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耳熟能详的佳作,全文不到700字,却将母鸡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就是有那么一只母鸡在读者眼前,从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好大喜功到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个因为爱而改变自己的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p> <p>初读文章,觉得文章很是简单,就是先抑后扬,先写讨厌母鸡,后写尊重母鸡。可是当再一次细细阅读文章,就发现,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关键点,也就是那一句“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这句话作为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过渡,揭示了母鸡改变的原因是母鸡成了一群小雏鸡的母亲,因为成了母亲,所以才会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紧扣本文赞颂母爱的潜在主题。</p> <p>可以看出,本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先抑后扬,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以第四自然段为过渡,前半部分写作者讨厌母鸡,讨厌它的叫声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发了狂;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塑造了一只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好大喜功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敬佩母鸡,因为它对小雏鸡的保护,为了孩子饱食而自己挨饿,因为它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通过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可以跟随作者情感的变化而体会到母鸡的变化以及母爱的伟大。</p> <p>首先是细致的白描手法。如“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的细节,把一只狠毒的母鸡写活了。“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对母鸡警觉状态的细节描写,正好体现了母鸡身为一群小鸡的母亲的责任感和辛苦。想来,老舍先生是亲自养过鸡的,才有可能将母鸡写的这么活灵活现,神态叫声都涉及到,可谓是将母鸡的“音容笑貌”都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全文篇幅很短,但是母鸡的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不论是前面的讨厌,还是后面的尊敬与敬佩,老舍先生都将其刻画的活灵活现。</p> <p>其次是风趣幽默且生活化的京味语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这样的语言风格是老舍先生一直惯行的。因为他一直生活在北京,因而也惯于用京化的口语来写作。如“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一句,把“讨厌”二字放在句末,好似孩子间说着的气话,口语的方式让人倍感亲切,忍俊不禁。另外还有像“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语言的表述,也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让读者感到亲切舒服。老舍先生笔触细腻,从小事着眼,从有了一群鸡雏而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入文,升华到“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以其细腻之笔揭示藏匿于生活中感性、直观的特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格调和亲切的人伦关怀。</p> <p>母爱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话题,历史上有孟母三迁,有岳飞刺字,都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老舍先生的这篇《母鸡》,从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升华到对母爱的赞颂,通俗易懂,让人感触颇深。我们也应该思考,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是多么的伟大,而我们又能给予母亲怎样的爱?很多人都会去羡慕说别人的母亲是如何的,但是,母爱也有千千万万种样子,每个人得到的母爱也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