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到延安一一怀念父亲

亮晶晶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父亲卢昭,出生在云南省华宁县青龙镇凤阳村。凤阳村是一个地处半山腰,交通极不方便的穷山村。卢家祖上有些土地,虽以务农为生,在当地也算殷实富足。在父亲出生后,家中灾祸连连,先是遭遇火灾烧毁了房屋,又遇田产纠纷,接连不断的官司,耗去大量的精力和钱财,家境渐衰。祖父年幼时受启蒙读过四经,有些旧学底子,初识孔孟儒道。祖母明事理且贤淑厚道。父亲是家中独子,祖父母盼儿读书成才,兴家立业。他们常年节衣缩食,不惜借贷筹钱,把父亲从小就送到镇上读私塾初小,又送到百里外的县城读高小,再让他到离家千里之遥的省城昆明上中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春季,父亲考入云南省立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来到省城为父亲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成为他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父亲看到了许多进步的书籍报刊杂志,接触到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志士。特别是他班上有位同学的哥哥是云南日报的记者,经常到学生寝室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在同学们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跟共产党走,到延安去抗日救国的念头在父亲心中渐渐萌生。但是到延安路途遥远,需要多少路费?家里人知道了怎么办?延安不接纳我们怎么办……经过多次商议,终于和一个名叫于世铨的同学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下定决心一起步行到延安。1938年4月的一天,两人利用帮厨外出买菜的机会逃离学校,怀揣微薄的盘缠上路了,向着延安的方向前进,前进。</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军阀割据,战火纷飞,没有什么公路,基本上都是骡马道和小路,要从云南走到延安,其艰难状况可想而知。父亲他们两人一路上与肩挑背扛的苦力伴行,走的是乱石嶙峋的崎岖山路,脚掌打起了血泡,吃的是粗茶淡饭,有一顿没一顿,住的是破烂鸡毛店,漏风飘雨,吃苦受累不言而喻。但最危险的是躲避抓壮丁。那时川北陝南驻有国民党军队,天天到处抓兵,路过那一带的青年人都很难幸免,父亲他们两人适龄男性,正是抓捕的对象,更是一路险象环生,多亏善良热心的老乡们帮助,才得以虎口脱险。其中最惊险的一次,在进入陕西宁强县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他们两人已经走了120多里,天色已晚,加之实在又累又饿,刚走进一家鸡毛店,国民党兵就来了,盘问一阵后,卫兵向班长报告说抓到两个年轻人,怎么办?,班长说连长在打麻将,等一会儿才处理。父亲两人装可怜求饶,说“我们已经跑不动了,就住在这里,你们可以随时来抓”,渐渐天黑,下起了大雨,店老板偷偷领着他们溜出后门,走玉米地,从羊肠小道离开镇子,将他们带到安全路口,让他们赶紧走。那天也许是连长的麻将打高兴了,忘记了这个茬,夜黑雨大也帮了大忙。父亲回忆这些历险记时,感叹到“吉人自有天相”,“老百姓真好”。</b></p><p><b style="font-size: 20px;"> 5月下旬,父亲他们两人到达成都。在成都通过同学找朋友,朋友托熟人,终于找到东大街一个杂货店老板,由他给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同志写了一封介绍信。拿着介绍信如获至宝,两人继续前行,经广元、宝鸡等地,历尽千辛万苦,七月初到达西安。在西安七贤庄一号,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交上介绍信。负责接待的同志询问了一些有关抗日救国、统一战线方面的问题,父亲他们两人一一作答,算是面试合格。但当时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延安,在延安的机关学校都已疏散到乡下了。不能进延安,只能到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学习。父亲两人加上分别从广东、山西和山东来的三位同学共五人组成一队,从西安出发经咸阳向西北方向走了六天,到达旬邑县职田镇看花宫,正式成为一名陕北公学的学员。到校报道第四天,学校召开抗战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校政治部主任向全校同学介绍说,“有两位学员从云南步行五千多里路,历时三个多月,来到陕公学习,”这时父亲和于世佺两人在同学们的簇拥下站起来,一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和钦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陝北公学于1937年7月在延安成立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现代高校的前身,建校的宗旨是为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培养干部。在学校学习生活很紧张也很丰富,上午四小时上大课,有六七百人,主要进行革命理论教育,讲述民众运动,游击战术,革命历史等,下午分班讨论,还有很多生产劳动和体育活动,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父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这些理论知识对他既陌生又新奇,每天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讨论时极积发言,因表现突出,在校学习两个月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四个月的学习很快结束了,陕北公学召开毕业典礼。12月的陕西天寒地冻,那天大雪纷飞,几千名同学在雪地里站了两个多小时,倾听成仿吾校长的讲话,他号召和动员同学们到敌人后方去,组织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校长的话语让同学们群情激昂,精神饱满,纷纷报名参军入伍,整装待发,准备大显身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在报名参军入伍的问题上父亲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斗争,原因是在昆明读书时参加过军训,在三个月的操练中,国民党军队不把学生当人看待,随意打骂,几乎天天挨打,学生们对旧军队十分憎恨。在军训结束时,父亲在军营门口举手发誓永不当兵……父亲把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困惑向区队长和盘托出,队长听了哈哈大笑道,“那是反动军阀的队伍,怎能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混为一谈。当前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共产党员更应该拿起武器,极积参加抗战。”队长的一席话,解开了父亲心中的疙瘩。就在那一刻,我的父亲,一个青年学生完成了向革命军人华丽而庄严的转身。</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穿上军装,父亲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经过半年的军事培训,于1939年6月毕业,分配到八路军115师344旅。从此驰骋疆场,转战南北,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历经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战疫。回望峥嵘岁月,父亲始终不辱使命,肩负重任,英勇奋战,屡建功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的一生平凡而又富传奇,他为人正直友善,做事坦荡磊落,作风俭朴廉洁,这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暨逝世十周年的特殊日子,谨以此文怀念父亲,寄托哀思。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苍天有尽,思念无绝,敬爱的父亲安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女儿 卢晶晶 二零一九年十月于成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