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指南》艺术领域的解读

芯泪星

第一组: 老师或者是家长告诉孩子要画什么;&nbsp;<div>第二组:鲜活和真实。画更多的是孩子的想象和感受孩子自己想画什么。</div> 1.指南各目标凸显的精神是什么?<div>2.对现实的指导性是什么?<br></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以幼儿为本”为什么在落实当中会有脱节? 主要是中间缺少了桥梁,,直接过渡到实践,不知道怎么过渡。</font></h3> 问题:为什么没有分音乐和美术?<div>&nbsp; &nbsp; 1.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强调的是儿童对美的感受、表达、创造。如果从美术、音乐这样来分,就重复了。<br></div><div>&nbsp; &nbsp; 2.感受与欣赏:主要是感受,欣赏很重要,但是欣赏包含了感受,是进一步的感受。<br></div><div>&nbsp; &nbsp; 3.表现与创造:核心是表现,孩子对自我的表现,对外部的表现,创造是更独特的表。。<br></div> &nbsp; &nbsp; 三条目标里面都有喜欢,意味着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培养孩子艺术的兴趣,主要目的是要呵护儿童天生的艺术表现,对大自然喜欢、爱好、好奇、神秘这样的一种态度和情绪的呵护和珍惜。<br><div>&nbsp; &nbsp; 在现实中,重技能,轻表现。<br></div><div>&nbsp; &nbsp; 表现是孩子自我内在的想法表现出来,外现出来<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最后一条目标的理解:我们还是要培养孩子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这个能力还是要提高,把能力和技能等同起来,认为不教会技能,他怎么能够表现呢?等同起来后教幼儿遮挡、线条、比例、构图等,教着教着就丧失兴趣了。</font></h3> 例:教孩子如何画小鸡<div>&nbsp; &nbsp; 城市孩子没有见过小鸡,老师教孩子两个圆圈连在一起,加个小三角,再加两条腿就是小鸡。孩子认识小鸡了,知道小鸡就是两个园加一个小三角,老师说这是小鸡,从画上面认识了小鸡,对她们的感受就是这就是小鸡,他可以没看到过小鸡。</div><div>例:教画蝴蝶</div><div>&nbsp; &nbsp; 他可以不感受蝴蝶就会画,但是让他去感受蝴蝶,不管是视频还是图画照片、大自然中,没有感受过也可以画,但是你会发现老师教孩子画的都是死蝴蝶、标本蝴蝶,孩子不是在表现,他没有表现,他复制的是老师要他画的蝴蝶。<br><div><br></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表现和技能不能等同</font></h3> 问题:为什么我们特别要强调艺术的感受?<div>&nbsp; &nbsp; 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用感官、用双手探索世界;正是用颜色、声音、形状等来认识世界的时候,是很感性的,不会抽象的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正是在他们感官认识世界的时候,能通过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很好的感受世界,能让他们的感官变得特别敏锐,情绪情感会被激发出来,这和能不能从小培养是很有关系的。<br></div> &nbsp; &nbsp; 要像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首先要让他幼儿感受,只有感受真实的事物才有助于表现,当他能经常表现的时候才能逐步的提高他的表现能力。认为只有引起强烈感动以后,有目的、深刻的感知以后,他才会有强烈的感动。这是需要老师引导,孩子有目的的,深刻的感受以后孩子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才会有灵性的作品。<br> &nbsp; &nbsp; 我们在艺术当中教会了孩子很多技能,但是从来不带他们去展览馆、美术馆等,这没有艺术素养。”只有艺术技能,没有艺术素养,是不富有表现力的,就只有炫技能。<br>&nbsp; &nbsp; 情感的投入对作品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艺术素养。<br><br>&nbsp; &nbsp; 很多孩子读书读不好去学艺术,这是在贬低艺术,吴冠中诗歌、散文、画,整个素养高了,文化水准高了,才能成为大家。 &nbsp; &nbsp; 艺术素养,文化素养要同时培养,艺术是高境界的。<br>&nbsp; &nbsp; 在感受的过程中,尊重幼儿独特的感受。<br>&nbsp; &nbsp; 了解孩子的特点,幼儿的感受和成人不一样,幼儿的知识、经验、体验、年龄特点和我们成人看到的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br>&nbsp; &nbsp; 教师引导也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幼儿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所说的东西是能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br>&nbsp; &nbsp; 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br> &nbsp; &nbsp;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从艺术起源里,艺术起源于游戏。涂涂画画、唱唱跳跳是他的游戏。他通过工具、道具、材料是在把玩,把玩这些材料的过程当中是在表达,再现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所闻,象征性的实现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一些愿望、意愿。<br> &nbsp; &nbsp; 范画的目的是教会他们,怎么画树、画蜻蜓等等。<div>&nbsp; &nbsp;&nbsp;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也照样会画,为什么孩子还是会说“老师,我不会画……”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不会画?他知道这个画应该怎么画,但应该怎么画的样子他画不出来。因为这个标准就是成人给他的,当他学了画之后,反而越来越会说他不会画,树学过会画,老鼠没学过不会画,老师没教,所以不会画。</div> <h3><font color="#010101">问题:技能是老师教得会的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教孩子如何画而很少去教孩子如何去看。看过之后都会画,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font></h3> &nbsp; &nbsp; 老师评价这些画的指标,往往被认为是要教的“技能”<br>&nbsp; &nbsp; 有位插画师说:其实孩子自发表现的画,常常是在叙事,边想边叙,慢慢画满。但老师是先构图,在填充,往往是跟孩子相反的。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教给他技能,也是很难迁移,这幅画会遮挡,换一幅画他自己画就不会了,绘画技能他自由画,自然会成熟起来,你教,他画出来还是这样做。</font></h3> 问题:小班美术活动你们教孩子什么?<br>&nbsp; &nbsp; 小班的孩子还不能画很多东西,你们在教他们什么技能?<br>&nbsp; &nbsp; 师:画点、画线、画圆<br>&nbsp; &nbsp; 思:不用老师教,孩子自己画,会不会越画越好?<br>&nbsp; &nbsp; 涂色也不需要老师教,只要孩子手眼协调了,涂色也很好控制,自然在轮廓线以内。<br> &nbsp; &nbsp; 路是近大远小<br>&nbsp; &nbsp; 老师带去校园里感受路,画树孩子们都会近大远小。但意外的是孩子们的树都是一样的,不是孩子们感知的树,因为他们学过树了,他们会画树了,受范画影响的树。 &nbsp; &nbsp; 老师教再多的形象,也不可能穷尽他想表达的。如果在教的范围里去表现的话,就限制孩子的表达,只会在学过的东西中组合,他所画的内容都没有跳出框架。所以绘画的技能,没有教孩子会,一教以后,很多东西孩子会说我不会画,而不会画是对他表达表现最大的限制。<br> <h3><font color="#010101">孩子表达他所知道的,感受到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没教孩子都会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老师教过,他知道标准绘画,没教过的就不会了</font></h3> &nbsp; &nbsp; 给他的范画只能是简笔的,简笔是概念画的特征,模式化,限制了他的想象。<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老师教过之后,都会画孔雀,但是统统方向一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事实上的孔雀多姿多彩,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去动物园去看,可以使视频感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孔雀不开屏,那就画不开屏的</font></h3> &nbsp; &nbsp; 1.孩子感知到的和表达的东西并不一致的,错画是很正常的。身体画长,尾巴画短,这是他感知到的东西再。&nbsp; &nbsp;&nbsp;<div>&nbsp; &nbsp; 2.再现不是复制,观察以后,看的过程本身就在思考,在感知、感受在体验,每个孩子感受不一样,他们的表现就不一样。<br><div><br></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老师画的半边蝴蝶跟孩子画的半边蝴蝶,想让孩子对称,孩子画完以后,虽然看着范画,但是和老师的相差太远,实在孩子认为自己画的太难看了。当有了范画以后,孩子达不到老师所要的那个效果,他常常会丧失信心,所以孩子常常老师不再就会画,在的时候说不会画,因为他知道成人的标准是什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老师和孩子的沟通比较少,听幼儿说话,成人的世界有自己的标准,没有倾听孩子表达的语言,想要表达的视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问题:孩子特有的方式是什么?</font></h3> &nbsp; &nbsp; 角色游戏中孩子会用棍子来表征什么?用矿泉水瓶表征打电话,用动作来告诉你,但是图形没告诉你,用图形来表征他想要表达的东西。<div>&nbsp; &nbsp;&nbsp;最大的特点:表征替代,形象跟实物的原形相差甚远,这是这个年龄所特有的,用图形来表征,老师不能用想不想来说孩子的作品</div> &nbsp; &nbsp; 游戏也是一种艺术,绘画也是一种游戏。<br>&nbsp; &nbsp; 游戏有个特点,它能象征性的补偿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另一个特点是它会宣泄现实中的压力或者情绪。当现实中被打针了,还要求他勇敢,不许哭,不得不接受现实,游戏中他变医生了,在绘画中他给别人打针,夸张。 <h3><font color="#010101">实验:四种画图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画完不写名字,四天后孩子认自己的作品,写生画和示范画很多孩子认不出自己的画,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再上面,除非有记号在上面。</font></h3> &nbsp; &nbsp; 毕加索: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去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儿童。<br>&nbsp; &nbsp; 反过来成人在向儿童学习,而我们的美术教学,却当儿童像儿童那样表达他本真的时候,我们却要快速的把他训练得赶紧像成人,拉离儿童。 &nbsp; &nbsp; 美工活动区当中应该投放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孩子探索材料;<br><div>&nbsp; &nbsp; 幼儿的美术创造性活动非常;<br></div><div>&nbsp; &nbsp; 班级的各类活动区中都可以放一些纸和笔,孩子想要表达就会现场的。<br></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活动区还可以有一些作品,孩子的或老师的作品,也是一种欣赏,孩子可以自发模仿。(下图)</font></h3> &nbsp; &nbsp; 老师艺术环境的创设也是给孩子一种欣赏和感染<br> <h3><font color="#010101">只要有材料,孩子们就会有作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花生地里摘花生:有的表达的是拔出来的花生是什么样的?有的画的是整个过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认知活动中,一起走进侏罗纪世界</font></h3> &nbsp; &nbsp; 写生就要感知;<br><div>&nbsp; &nbsp; 当孩子说不会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东西给他看,可以叫他怎么看,让孩子自己去表现。<br></div> &nbsp; &nbsp; 每个孩子就算是有同样的感受,表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div><br></div> &nbsp; &nbsp;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达:<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第二次画茂盛的树,旁边的树杈是旁边另外一棵树上的,这是他感受到的。</font></h3> &nbsp; &nbsp; 在表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提供丰富的感受和欣赏,围绕创造提供更多自发表现的机会,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必要的时候才给予指导,充分的理解幼儿美术的表征和叙述功能,倾听幼儿说话。<div>&nbsp; &nbsp; 叙事对孩子以后成熟的阅读活动有很大的作用。<br></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一边画一边讲故事</font></h3> &nbsp; &nbsp; 绘本故事《点》<div>&nbsp; &nbsp; 我们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艺术教育主要是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的重要性。<br></div><div>&nbsp; &nbsp;&nbsp;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特点的方式。</div>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美感是什么?是一种高级情感,是我们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是乏味的。表现是孩子将内在的思想外现出来,是他表现自我的手段。</font></h3>

孩子

感受

老师

幼儿

艺术

表现

表达

技能

小鸡

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