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节好课一定是经过数次打磨、反复修改,把课堂上的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趋于精彩的。</p><p> ——题记</p> <p> 近日,航天城第一中学陆续推出了“云公开课”教研活动,我有幸作为语文教研组代表执教《大雁归来》,参与到这场盛大、扎实的教研活动中来。回顾从备课、磨课到上课的经历,思绪如潮水般从心底涌起……</p> <p> 公开课进行时</p> <p> 上课前一周,罗老师和我沟通确定了本次公开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雁归来》。我立马着手准备,通过研读文本、查找资料、参考名家教学设计,最终确定了教学思路,并将自认为满意的PPT交给了罗老师。</p> <p> 备课场景</p> <p> 在第一次磨课中,白校长和罗老师一致提出的问题是我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我这才意识到我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不应该把教什么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应该把学生学什么作为一节课的核心目标。我自己认为教学逻辑清楚是因为我是老师,我可以轻松理解我所讲授的内容,却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能否容易接受知识,更没考虑到在隔着一个屏幕的情况下,学生能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能不能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所收获。</p> <p> 第一次磨课</p> <p> 经过白校长和罗老师的点拨,我开始思考在《大雁归来》这篇文章中学生需要学什么,并着手细化我的教学设计。经过一天的修改,第二次磨课开始了。在这次磨课中,罗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课堂上存在的最大问题——看似面面俱到的进行文本分析,其实根本没有深入文本,都只是浅浅的带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你要去做规范的、细致的知识点分析,让学生学到分析的步骤和方法,记住老师曾经以什么样的方式教他们解读过某篇文章、某个句子、某个词语。”罗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一直以为的文本分析从未真正深入进去,作为教师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又如何能深刻体会到课文的妙义呢?</p> <p> 第二次磨课</p> <p> 再一次,我把课文从头到尾细细的研读了一遍,对课堂问题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再次重组,教学内容持续精简。第三次磨课,白校长、罗主任、姚主任还有语文教研组老师们一起为我出谋划策。老师们从字体的大小到PPT的排版;从课堂问题的设计到课堂语言的表达;从开始的导课到每个环节的细化;从重难点的突破到课堂思路的整合等方面都给出了最恳切的建议和意见。看到我反复修改、检查、确认的教学设计还是存在这么多问题,我才明白哪有什么轻易的成功,所谓的精彩也不过是打磨的另一个名字。如果说前面两次磨课是我对课堂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处理好我与学生的主次地位,那么这次磨课让我真真切切的认识到:一定要认真的把课堂的每处细节做到完美。</p> <p> 第三次磨课</p> <p> 带着老师们的建议,我继续进行修改,大到整个板块的设计小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斟酌,做了全面细致的大检查,刻意练习了课文的朗诵,甚至让八年级备课组的老师们帮我推敲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就是这么一次次的打磨、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修改,经历磨炼之后,一节公开课才终于成型了。</p> <p> 备课组提出修改意见</p> <p>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或许“磨课”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教师对课堂认识逐渐深入、不断深挖文本、自我反思、不断成熟的过程。</p> <p> 多次修改PPT</p> <p> 上完公开课,罗主任邀请的铜川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闫妍老师进行了评课。闫老师肯定了做的好的方面,例如给每个版块起一个诗意的名字、以读促教突破重难点、及时与学生交流等。然而最触动我的还是闫老师说的,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语文,用文本承载教师的思想,真切的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我想起我的第一位师父曾建议我多看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实录,他告诉我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扎扎实实教语文,稳扎稳打,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真真切切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东西。</p> <p> 闫妍老师评课</p> <p>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同样的道理用在教学中也不为过。过程走的有多么扎实,结果就有多么值得期待。公开课圆满完成了,但成功的背后是因为有一群人的帮助:我要感谢白校长高屋建瓴的指导,从思想的高度上给我建议;感谢罗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中存在的顽固症结,并点醒我该如何去改正;感谢姚老师从理论的高度指引我;感谢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提的每一个中肯的建议;感谢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同仁倾其全力的支持我;感谢同事们不断的鼓励……我是何其的幸运能遇到这么多帮助我、支持我的领导、同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将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持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