个星期天》最明显的表达方法是把情感融入到叙事中,所以指导时就应该关注文中通过叙事表达情感的句子和段落。习作单元的目标指向“表达”,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就应该从“表达”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选择态度,其实就是对统编教材培训 “一课一得”的落实。</p> <p>  &nbsp;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单元教学就要以“学得、习得、用得” 为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练习、运用初步掌握以直接和间接方式表达情感的能力。</p> <p>  课程的最后,王老师以这样一段话再次阐释了自己对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读:真情表达,就是人性的舒展,必须栖身于不朽的文字中。学得、习得、用得,是真情表达的攀登阶梯,也是人性淬炼的不同境界。当一个人能自然、自如的表达自己的真情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又一次确证了自己的言语生命。这对老师来说是幸福的。对孩子来说同样是幸福的!</p> <p>  这场盛宴在给予我们习作单元授课精髓的同时,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去智慧地进行教育思索。感谢名师的引领,让我们一起来做自觉的学习者,步入智慧之海,开启幸福之门,剩下的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不断思考,不断实践……</p><p> (毓秀路小学文兴校区 高淑霞 李含笑)</p>

单元

表达

习作

情感

文本

解读

例文

王老师

表达方法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