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谈谈植树造林

大海

<p>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p><p><br></p><p>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p><p><br></p><p>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p><p><br></p><p>每年植树节前后,春染大地,生机勃发,全国各地都要集中组织进行植树造林活动。</p> <p>一、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p><br></p><p>回望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p><p><br></p><p>1、古代文化中,都有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p><p><br></p><p>《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br></p><p>《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p><p><br></p><p>《荀子》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p><p><br></p><p>……</p><p><br></p><p>他们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取之有度,用之有度。</p> <p>2、古代统治阶级将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p><p><br></p><p>早在公元前,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p><p><br></p><p>《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p><p><br></p><p>秦朝时期,规定各大街小巷两旁,务必种上绿树,这是我国古代城市绿化的先例。“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于青松”,这就是规定在修建驰道时要在道旁植树。</p><p><br></p><p>北魏时,国家在给百姓分田时就明确:“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种毕。”</p><p><br></p><p>隋炀帝在开挖大运河时,也要求在河旁植柳,并执行了“柳一株,赏一缣”的激励措施。</p><p><br></p><p>各个朝代都有严格的保护自然的律令,对违令者重惩。</p><p><br></p><p>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p><p><br></p><p>元代,各级官吏每年都要按要求上报种树情况,如有失职或弄虚作假,将按法律论罪。</p> <p>3、古代文人的诗词中, 蕴含大量的栽花种树的名言。</p><p><br></p><p>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植树节,但自古以来,就有植树种柳的习俗,就有植树、爱树、护树的好传统。</p><p><br></p><p>古代文人也大力提倡种植树木,我们从他们的诗词中可以领略到他们的情怀与境界。</p><p><br></p><p>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豪情奔放,但他也有细腻的情思:“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p><p><br></p><p>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的“诗圣”杜甫,诗中更多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这就是他当年觅求树苗、栽花种树的真实情景。</p><p><br></p><p>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就能够体现出来:“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晩见成林。”</p><p><br></p><p>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种植柳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诗中洋溢出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p><p><br></p><p>苏轼有诗曰:“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岗。初移一寸土,琐细如稻种。”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著名景观。</p><p><br></p><p>王安石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欧阳修的“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写出了诗人对花木垂柳的深情。</p><p><br></p><p>黄庭坚的“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又包含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通俗易懂的道理,暗喻培养人才、教育子弟的重要性。</p><p><br></p><p>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名胜古迹,都有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绿荫。</p><p><br></p><p>……</p><p><br></p><p>可见古人也大力提倡种植树木,虽然古代没有植树节,但不影响诗人们对植树的热爱!</p> <p>二、植树造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p><p><br></p><p>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p><p><br></p><p>美丽中国,包含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p><p><br></p><p>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p> <p>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p><p><br></p><p>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p><p><br></p><p>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总体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一个新部署。</p><p><br></p><p>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后,可以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的。</p><p><br></p><p>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p><p><br></p><p>“先人留下浓荫树,后辈儿孙好乘凉。”简单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p><p><br></p><p>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p><p><br></p><p>“植树造林,美化城市”“植树造林,美化家园”,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状态,一种文化特征。</p><p><br></p><p>所以,植树造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建设“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就要从植树造林开始。</p> <p>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p><p><br></p><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价值目标。</p><p><br></p><p>其实《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达的又何尝不是“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不可能离开天地自然而独立存在”之意呢?</p><p><br></p><p>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把人和自然截然对立起来,毫无节制地掠取、支配自然,破坏自然,那么自然界就会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向人类“报复”。</p><p><br></p><p>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p><p><br></p><p>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br></p><p>所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就是造福人类。</p> <p>3、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其中一大理念。</p><p><br></p><p>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p><p><br></p><p>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谋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p><p><br></p><p>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p><p><br></p><p>坚持绿色发展,就要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p><p><br></p><p>留住绿水青山,就得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守护好绿色遗产,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p><p><br></p><p>所以,无论是“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基本方略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都离不开植树造林。</p> <p>三、植树造林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p><p><br></p><p>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文明与时俱进,得到迅速发展!</p><p><br></p><p>1、植树造林是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p><p><br></p><p>1955年,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要使祖国“到处都很美丽”的号召,使绿化祖国战略从新中国成立伊始贯穿至新中国成立70年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p><p><br></p><p>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在他的亲自倡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p><p><br></p><p>1979年2月,全国人大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国家的植树节。</p><p><br></p><p>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科学论断。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p><p><br></p><p>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他每年都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p><p><br></p><p>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p><p><br></p><p>他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p><p><br></p><p>正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号召,通过植树造林,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如今,一批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得以落实,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p> <p>2、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法定应尽的义务。</p><p><br></p><p>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引发邓小平的关注和思考。</p><p><br></p><p>当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次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将群众性植树活动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p><p><br></p><p>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p><p><br></p><p>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p><p><br></p><p>从这一年开始,每年植树节前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义务植树已成固定行程,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开展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p><p><br></p><p>从1982年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39年的植树造林,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p><p><br></p><p>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绿化率比改革开放初期接近翻倍 ,而新增绿化面积的42%来自于植树造林。</p><p><br></p><p>美国航天局的报告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25%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比居全球首位。</p><p><br></p><p>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载2000年-2017年期间卫星收集的遥感数据,发现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而中国和印度以占全球陆地9%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球绿化面积增长的1/3。</p><p><br></p><p>植树造林正让中国越来越美丽!让地球越来越美丽!</p> <p>3、植树造林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p><p><br></p><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p><p><br></p><p>从1982年义务植树作为一项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被付诸实施后,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全国持续开展了39年。</p><p><br></p><p>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全国人民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个要求。</p><p><br></p><p>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成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中。</p><p><br></p><p>每年植树时节,机关、部队、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已形成惯例,自觉组织履行植树义务,积极投身绿化祖国、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列中来。</p><p><br></p><p>39年来的实践表明,全民义务植树在人们心中植下了绿色的种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已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p><p><br></p><p>“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让春意更浓,让大地更绿,让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更进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