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研究家谱时,在老谱上经常见到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宗亲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啦。但如真这么想,哪就大错特错了,这么简单的事也犯不着写上这么多称呼,这里还真是大有玄机呢? </p> <p>嗣子这个称号是从古代开始的,原来指宫廷或者官宦之家为继承官位或者权力之人的称谓,当然中国地域广大,不同的地方还有出嗣、入嗣、公嗣、子嗣、承兼、祧兼等不同称呼,这里就不展开了。</p> <p>嗣子用于族谱中,主要是指某家男姓成年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或结婚成家后只生育了女儿而没有男丁或别的原因导致绝后。为保香火不断,永享子孙承祀,将自己亲兄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的情况下,将兄弟的嫡亲儿子立到自己名下,成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生父母过世时,只能以胞侄而不是儿子身份参与祭奠和祭祀),不能继承生父财产但确有承嗣之人的所有财产的继承权。</p> <p>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立嗣在明清或者民国时期,是要经过官方办理相关许可备案的,相当现在的公证书或者法院的判决之类有效法律文书,否则没有合法手续一旦那人老去就可能被族人以吃绝户为由,霸占逝者的财产(为不使族产外流,古人有些时期族权是大于财权的)。</p> <p>在以往兄弟多,出现未婚或者膝下无子的情况也比较多,为保族产不外流,让侄子承嗣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 </p> <p>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一人挑两家香火事?以便大家好理解。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一般在姑舅两家之间血亲为多(父母两家血亲),为的是百年后不至于家财旁落,也为了给自己养老,让嫡亲血侄儿一人兼两家事,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个妻子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妻子,承祧家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妻子,所生后代均沿袭两家的血脉。现代人是不是很眼红啦?两个老婆,多好呀!但娶了两房妻子,责任也就多了一倍,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电视据;芝麻胡同中的严振生,本姓俞,因舅家无后从小过继给严家做继子,后因亲哥为帮他进货遇国军抢却而死,俞家将绝后无嗣,为表孝道,严振生只能在妻林翠卿之外再为亲生父亲俞家娶一平妻,注意是平妻,两个妻子地位相同,而不是一妻一妾,平妻林翠卿为严家媳妇,生的孩子为严姓,为严家内当家;平妻牧春花为俞家媳妇,生的孩子为俞姓,为俞家内当家,两妻虽生活在一起,但互不干涉对方家事,在正式场合双方孩子以姑表兄弟姐妹相称,而不是亲兄弟姐妹相称(因他们代表的是俞家与舅舅两家即姑舅两家而不是俞姓一家),当然如果两亲兄弟只有一个男丁后代,没法承嗣给兄弟一方为嗣子,在万不得已情况下也是可以兼祧的,(但舅家给姑家兼祧估计会遭到姑夫家族人的抵抗,姑夫没有娘舅亲嘛),但没有血亲的堂兄弟之间是不可以有祧子的,只能允许有继子或养子出现。</p> <p>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要叫自己的舅舅或伯叔为父亲,古人是很讲究礼仪的,如承祧的是两个不同姓氏,在正式场合或宗族祭祀时回到不同的家族时用的是不同的姓氏,即承祧子都会有两个姓两个名,否则地下的祖先是收不到的也可能根本就不认识这个阳世间的后人,所以口语和书面语是不一样的,是千万不能搞错的,如古人在文书中一般会写某某兄长均鉴,端午节祝贺时一般也会用顺颂祺安等词祝贺,但如果在日常口语中也这么说会让人贻笑大方,酸掉大牙的。</p> <p>继子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给某人做儿子。古时候对过继还有一定要求的。所谓为继子,一般是同族中没有出五服的近亲关系,经双方家长协商后,抱养到自己名下,传承香火。继子与嗣子、祧子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要求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出五服的都可以过继。</p> <p>养子在范围上不再限于血缘关系和姓氏。既可在同族中抱养,也可抱养外姓小孩。但古代有些宗族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抱养外姓小孩时,年龄不得超过3岁,而且养父母身故后,养子归宗不得带走其财产。更有宗族规定,抱养外姓小孩做养子,不得入宗谱,也有养子为不忘本姓,三代后才回归原生父姓,俗称三代归宗,以示报答养父母的养育之恩。</p> <p>当然啦,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婚后育有两个孩子的可能会分别随父母姓,这是特殊政策造成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祧子关系,再说现代人对香火一说也越来越淡漠,也不会有绝嗣一说了,这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显。</p> <p>修谱的时候,遇到以上情况时,修谱负责人就应该准确使用嗣子、祧子、继子、养子名词的使用了,以方便族人明晰血缘,使族谱真实纪录宗族的细微变化,以利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是一枝多朵花,还是源于一脉多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