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安然

<p class="ql-block">《春日记忆.茵陈》</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记忆始于童年,是纯真少年与自然万物的初遇,开出来的美丽花朵。</p><p class="ql-block"> 童年春日好时光,始终离不开一个媒介:茵陈。七十年代初开始上学,就读于家乡一个叫“三联校”的小学,一个年级大概有1-2个班,一共7-8个班,学校虽处于交通不便的泾渭半岛上,但校舍规范,校园气氛活跃,政治与时俱进。 </p><p class="ql-block"> 一个春日早操后,校长宣布大家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勤工俭学运动。那时懵懂不化,虽不懂“勤工俭学”是个什么所在,但班主任讲得非常具体,那就是:放学后人人都要去挖一种叫茵陈的草药,再带到学校交班主任估计重量登记在册以便考核,统一晾晒,最后统一交药材收购站,换来的钱作为学校部分开支。</p><p class="ql-block"> 那时教材简单,要学的书本知识太少,通常下午1-2点就放学,甚至下午根本就不用去,因为老师要开会或政治学习。不上学时,我们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纵情于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故乡民风淳朴,尊师重教,当”勤工俭学”采药的圣旨传到各家各户时,全民自然拥戴,况且民间有:”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砍下当柴烧”之说,时不可待,所以指派孩子做的其它事情一律靠边。</p><p class="ql-block"> 茵陈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从未耕作过的荒原、陡坡、峭壁、河滩、坟墓……冬天干枯,春天根部发出嫩芽,药用也就是这些嫩芽。</p><p class="ql-block"> 采茵陈的记忆,也是我第一次接近大自然,以前似乎从未离开过家,显得很愚笨,其它同学很神奇好像啥都知道,能叫出每一种昆虫与植物的名字,令我惊讶。茵陈有着银绿色的叶子,叶子捏在手里很干爽,毛茸茸的似乎没有水分,闻起来有股特别的清香,根白白胖胖的,剥了皮,自然要尝一尝,嚼起来有水分味道不错。</p><p class="ql-block"> 采茵陈的地方都是有趣之所,头几天伙伴们还专心采集,没几天画风就变了,提着篮子出门,河滩吸引人的却是泥鳅与青蛙;水渠坡地上抽不完的茅尖吃起来清甜可口;每种花闻着都香,摘下来都能吸到甜甜的花蜜,乐此不疲。天快黑了,篮子里也没几根茵陈,家长问起,只说采的人太多了,没办法呀,只能去更远的地方了。得到允许,我们的心更野了,方圆十里八乡的沟沟坎坎、塬上、水库、河滩、甚至汉阳陵顶端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走在崖畔上,俯视一户户住窑洞的农家小院,桃红杏白、鸡飞狗吠、生机盎然,一览无余,倍感有趣新鲜,也时常引得院子里老人惊恐担忧,大声告诫,因为我们站的峭壁顶距院子少则有现在6楼高,掉下去可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假装委屈:没办法呀!老师让我们采药,不交要受批评呢!下面悻悻一声:作孽啊!我们窃笑,继续游荡。</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一次,我结伴一个叫惠娥的女孩同去,她提篮跑出家,挤着我莫名其妙笑个不停。出了村子,只见她由棉袄下面掏出来两根玉米棒和一只舀水的铁瓢,告诉我今天先炒玉米吃。炒玉米在那个年代虽也是零食,但属于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与提倡甚至会被老人嘲讽。今天看她预备充分,我也兴奋起来,迈着雀步一路跑向崖边,羊肠小道两边是干枯的蒿草,挨着大片平整的麦田,向下看是广阔的河滩,人迹罕至。</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工明确,她一会就下坡装好了沙子,又折了柴草,我先在小道崖壁侧面用铲子掏了一个方洞,再在地面画一个圆圈,用铲子慢慢小心挖个大圆洞直到贯通,架上铁瓢,炉膛点火,一会沙子就变成了灰黑色,她把玉米剝到瓢里,我用树枝不停搅动,袅袅炊烟在广阔天地间升起,一会玉米噼里啪啦就开花了,我们看看远处,会心一笑,玉米色香味俱全,味道当然比家里香甜百倍。等我们吃饱又揣满口袋,太阳也快下山了,才急急采茵陈,回家天已经完全黑了。</p><p class="ql-block"> 同学的妈妈风云姐与我妈同在,看见我表情严肃。我灰溜溜低头等候发落,妈妈接过我的篮子怒了:王xx(我班主任她的同事)太不像话了,要求也太高了!明天你上学不用交这么多,我给他说做菜饭吃了!我听了低头憋住没笑,因为茵陈本来就是野菜!更重要的时,我一会就去通知我的同谋,更幸福的日子要来了!</p><p class="ql-block"> 采茵陈玩耍的时光大概持续了2-3年,如果说神农采药尝百草,那我采一种药可是尝了万草,捉了千虫,从而认识体验了自然万物,锻炼了身体,乐趣与收获难以言说。</p><p class="ql-block"> 一天,一辆大卡车将我们的家当拉到城市,我抱着我的黑猫坐在军用摩托车兜里,在猫的嚎叫声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美丽的泾河,美丽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