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缅甸行摄之曼德勒(上)篇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p>曼德勒是缅甸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的最后一个皇城。1885年,英国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占领曼德勒,国王锡袍(Thibaw )被俘,贡榜王朝灭亡,缅甸从此也结束了封建王朝的时代。如今的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曼德勒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p> <p>我们是从蒲甘坐长途班车到曼德勒的,然后再有汽车公司的皮卡车送我们到酒店。我们在曼德勒游览时间也是三天半,所以当天安顿好以后,我们就到皇城的东门购买10000K一张的“古迹套票”,按规定可以参观曼德勒皇宫、金宫柚木寺、因瓦古城的摩诃昂美僧院和宝迦雅僧院等热门古迹景点,每到一个景点会被盖一个章,五天有效。上图就是曼德勒“古迹套票”和我喜欢的摩诃昂美僧院的全景。</p> <p>我不知道为什么LP没把曼德勒选入缅甸旅游的TOP10之列,只表示曼德勒相对“年轻”且生机勃勃,是缅甸文化之都而已。而我自己在家做功课时,把曼德勒的景点列了一个排名:(1)乌本桥日落(2)曼德勒山日出日落(3)因瓦古城,包括摩诃昂美僧院+宝迦雅僧院(4)马哈伽纳扬僧院的千僧就餐(5)固都陶佛塔(6)金宫柚木寺(7)敏贡古城,包括敏贡佛塔+辛比梅佛塔(8)摩诃牟尼大佛寺(9)实皆山(10)曼德勒皇宫、角楼和护城河。但游览起来,还是根据景点之间相对集中地一个个走。上图为“奶油蛋糕”辛比梅佛塔。</p> <p>上图为我在网上下载的携程旅行的一个曼德勒“玩法路线图”(版权归携程),我感觉一目了然。中间是伊洛瓦底江,江东边的曼德勒山、大皇宫和摩诃牟尼大佛寺这一块是曼德勒市中心;江西边和南边是曼德勒周边的四个古城,紧张一点,所有景点两天也可以跑完。我们是三天半,所以玩的相对就比较细,其中还包括了摩诃牟尼大佛寺墙外的一些手工作坊,以及实皆山的佛教学院和贫民学校。</p> <p>由于我们的酒店就在大皇宫南门的护城河边,所以头天下午我们便就近游览了位于古城中央的曼德勒大皇宫,这也是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Konbaung )两任君主处理朝政和生活之地。图为曼德勒皇宫城墙角楼。</p> <p>曼德勒皇宫始建于1857年,第九代君主敏东王(Mindon Min)于1860年从古城阿玛拉普拉(Amarapura)迁都于此。1886年曼德勒沦为英国殖民地,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覆灭,曼德勒就这样结束了仅有26年皇城的历史使命。</p> 缅甸佛教里有这样一个传说,佛陀在世时曾途经曼德勒山,手指山下广袤的土地预言,2400年后,这里将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而敏东王建造曼德勒皇宫的1857年,正是佛历2400年,这也就是敏东王不顾国库空虚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仍要将都城迁往曼德勒的原因之一。图为在33米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皇宫。 <p>曼德勒皇宫呈正方形,宫内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为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出强烈的蒲甘风格,层层向上,一层比一层小,建筑以红色、金色为主,远观耀眼夺目、金碧辉煌,近看雕廊画柱、非常精美。</p> 不幸的是,皇宫在二战中被大火烧毁,缅甸政府于1989年进行重建,恢复了89个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并对公众开放。皇宫虽未能完全恢复,却也依稀能从这些建筑中领会到贡榜王朝最后的辉煌。上图为游客们在皇宫前殿参观坐在金狮宝座上的缅甸末代皇帝锡袍,和素葩遥莱皇后仿真人大小的坐像。 曼德勒皇宫是四方形,长宽各为2000米,有四道主门,八道边门,红砖宫墙高达9米,将皇宫团团围住,外国人只能从皇城的东门进出。城墙底宽3米,每隔200米就有一个塔楼。宽为60米的护城河,外面有木栏杆把皇城和外面世界隔开。 如果看地图,不难发现皇宫位置就在曼德勒市中心的中轴线上,很像一座浓缩版的北京紫禁城,曾经有贡榜王朝最后的两任国王在此生活办公。曼德勒皇宫见证了敏东王和继任者锡袍王所发起的政治斗争、发生的宫廷内乱,以及内宫之间的血雨腥风等事件,直至最终王朝覆灭。 <p>据史料记载,1885年,英国只花了两周时间就征服了上缅甸,把锡袍王和他的朝臣们从原本属于他们的柚木宫殿里赶了出来,流放到印度,并在城中辟出一地建了阅兵场,中央宫殿变成了总督的住所和俱乐部。在1945年3月的二战激战中,宫殿被大火烧毁,原有一切尽成灰烬。</p> <p>曼德勒山(Mandalay Hill)虽然不高,但座拥市区之畔,海拔231.6米,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曼德勒城,更是观看日出和日落的绝佳地点。从山脚下沿着山坡逐级而上,共有1729级台阶,直通山顶,攀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沿途有八大寺庙,煞是好看。因为背着摄影器材,所以我们并没有徒步爬山,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山顶。游览曼德勒山,也需要交纳1000K的摄影费。</p> <p>从曼德勒山顶下面的一个观景台,可清楚看到山达牟尼佛塔全景,尤其是天气晴朗时,蓝天绿树下,白色佛塔群显得格外美丽。我们去的那天,空气通透性不好,所以拍出来的远景不清晰。不过依稀还能看到曼德勒城市的大概。传说当年佛祖来到曼德勒山时,就曾预言2400年后山下会建起一座伟大的城市。</p> 曼德勒山顶是一座印度教神庙(Sutaungpyei Pagoda),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镶嵌成棱形图案,柱子之间斗拱相连,构成贯通的回廊,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夺目耀眼。日出日落时分,漫步在回廊中,可以欣赏到很美的光影,还能看到许多抄写在墙上的缅文经文,非常漂亮。 <p>这个老外在山顶的回廊拱顶下慵懒地席地而坐,时而极目远望,时而闭目养神,享受着美丽的夕阳带给她的暖色和温馨,或许她还在酝酿着什么凄美传奇的故事……</p> <p>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位于曼德勒山脚下的东南入口外,建于1859年贡榜王朝的敏东王(Mindon)时期。那时的下缅甸已被英军占领,全缅甸只剩半壁江山,有“半个国家的国王”之称的敏东王,励精图治,试图兴邦复国,同时决心大力弘扬上座部佛教,以复民心。上图为我在固都陶佛塔院区拍到的一位斯里兰卡高僧,他正带着几位老妇人在参观。</p> 为了弘扬小乘佛教,收复民心,敏东王在登基后的第八个年头,决定修建石刻佛经院,祈求神圣三藏经(Tripitaka)“与世长存,永葆圣洁”。敏东王认为,只有把三藏经刻在石板上,才能保证经文持久坚固。 1860年10月开始,敏东王在其王宫内开辟一个特别大厅,聘请了雕刻师,将全部正典三藏经总共15册,刻在了729块缅甸白云大理石碑上,为的是延续佛陀正法五千年,给后人留下功德伟业。 <p>这些刻经书的大理石,开采自曼德勒以北数英里的Sagyin Hill山里,每块大理石板长约150厘米,宽105厘米,厚13-15厘米。刻经工程共耗时7年零5个月,于1868年完成。</p> 这部石刻经书,每片大理石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合计是1458面;如按其经文类别区分,律藏经文5大卷计111片,论藏经文7大卷208片,经藏经文5大卷410片,总共729片。 <p>1872年,敏东王在曼德勒召集了有全缅甸和东南亚共计2400余名高僧参加的第五次修订佛经结集大会,对全部三藏经以接力的方式进行诵读校对,足足耗时一个月(又有说半年)。</p> 传说在此期间,敏东王还曾宣布,发现石碑上有一错字者奖赏一个金元宝,结果居然无一差错。此后,敏东王又为每块石碑建了塔亭,塔亭式样是模仿钖兰佛牙盒。工程总耗资2.065亿银元。 有一种说法,固都陶佛塔的这些刻在729块石碑上的经书,如果一个人每天诵读8小时,读完这些“书”,总共需用450天。所以固都陶佛塔又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书”。 <p>建成后的固都陶佛塔,占地13英亩,中央有一座57米高的金佛塔,是仿照蒲甘的瑞喜宫(Shwezigon)佛塔建造的,当时是作为曼德勒新王城传统奠基的一部分。</p> 为了方便信徒们阅读,碑文整齐地排列成行,分为三个区:一区42块,二区168块,三区519块。还有一块竖立在一区东南角,总共是730块。单独的这块石碑,记录了固都陶佛塔的建造过程。<br> <p>塔区主入口是个巨大的开放式柚木门,曾经装饰华丽,雕刻着花卉、卷形纹和天神形象。作为最具缅甸风格的佛塔,也曾有一个有顶的门楼叫桑丹(Saungdan),屋顶下面绘着壁画。</p> <p>在一行行白色塔亭之间,生长着成熟的油果树,那些树都是以前一位高僧种植的,如今已绿树成荫。缅甸人的家庭常会在这些树荫下野餐,采花做成星花串,供奉给佛陀或戴在发间。孩子们会在碑塔行列之间玩捉迷藏。</p> 1885年,曼德勒被英军占领,皇宫变成了军事要塞,军队围绕着曼德勒山驻扎,固都陶佛塔也被洗劫一空。金佛塔上的金银宝石都不见了,所有塔亭上的铜铃也都不翼而飞了。 <p>1892年,王室家族及前朝官员等人成立了一个高级僧侣委员会,在最初按惯例的捐赠者家族以及公众的帮助和捐赠下,开始了对固都陶佛塔的修复工程。据说原先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都是描金的,而后只能用黑墨上色,以便阅读。</p> <p>《三藏经》是佛陀示寂后,弟子们将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结集成一部全书的总称。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总称“一切经”、“三藏经”和“大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通晓三藏的僧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确认缅甸曼德勒的固都陶佛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在固都陶佛塔寺院旁边,有个形如孪生的也被称为石经院的山达牟尼佛塔群(Sandamuni Paya),共有758座白塔,围绕着中心主塔。那是敏东王为了纪念被谋杀的同父异母弟弟加囊亲王(Kanaung Mintha)而于1874年修建的,用这一大片雪白的佛塔,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主塔供奉着加囊亲王的骨灰。<br> 加囊亲王于1853年协助哥哥推翻了原国王登上王位,二人共同协力携手变革创新,欲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因他们的变革主张威胁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而遭到激烈反对,终在1866年6月8日发动了以反对敏东王为主的宫廷政变,血亲加战友的加囊亲王在这场政变中被刺身亡。 山达牟尼佛塔群的主塔里,供奉着1802年铸造的重达18.562吨的山达牟尼铁佛,寺院亦因此而命名。此外,在主塔周围的758座白塔中,还藏有1774块上面刻着三藏经全部批注和校审文字的大理石碑,塔林建筑规模甚至超过相邻的固都陶佛塔。所以山达牟尼佛塔群也有被称为“世界上最大书的卷二”。 <p>宫廷政变中的敏东王自己虽躲过一劫,但就在他率军征剿逆子的当口,加囊王储的几个儿子也为利益而举兵叛乱。贡榜王朝乱成一团,1878年,敏东王在一场痢疾发作后于内外交困中郁闷去世。就在敏东临终前,敏东皇后(实际的摄政王)及其女儿导演了后来贡榜王朝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宫廷杀戮,柔弱懵懂的锡袍最终登基,但王朝气数已一去不复返。</p> 游览曼德勒市区,在距离固都陶佛塔和山达牟尼寺塔群不远处的金宫柚木寺(Golden Palace Monastery),也是一处必看的景点。进入寺庙需要出示曼德勒“古迹套票”。金宫柚木寺以其奢华精美的柚木佛教神话雕刻而闻名,是缅甸少数几处典型的古代木制建筑遗迹之一。 <p>金宫柚木寺是敏东王在19世纪中叶建造的,整幢建筑物就是一件大型木雕艺术品,精美而华丽。金宫柚木寺最初是阿玛拉普拉古城皇宫的一部分,也是敏东王和皇后的寝宫。就在缅甸封建王朝结束前几年,敏东王下令将其命名为瑞楠多僧院(Shwe Nandaw Kyaung)。</p> 据说金宫柚木寺也是敏东王驾崩之地。为避讳,其继任者锡袍王于1880年将整座建筑搬到了现址,并将其变成一座僧院。值得一提的是,大殿里面靠近佛像的区域,只有男性可进入,女性是禁止入内的。 金宫柚木寺整个建筑最初都涂满金漆,故被称为“Golden Palace(金色宫殿)”。随着时间流逝,金漆脱落,只有大殿里的佛像经过修缮还是满身金装。这里没有电线,也没有空调,全是自然光和新鲜空气。 大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巨大的柚木柱子、雄伟的天花板、狮子王座的复制品、佛像的崇拜等等。金宫柚木寺也是二战时期盟军轰炸后,整个缅甸皇宫剩下的最重要的遗迹。据说敏东王的幽灵经常会在这座建筑里出没。 <p>金宫柚木寺共三层,方顶重檐结构。建筑底部由数百根柚木立柱支撑,形成悬空高架底盘,有利于通风防潮。第一层是主殿,外围一圈木板回廊。往上逐级收拢两层,外围为四重檐结构,木雕层层叠叠,立体感很强。</p> <p>整个建筑每个角落都缀满了繁复的纹饰和人物雕塑,使这座存在了150多年的寺庙成为木构建筑的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欣赏缅甸古代建筑之美和探索曼德勒悠久历史的好地方。</p> 在金宫柚木寺西侧,有一座白墙之上五层金顶的大寺庙——(Atumashi Kyaung), 有翻译成“独特僧院”。据说建造时间与曼德勒大皇宫差不多,也是敏东王所为。当时被认为是东南亚最宏大的寺庙建筑。 原建筑为全柚木,一直被认为是曼德勒最美的建筑,也是敏东王最后的大型宗教建筑工程之一。1890年被大火烧毁。现在所看到的是由缅甸政府于1996年用水泥在原址重建的。虽不如柚木那般奢华,但还是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布局和意思。 整个建筑主要为白色墙壁,门窗顶部配有金色木雕,进入正门需要登上十几级台阶,然后到大殿外的回廊。大殿内部看起来空空荡荡,据说主要是诵经念佛的地方。当我看到这只盯在墙上的孔雀徽记时,才想起这座僧院也有“孔雀寺庙”的称谓。 据说原先的柚木寺庙用246根原木立柱支撑,想象中有高跷宫殿的意思。如今这最底层有点像一个大大的停车场,立柱都是水泥的,四周是用灰泥粉刷、曲线装饰的方形墙和楼梯。当然那里是不会被让停车的。 我有一种感觉是,除了周边配有金色木雕门窗属于缅甸的风格以外,整座僧院更像是欧洲城堡风格,我试着拍了一些片子,试图证明自己的感觉。 <p>有人说若在曼德勒市中心只到一个景点,那就该去摩诃牟尼大佛寺(Mahamuni Pagoda / Mahamuni Paya)。原因是这座大佛寺里供奉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一尊金色大坐佛,那可是一尊大有来头的坐佛。相传早在公元前123年,还是佛祖在世时,对照其真身塑造的大佛像。</p> <p>相传佛祖一生中,一共造了五尊真身佛像,两座在印度,两座在天国,剩下的那座如今就在摩诃牟尼大佛寺中。因此当地人将这尊佛像视为佛陀真身,即“见此像如见如来”。1784年,贡榜王朝孟云王的长子塔多明索(Thado Minsaw)皇太子征服了若开地区后,将这尊佛像移至当时的贡榜王朝首都阿玛拉普拉。由于佛像太大,后来在敏东王统治下的新首都曼德勒落成后,国王又命令建造一座新寺庙来供奉这尊大佛像至今。</p> <p>这尊大金坐佛,高3.9米,重6.5吨,青铜胎质,呈放松坐姿状态。自1988年起,每天凌晨四点半,大佛寺有一个浴佛仪式,有高僧用檀香膏(sandalwood paste)给佛像洗脸刷牙。白天都有身着鲜艳服装的忠实信徒前来供奉大佛,男信徒在这尊佛像上贴金箔,如今大佛周身表面已密布纯金疙瘩,最厚处超过15厘米。</p> 大佛寺曾在1879年和1884年的两次全城大火中被毁,但大佛却安然无恙。1896年,围绕毫发无损的圣坛,大佛寺被重建,在火灾中回收回来的91公斤金子被打制成金色绶带,至今悬挂在佛像胸前。 在摩诃牟尼大佛寺,女性是不被允许触碰圣坛的。所以在寺庙的圣堂外面铺了长长的地毯,供女信众跪拜祈福,不被允许入内。有记载,原本如来都不许女人出家为尼,经阿难恳求后才勉强首肯。尽管如此,佛祖在圆寂时仍开示说,原本正法会驻世千年,由于允许女人为尼,驻世时间打了五折,希望有缘人珍惜时间。 上图为我在摩诃牟尼大佛寺内拍到的几位来自曼德勒北部山区农村的妇女,她们在几位僧人的带领下,来大佛寺朝圣。 在摩诃牟尼大佛寺北边不远处的几个街区里,有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也很值得参观,其中之一就是金箔作坊。上图是一家叫(King Galon – Gold Leaf Workshop)的手工制作金箔的作坊,在那里我们还是头一次看到,金匠们一手完成了敲打金箔这个古老的工艺过程。 金匠拿着一把重约3公斤的锤子,一遍又一遍,极其精准地一连捶打这个金包好几个小时。据说一小时大约抡锤1500下。金片是被夹在金匠两脚之间的这个金包里,每张金片又被夹在乌金纸中,经过捶打之后的金箔薄如蝉翼,轻如鸿毛,才算合格。 寻找这个“金磅区”并不难,一旦走近了,听到“邦邦邦”有节奏的声音,就距离不远了。上图是师傅在整理金包,然后给金匠们捶打。如何打得厚薄均匀,何时该停下来给金片散热,这些都需要丰富的捶打技巧和经验判断来支撑,其间稍有不慎,就将前功尽弃。 <p>在隔壁房间里,有女工正在把捶打好的金箔成品,一片片用镊子放在同一规格的玉扣纸上,以供进一步加工或出售。据介绍,这些金箔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工艺流程很难全部用机器取代。这里制作的金箔在全缅甸都卖得很好,在佛国缅甸,金箔是最好的贡品。金箔制作是一项古老工艺,我国也有,据说有2500年历史,比缅甸早的多,但我从未有机会亲眼看看。</p> 在摩诃牟尼大佛寺的大墙外,有一条街都是石雕作坊。有工匠在那里把石头雕刻成艺术品,大多数作品都跟宗教主题有关。一般看来,男工匠负责雕琢,女人则负责打磨和抛光。 <p>天一亮,这里的电动工具打磨声此起彼伏,大理石粉末几乎弥漫了整条街,然而忙碌的工匠们却毫无自我防护措施,许多人从头到脚都呈白色。我在那里用照相机只拍了不一会儿,镜头就吸附上了大量粉末,吓得我赶紧收手。</p> <p>在我们参观石雕作坊期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大约上午十点多,在缅甸,这也是僧人出门化缘的时间。作坊里的工匠们各忙各的,没时间接待布施,他们就干脆在门口放了半盆生米,一位尼姑到跟前看到后,直接自己舀一勺就走人,相互间也不用打招呼,非常自然。缅甸人的布施习俗和布施文化,真的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p> 在到曼德勒之前,我们还去了缅甸又一佛教朝拜圣地波帕山(Mt.Popa)。有人说:如果不去波帕山,那你的蒲甘游览就不算完整。波帕山在蒲甘的东边大约1小时车程,据说也有公交车,但不方便。上图为波帕山日落美景,是在一个叫波帕山度假村(Popa Mountain Resort)的观景台上拍摄的。 <p>波帕山是一座死火山,Popa梵文意为“百花”,高737米,是一座宝塔状的火山颈(volcanic plug)山峰,那拔地而起的奇观,地质学上称为“火山栓”,就是从火山口渗出的岩浆一点点冷却、堆积起来形成的。据说是缅甸土著人的祖先最早在山顶建造了这座白色基座的金碧辉煌的寺庙群,远望就像“天空之城”,亦曾被称为“鬼山“。</p> <p>波帕山原名曾叫波帕山伽拉峰(Popa Taung Kalat),去山顶寺庙要攀登总共777级台阶,且必须是光脚,山路上有很多猴子。另外因为寺庙里供奉有比蒲甘王朝还早的“37位神灵”,应该是在阿奴律陀国王引进上座部佛教之前,所以这里最早就是神灵崇拜的圣地,波帕山被誉为是缅甸的奥林匹斯山,是神明的家园而受到绝对的尊崇。上图是波帕山日出时所摄。</p> <p>这是第二天拍日出后,我们转到波帕山另一侧,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侧面去观赏波帕山,其中777级台阶的上山之路清晰可见。但路却不好走,我们的车转了好几个弯,随后停在一个断头路口,我们徒步上山才观赏到这一景象的。</p> <p>上图是从高处俯瞰波帕山远处的敏建平原,近处是波帕山脚下的圣母神社神庙,可惜我们没有下山仔细朝拜,但我知道那里有37大守护神之列的食花神——“波帕山神母(Queen Mother of Popa)”;有被誉为小孩子守护神的辛内密(Shin Nemi);以及瑞纳比女神(Shwe Na Be)(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