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说起老北京天桥,就不能不说“天桥八大怪”,他们是畸形社会底层文化的创造者,但其出现却是源于维持最低限度的温饱需要。他们或身怀绝技、技艺超群,或像貌奇特、言行怪异,在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便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统计,仅在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方,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养活了几代民间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如今,过去的天桥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其遗址已改建为现在的天桥市民文化广场。浓缩了老北京天桥文化特色的“天桥八大怪”群雕,就竖立在该广场南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何人是怪,其说不一,也并非八个之数,文字记载下来的就有20多人,按年代顺序划分,大体可分为三拨。总之,八大怪只是一种民间传说,不必那么为数字较真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天桥是老北京民俗文化、民间曲艺杂耍的发祥地之一。天桥八大怪雕塑群中,“穷不怕”、“常傻子”属天桥八大怪第一代,“王小辫”、“曹麻子”、“程傻子”属第二代,“大金牙”、“沈三儿”、“赛活驴”属第三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十三年前的2007年05月15日,回京返乡之际,来到天桥广场的“天桥八大怪”雕塑群,一睹“八大怪”风采,体会旧时底层社会文化,体味底层劳苦大众生活之艰辛不易。作者出生于民国时期古都北平,酷爱京味儿文化,身在异地倍思乡,目睹此情此景,感到格外亲切。睹物思情,引起共鸣,仿佛又回到儿时年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市民广场欧式风格的四面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二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 ”这座桥是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的,故称之为“天桥”。据记载,大约在元代建的天桥,南北方向,两边有汉白玉栏杆。桥北边东西各有一个亭子,桥身很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北京众多的“桥”中,可能最让北京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还得是天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每年春冬祭祖,都要路过中轴线南部这座桥,因只有天子能走,故名天桥。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曹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京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着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俗名叫“金钱骨”,一片足有二斤半重。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一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灵利,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牛骨头一敲钱就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奏。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丐沿街乞讨服务的,昔日名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说一些叫店铺掌柜的喜欢听的吉庆话以求得赏钱的一种形式。在天桥一带,以数来宝为艺者很多,并逐渐有流浪街头改为固定在小型场地内演出,加入了撂地为生的民间艺人的行列,不仅如此,数来宝说唱内容也有所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推翻满清》、《北伐成功》及《大实话》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譬如《推翻满清》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其词如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钱板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表前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专制时代人民苦,人民饿成骷髅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外刀兵人慌乱,北京城里冒黑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师兄,红灯照,她的来历不知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洋兵来了惊銮驾,西太后去奔西安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说前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此满清被推翻,百姓才得见青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一段《推翻满清》,通过简短而通俗的语言形式,将清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和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一一表达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曹麻子当年在天桥演唱的《大实话》段子,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经验和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劝诫作用,琅琅顺口,易懂易记。其内容大致是这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骨板一打响连声,说段实话给您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中树木有高低,世上人多心不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只顾各扫门前雪,哪讲什么情和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树一倒猢狲散,各奔南北与东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结朋交友要谨慎,须知人心隔肚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画上春牛难耕地,纸糊驴马不中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吃饭还是家常饭,搪寒还是粗布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娶妻别图脸蛋美,免得日后惹是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生儿育女别贪多,贪多必定着大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要吃要喝又要穿,长大未必有出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朝一日爹娘死,穿白戴孝全是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灵前供晚倒头饭,谁见死人吃了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天以内入了土,气化清风肉化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活时争名又争利,口眼一闭全都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贯家财拿不走,攥把指甲躺地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奉劝诸君听仔细,实话一段非儿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段大实话说得入情入理,因此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老北京人经常训诫年青人。曹麻子的唱段能以不凡的魅力长久地印在北京人的心里,留在人们的嘴边,这就是平民百姓尊称他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原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大金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金牙是河北河间县人,因得罪了当地恶少,才到天桥演拉洋片。此人因身材瘦小、小眼睛、大嘴,笑起来露出一颗大金牙,才得了这个绰号。大金牙自民初开始,就在天桥撂地卖艺。他嗓音洪亮圆润,素以唱功取胜。他的画片,每幅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全镶在玻璃框子里。其演唱和画片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时事政治,自编自唱,如:《义和团》《火烧圆明园》《慈禧西安避难》《张勋复辟》,还有北阀军炮轰武昌城的故事,如《夺龟山》等等。他编的唱词通俗易懂,合辙压韵,很有艺术感染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金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金牙本名焦金池,只因他的口中镶有一颗金牙,而被老天桥人称为大金牙。这也就成了他的艺名。他是拉洋片中资格最老、观众最多、唱功最好的民间艺人。大金牙所用的伴奏乐器,只有一面扁鼓和一副钹。鼓槌是两根支点在中间的小杠杆儿,后端穿孔系上长 绳,以手拉绳时,木槌上下敲打鼓面,小钹的敲击方式与鼓相同,一副钹分两面上下相对,牵动绳子上下相合而敲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人这样描述过大金牙,脸型方圆,两只眼睛笑眯眯的。嘴很大,一只猪蹄子都能塞进去嚼了。他爱漂亮,包了一颗金牙,亮闪闪黄灿灿的。他有个徒弟,人儿瘦瘦的,挺精神,也包了颗金牙,人们都叫他小金牙。大金牙叫焦金池,小金牙叫罗佩林。那会儿看大金牙拉洋片,一次交一个铜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沈三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又名沈友三,原名沈玉升,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们多称他为沈三儿,又因其行侠仗义、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以“友”字,也被人称为沈友三。沈三儿出身于北京宣武门外牛街一个寒苦的回族家庭。少年时拜清满族头等扑护德二爷(名世庭)门下,潜心学习掼跤。嗣后,又师承北平国术研究会会首白锦兼学炮拳,两种技艺相辅相成,沈三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当时北京跤坛上的魁首,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曾击败过俄国大力士麦加洛夫而为人称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可称一代跤王,还是个武术家。他的父亲叫沈方,身高力大、跤术精湛,绰号沈大个儿,是清廷善扑营有名的扑户(扑户,清廷摔跤手的称呼)。沈三儿从小跟父亲学武术。除了学武术,他还向著名跤手宛永顺拜师学艺,宛永顺人称宛八爷,在清末是头等跤手,晚年在红庙带一帮徒弟练摔跤,沈三儿就是他得意弟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在天桥城南商场路北,开一座清真药室,专售:舒筋活血丹,他每天演一次小武术,以此为号召扬名售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在摔跤上有很高的技巧,短时间就能判断对方摔跤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机智灵活地用“绊子”将对方摔倒。20世纪30年代,在跤坛上可坐第一把交椅。1933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沈三儿荣获摔跤比赛的冠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天桥出了一批著名跤手,玉三、孙傻子、王小孩、刘四宝、徐俊清、张宝忠、宝善林(即宝三儿)、满宝忠、哑八、小奔头等。其中沈三儿、宝三儿是佼佼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三儿,表演摔跤的艺人,1933年全运会摔跤冠军,曾经斗败过俄罗斯大力士而名震京城。沈友三的家乡北平牛街是回民聚居区,跟东大寺的回民一样,喜欢武术,弹腿、查拳、通臂拳都玩,最盛行的则是摔跤,谁家院子大点,准有跤场。上午宰羊卖肉,下午没事就摔跤,出了一茬茬的高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代北京摔跤之风盛行,清政府设有专业摔跤队——“善扑营”,吸收了不少牛街高手。沈友三的父亲沈芳就是善扑营的“二等扑户”,这是一种摔跤级别,“头等扑户”极少,所以这个级别已很高了。沈友三从小喜爱摔跤,正帮家人杀宰骆驼,有人叫摔跤,活儿一扔,扭头就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爱好,加上天分过人,沈友三的跤在同辈中出类拔萃。长大后,家里穷,他在天桥一带推车卖骆驼肉为生,但仍不忘摔跤,跤衣搁在车上,走哪儿摔哪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时前清军官杨双恩在天桥卖艺,他不是这出身,练武有人看,要钱人就走。有人建议,你不如把三儿(沈友三小名沈三儿)叫来,俩人好办事。沈友三爱摔跤,又好朋友,尊重老人,就来帮场子。他这人马大哈,一次杨双恩叫他:“三儿,来摔跤。”他就把卖肉的车托给一个半熟的人,扭头去了。等回来,连车带人都没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杨双恩两天不见人,听到信儿,就来找闷在家里唉声叹气的沈三儿,跟他说:“咱伙着干?”从此,沈友三专业摔跤挣钱,成为北平天桥第一个“撂地”摔跤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沈友三在天桥出了名,前清善扑营的几位头等扑户听了信儿都来看,给些指点,友三不让他们走,收了钱给他们也分些,这些老人当时都没了生活来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开跤场并不容易,经常有人找麻烦、踢场。有次来了十几个人,非要把沈友三摔趴下,结果没有一个能赢他。说起来,这些踢场的倒义务给沈友三当了陪练,他的跤越练越好。在他的带动下,天桥摔跤的人越来越多,渐入鼎盛。当时著名艺人有沈三儿、宝三儿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甄三》,就是以沈三儿、宝三儿为原型。宝三儿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一力降十会;沈三儿练的是“细胳膊跤”,“武术加跤,神鬼难逃”,讲究一巧破千斤。比较起来,沈三儿更胜一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32年,北平市举办摔跤比赛,那时不分级别,也没时间限制,规则很简单,三跤两胜。沈友三参加比赛,拿了第一,当年月冠军兴发“银樽”,傅作义亲自给沈友三颁发银樽,并勉励他“发扬国光”。第二年,他入选北平代表队,前往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沈友三连摔七天,没输一跤,获得冠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穷不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大约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浙江绍兴,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同行嫉妒,于是改行说了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有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和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穷不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穷不怕”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绍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了相声。朱绍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后他单腿跪在地上,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体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重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他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一笔福”、“一笔寿”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首诗或对子。他经常撒的是一副对联,对联为“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来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常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常傻子”也是老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过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砸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至于功夫并非精益求精,十分真实可信。但无论怎样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常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先由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边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然后,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嗨!”两声,手掌落下之处,石块已被砸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常傻子有个绝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他的表演会使人联想到今天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脉相承之意。不过“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要比当年常傻子精深得多,所用的气功,也比先前更广泛的发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常傻子表演一阵“砸石头”后,便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以他自己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是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同时,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由此看来,有人说他卖艺带有商业性质还是不无道理的。常傻子也是老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王小辫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想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幡是古代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各种花会之一种,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竿作为支撑物的道具,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绿,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铜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两侧系有黄色的“五谷袋”,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绣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弄,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耍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幡旗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物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小辫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小辫儿的中幡上写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京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势,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1925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沉重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眩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他只要往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越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竿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说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个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先进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凡是观看的人,那真是惊险无比,无不为他捏一把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赛活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赛活驴”原名叫关德俊,出生于定州清风店的一个杂技世家,祖上古时候为方术艺人。他靠自己制作的一副驴形道具,在天桥撂地表演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纺失前蹄”等而出了名。表演时,他的妻子乔金凤化妆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使整个节目声情并茂,身形惟妙惟肖,浑然合为一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可,称为“赛活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赛活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赛活驴”又称“毛驴舞”,是一种“斗哏”与杂技相结合的舞蹈。表演者用竹竿、竹筏制为驴形,又以布蒙之,绘成驴样。前后分为两截,中有缺处,表演者立其间,将两头各系于腰间,周围布长至地,以遮人之腿。同时,做出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表演时,关金凤化妆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并表演上桌子、上三足板凳,仿山羊上山等绝技,让观者称奇喝彩。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身形惟妙惟肖,浑然一体,被大家称为“赛活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八大怪”之“程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子”又叫程狗熊,他的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后来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浴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安家落了户。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贴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肉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1906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了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观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没有他们观看的份儿。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都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自然是下层人居多,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程傻子表演驯狗熊节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一般撂地摊只需用白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一是在胸前转动,二是要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极为感到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群在惊叹之中无不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登场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看来程氏兄弟玩的活儿比他们的长辈多了,也算是有出息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演变而成。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桥”(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及“乌龙绞柱”(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用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狗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这大概也是程氏之门风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雕塑群 : “天桥八大怪”(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左至右 : “大金牙”、“曹麻子”、“穷不怕”、“王小辫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雕塑群 : “天桥八大怪”(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左至右 : “沈三儿”、“程傻子”、“常傻子”、“赛活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市民广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地区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历史上的天桥市场一度极为繁华,有着“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说法。天桥地区是北京民俗文化的摇篮,是曲艺之乡、杂技之乡,是北京最早的演艺集聚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天桥市民广场呈矩形,占地5000平方米,东西略长,南北偏窄。在东端复原建立了昔日天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四面钟,这是西洋风格的坐地钟楼,为清末西风东渐以后的产物。与四面钟遥遥相对的是天桥剧场。广场西南侧塑立 了老天桥八大怪的雕塑。广场西侧建有一个100平方米演出舞台,这里恢复了北京各种民俗演出,定期进行着各种表演和展示,为包括“八大怪”在内的各类传统民俗演艺项目重回天桥创造了条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剧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桥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剧院。1991年,国家投入巨资,在原址上按照国家大剧院的标准重新翻建了天桥剧场。新天桥剧场于2001年3月落成,是首都唯一的一家专业歌剧、芭蕾舞剧场,高质量的建筑声学、灯光、电声设计足以满足任何大型歌舞、戏剧和交响乐的演出要求,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帕瓦罗蒂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都曾在这里演出。剧场自东向西分为文化广场、前厅和休息厅、观众厅以及舞台化装间和演员公寓四个部分。建筑造型庄重典雅,内部装潢华丽,舞台灯光先进,并设有中央空调,保安监控和楼宇自控系统,可成为北京最为豪华的观演剧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天桥的标志性建筑———四面钟。原四面钟约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后被毁。2003年复建,是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依据老照片、按原状设计出的图纸。这是宣南地区近90年前出现的标志性建筑,被毁至少也有70年以上,拆除大概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此次复建位置有所移动,高度有所降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桥市民广场位置图</span></p> <h5>谢谢观赏!</h5><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