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胚胎分化过程中的第一个形态变化就是致密化过程,致密化对囊胚形成的后续过程、内细胞团的形成、滋养细胞的分化产生重要影响。在致密化过程中,细胞表面会发生一些特异性变化,包括微绒毛的重新分布、细胞间隙和紧密连接的改变、有丝分裂的发生和细胞的极化等。细胞间的接触不短增加的过程中,细胞间接触面积也越来越大,直到细胞间不再存在明显的边界,而逐渐形成桑椹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桑椹胚形成过程</b></p><p><br></p> <p> 致密化起始时间因物种而异。小鼠最早,在8细胞期;牛开始于16细胞至32细胞期,兔开始于32细胞至64细胞期。恒河猴和狒狒致密化不明显,大约出现在16- 32细胞阶段,而猪胚胎直到囊胚形成前才会发生致密化。此外,对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胚胎致密化过程中细胞表面的微观结构分析显示,细胞彼此间逐渐发生扁平化,细胞间裂隙减少,微绒毛长度和密度逐渐增加,直到第4天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然而,人胚胎致密化的确切细节,及其发生的精确时间和调控机制我们知之甚少。</p> <p> 胚胎发生致密化过程中,最先表达的细胞丝粘附蛋白E-cadherin使细胞粘附的更佳紧密。这种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常常伴随基因功能的改变,包括基因转录谱从母体向合子基因组的转变。这些功能上的改变导致胚胎细胞分化为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是囊胚形成的重要环节。</p> <p> 通常认为,人类胚胎致密化时间发生在4细胞到16细胞不等,但是最新研究表明,大约90%的胚胎致密化发生在8细胞阶段或之后。同时也表明,致密化起始于胚胎第三次有丝分裂期间或之后。此外,8细胞期后开始致密化的胚胎中,大约50%能够发育成优质囊胚,而致密化较早的胚胎中,只有不到20%能够发育成优质囊胚。此外,致密化启动较早的胚胎多核(MNBs)发生率极高(平均93.8%),而且多核胚胎一般发育较差或者无法形成孵化囊胚。以上数据表明,致密化过早启动与多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胚胎细胞多核与囊胚非整倍体的发生相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单核细胞胚胎</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多核细胞胚胎</b></p> <p> 此外,大约69%的早期致密化胚胎在胞质沟形成时出现细胞分裂异常,表明多核胚胎是通过一种新的动力学机制产生的,即胚胎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分裂而无法与核分裂保持同步。</p><p><br></p><p> 因此,多核胚胎常会因为卵裂球异常而导致发育潜力较差(非整倍体性),在临床中我们应慎重利用那些过早发生致密化的多核胚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