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乡民俗:四月八

史小贵

<p>  金陵乡民俗四月八,即农历四月初八,是孩子们的节日,或者说是地方儿童节。虽然四月八这天没有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没有盛大的仪式,但四月民俗却深深地流传于民间植根于百姓,年复一年,绵延相传。民间节日常与地方饮食挂钩,紧密相连,四月八也不例外,这一日小孩吃红红的鸭蛋,全家人吃香喷喷的乌饭。</p> <p>  掐着指头算日子,早就盼望着四月八这一天了。长辈会提前将生鸭蛋送到有小孩的亲戚家中,外公外婆姨父姨妈送给小外甥,爷爷奶奶送给小孙子。四月八这一天,父母将带壳的鸭蛋煮熟后,用洋碘染成通红,像红彤彤的太阳,又像红卜卜的脸蛋。母亲用毛线织成专门装红鸭蛋的网袋,几个网袋扣在一起,塞进红鸭蛋,挂在跚跚学步的宝宝胸前,煞是好看,别有一番滋味,乐坏了爷爷奶奶,笑歪了年轻的爸爸妈妈的嘴。上学的小孩,口袋里揣着红鸭蛋,是不会轻易吃的。吃蛋前,先从口袋里掏出来,在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再找一个有红鸭蛋的伙伴,逼对方拿出蛋来,两蛋相碰,如果碰烂,方心甘情愿剥皮吃下,如果完好无损,再次炫耀,再战。记得小时候,每年四月八那天,母亲从来没有给我准备过两个红鸭蛋,能吃上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母亲煮得红鸭蛋,我要在口袋里揣上两三天,或者四五天。也听个别同学说,他家煮了一盆鸭蛋,尽他们兄妹吃,听得我直咽口水。俗话说:四月八,呷八甲。当时,没有提什么小康水平大康水平,我直想,如果哪一天,哪一年,四月初八,我能够一口气吃下八个红鸭蛋,那种生活,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那种日子,就是我想要的日子。</p> <p>  每年四月八,母亲总要讲一遍吃鸭蛋的来历,我都听腻了。母亲是一个藏有很多故事的人,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相传十里八乡一带村子里来一批鞑子,十户人家供养一个,鞑子鸡鸭鱼肉吃好喝好,人们咽野菜喝稀烫,苦不堪言。鞑子凶残成性,无恶不作,每十户人家编为一组,采用连共制,共用一把刀,一个锅。一人做错事,十户连累受罚。甚至谁家娶新媳妇,鞑子进洞房,第二天才把新娘交给新郞。人们对鞑子深恶痛绝已久,欲除之而后快。黄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个聪明的人想出一条妙计,把“四月八,杀鞑子”的字条小心翼翼塞进熟鸭蛋里,然后封好,不让鞑子识破。人们用送熟鸭蛋的方式,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不久,十里八乡的人家都是收到了“四月八,杀鞑子”的消息。不怕州,不怕县,就怕鸣锣一板转,果不然,四月初八那天,被压迫已久的人们就像干柴被点燃的熊熊烈火,势不可挡,鞑子一个个被杀,人们欢欣鼓舞。为了纪念这一义举,四月初八吃红鸭蛋的习俗也就继承下来了。</p> <p>  四月八,除了小孩吃红鸭蛋,家人还吃乌米饭。其实乌饭的制作也不难,成家后的第一个四月八,在家人指导下,我也真真实实地做了一回。首先要将山上摘来的乌叶分拣好洗净,沥干水后放入石臼中捣碎,只取乌叶汁浸糯米。</p> <p>  第二天将乌叶汁浸过的糯米捞出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像平时一样蒸煮,不一会就以吃到香喷喷乌饭了。每次做了新鲜的食物,母亲总是教导我们不要先吃,嘱咐用小碗盛上热气腾腾乌黑发亮乌饭向苍天行礼后倒回锅里,再用碗盛给父母长辈吃,然后自己才轮到自己。以前总觉得母亲的说词很烦锁,甚至于有点可笑,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纯朴思想与做法很受用。细细地咀嚼着乌饭,静静地听母亲讲述四月八吃的乌饭来历。很久以前,有个大孝子的母亲从不修善,贪婪成性,为人恶毒,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罚她下油锅,走滑油山,受尽苦刑的惩处。孝子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堪,决心修行救母,经历千辛万苦修练功成,常下地府送饭给母亲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许多小鬼抢光,母亲根本吃不到。孝子到山上采了乌叶,泡成黑水,煮了饭送去。阴间小鬼一见饭是黑的,不敢吃,母亲这才能吃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孝子,“吃乌饭”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每年四月初八,人们互相赠送乌饭。</p><p><br></p><p> 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月八,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小孩子节日,是对尊老爱幼这个词的最好诠释与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