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睌年吐露三大后悔事

徐文彬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学良晚年吐露三大后悔事:错睡一人,丢掉一岛、误下一命令</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学良36岁时被蒋介石囚禁,这一囚禁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90岁高龄才获得释放。释放后,他接受记者采访,吐露了一些话,这些话不但让人心碎,还道出了其中的后悔事。</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他说他21岁之前,一直沉迷于吃喝嫖赌抽的糜烂生活之中,36岁之后又被蒋囚禁50多年,其实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就是15年,可以说他的一生很短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张学良口中短暂的15年,却3次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他说他一生有3大后悔事:错睡一人,丢掉一岛,误下一命令。</b></p><p><br></p><p><br></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错睡一人:表嫂</b></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学良好色是出了名的,据统计,和他亲近的女性就有11人。张学良说,自己之所以喜欢女性,受三个人影响:表嫂的启蒙、父亲张作霖管教、妻子于凤至纵容。而对张学良好色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表嫂。</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张学良是民国东北第一帅男,不仅有钱还有权,很多女子为了钱和权主动去追求他。而他的表嫂不是为了这些。那一年,表嫂30岁,张学良16岁,在一个雨夜,他们有了第一次。这件事成为张学良后悔的事,即“错睡一个人”。</b></p><p><br></p><p><br></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丢掉一岛:黑瞎子岛</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继承父位。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东北军和苏联远东军发生武力冲突,东北军想武力收回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但张学良指挥失误,东北军阵亡2000人,苏联远东军仅死亡143人。张学良和苏联求和,苏联强占了黑瞎子岛。在张学良手里丢掉黑瞎子岛,这成为了他晚年后悔事之一。</b></p><p><br></p><p><br></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三、误下一命令:不抵抗</b></p><p><b style="font-size: 20px;">“误下一命令”是张学良这一生最后悔的事情,这个命令就是1931年,曰本利用军事行动向东北军挑衅,张学良希望此事能和平解放,下了不抵抗命令,没想到是张学良错误判断了形势,最后导致日军大规模进攻我国,葬送了东三省。</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回首百年,张学良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更遇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罪名令他几成民族公敌;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统一战线,他自己却从此被幽禁半个世纪,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远比小说读起来更有趣,常有人问我有什么好的历史书可以推荐推荐?我常推荐他读读《资治通鉴》。</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什么呢?因为在《资治通鉴》里有很多值得思考借鉴的历史故事。《资治通鉴》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1300多年的国家民生兴衰历史,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为后世研究学习提供很大帮助。</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据说朱元璋就对《资治通鉴》情有独钟,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都阅读通鉴学习治国之道,并作“御批”传世。</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述《资治通鉴》: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b></p><p><br></p><p><br></p> <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教材,那么年轻人有没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呢?答案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上并无太大差别。</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留下来一些历史的印记,这就构成了一个棋谱的残局。当我们熟读这种残局后,对人间的这些不同的挑战,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普通人看个一两遍,在职场、商场、官场、情场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都更不容易走弯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