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雪讲座——诗歌的三大手法赋比兴中的比

小家碧玉

<p>太行诗词学院</p><p>诗词讲座二十七讲</p><p>暮雪老师主讲</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今晚我们交流诗歌的三大手法赋比兴中的比;通过前两讲的交流,大家必须明白的是这里讲的“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这个“赋”决不可以理解为“辞赋”这种文体。下面我们8谈谈“比”。</p><p>&nbsp;&nbsp;&nbsp;&nbsp; 什么是比?所谓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比是诗歌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郑玄在《周礼·注》中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这里的“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固然是说教;但他的“取比类以言之”,则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中说:“比者,喻类之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 钟嵘在《诗品》中说:“因物喻志,比也。”朱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nbsp; 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 。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述诸多说法虽各有不同,其基本无非是“取比类以言之”的扩展与发挥。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起来说: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意思就是用别的物体来比这种物体。简单地来说,就是比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比的种类很多,但是以准确贴切为贵!两个物体可能在本质上不一样,差别很远,但它们合起来就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你所要比的这样一个对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比喻,也有很多前辈学者作过一些定义;比如,陈望道先生就讲要用比喻,有两个重点必须留神:第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类似。</p><p>第二、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应该是比喻的两个关键点,首先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它们中间有一点必须是相类似的,如果不类似这个比喻就不成立。</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类似。第二呢,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在两个整体上有所不同,也就是它们有着质的差异,如果以人比人距离太近就体现不出这种差异,这种比喻就没有意义了。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著名文学家钱钟书也谈到:“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比如在美人和花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点,从美貌来讲,美人很美丽,花也很美丽,所以可以相比;从它们的这个时间的久暂来看,花期非常的短,女人的美貌也非常的短,也可以相比。从它们的品性来看,花具有清香、高洁、雅致的这样一种品性,而美人也有一种高洁、雅致的气质,所以也可以相比,于是就把美人和花比起来了;而它们两个又有着差异,一个是植物,一个是人,所以它们中间有很大距离。于是就把花和美人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代的李白曾经写过《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三首就是用花来比杨玉环的:&nbsp;&nbsp;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当然,这样的比喻用得多的话,恐怕也就令人生厌了。所以西方人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第一个拿花来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拿花来比美人的人就是庸才,第三个拿花和美人作比的就是蠢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此可见,这个比喻虽然很好,但是要经常创新,比喻才有它的生命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比喻有很多种分类,我们主要就几个重要的比喻方法来逐一介绍:</p><p>1、明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 就是甲像乙,甲类乙这样的一种关系,甲(本体)像乙(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像、仿佛、好像、这例句也都省略了一个比喻词。 好比、像……似的、如同……一般等等。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比喻形式。其特点是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喻词就指“如”“似”“像”等;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如”字作喻词的比喻句,就叫明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正如孔颖达《诗硫》引郑司农所说:“‘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词也。” 明喻结构:本体+喻词+喻体。比如:《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雨(喻体)是一种自然现象,泣涕(本体)是一种感情的外化物,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但以落泪如下雨两者相似的特征打比方,就把离情别恨,很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只说粮垛堆得很高,堆得很密,毕竟显得有些抽象,但一用城墙、梳篦的形象,粮垛就很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明喻在古典诗歌中喻句甚为多见,如: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作者:韩愈</p><p>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p><p>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p><p>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p><p>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p><p>大家看看,其中“山如碧玉簪”这句,“山”是被比喻对象,“碧玉簪”是用来比喻的物,中间“如”是比喻词,“山”是一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碧玉簪”碧玉簪子,簪子,别在女子发髻的条状物,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物。韩愈用“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簪山、带水、幽洞、奇石,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这种比喻十分明显,兹不赘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另有一种明喻句式,只出现本体和喻体,而省略了比喻词。这种比喻句式虽属特殊,但并不少见,如:李白的《送友人》:</p><p>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句应为“浮云【荡荡】(如)游子意,落日【迟迟】(如)故人情”。</p><p>例句都省略了两个比喻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如: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p><p>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p><p>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p><p>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p><p>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p><p>“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应为“风吹古木【声】(如)晴天雨,月照平沙【色】(如)夏夜霜”。这例句也都省略了一个比喻词。 有些更为复杂的句式,除了应辨明其是否为“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外,还应确实搞清其本体、喻体间的关系,如:白居易的《新春江次》:</p><p>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p><p>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p><p>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p><p>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p><p>&nbsp;&nbsp;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不可机械解为“鸭头(如)新绿水,雁齿(如)小红桥”,因为诗是描写新春江上景致,所以本体应为“新绿水” “小红桥”,而“鸭头” “雁齿”却是喻体。又如:杜甫的《衡州送李大夫赴广州》:</p><p>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p><p>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p><p>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p><p>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p><p>如果我们呆板地解为“日月(如)笼中鸟,乾坤(如)水上萍”则不通了。这一联诗历来解说不一。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六注曰:其句盖言:“我身于日月之下,如笼中之鸟,局而不伸;于天地之中,如水上之萍,泛而无定”;非谓言:“以日月为笼而我为鸟,以天地为水而我为萍也”。这一联比喻较为特殊,处于本体位置的“日月”“天地”不过是句子的状语,而体“我”却被略去。</p> <p>2、隐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 隐喻也叫暗喻;隐喻是古诗词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人经常利用隐喻的手法,通过人类感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方式描述一种事物借以抒自己的感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隐喻,就是指甲是乙或甲变成了乙的关系,比如敦煌曲子词有一句,“我是曲江池畔柳,这人折了那人攀, 恩爱一时……”它的比喻关系在哪里呢?说我是曲江池畔柳,不是说,我就像那个曲江池畔柳。所以这样的一种关系把它称之为暗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精炼、含蓄,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想象;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p><p>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p><p>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p><p>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p><p>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p><p>&nbsp;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有羡鱼情”这句其实就是巧妙化用古训“临渊羡鱼”之意以此来隐喻诗人的怀才不遇的悲伤和出仕愿望。唐代诗人张籍的《猛虎行》: 山南山北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p><p>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p><p>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下不相逐。</p><p>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p><p>五陵少年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p><p>&nbsp; 这首诗刻画了猛虎的形象,描绘猛虎如入无人之境凶残叼取牲畜的图景;但是诗人真正的用意不在写虎,而是借写虎的凶残(喻体)来比喻和影射无恶不作的土豪和酷吏(本体)。这种以比拟手法咏物言志或托物明志的诗,在古典诗词中并非个别现象。如唐代诗人骆宾王那首有名的《咏蝉》诗:</p><p>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p><p>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p><p>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p><p>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p><p>这首诗就是借咏蝉来表明他高洁的心志的。蝉是喻体,高洁的心志是本体;总之作为修辞手法运用的比喻,情感是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用具象来比喻,才会给人以明晰的印象。又如李白的《赠汪伦》:</p><p>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p><p>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p>其中的后两句,用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表现本体“汪伦送我情”之深。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p><p>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p><p>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p><p>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p><p>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p><p>其中的颔联,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隐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形成、成为、成了、当做、等于等等。它隐含着“本体像喻体”的意思,这种方式通常是没有“如”这类喻词,但出现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及其所表达的事理,则更为密切。&nbsp;&nbsp;&nbsp;&nbsp; 例如:“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雅·板》)。意思是好人善士就是国家的藩篱,老百姓就是国家的围墙,歌颂了有志之士的作用和广大人民的力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如:“哀今之人,胡为虺踢?”(小雅·正月》),意谓可恰如今的人们,为什么要做毒蛇和晰踢?反映了乱世人自相残的冷酷和无情。</p><p>3、借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 借喻是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读者通过喻体直接可以推及本体。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读者可以立即领会“鬼”、“豺狼”之所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著名的李商隐的《无题》诗:</p><p>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p><p>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p><p>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p><p>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p><p>“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里,本体是不出现的,只有喻体出现,把男女间的恋情比作春蚕,比作蜡炬。把他们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比成了春蚕到死丝才能够尽,蜡炬成灰,泪才能够干。表现了一种非常执着,这是一种借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像上面的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借喻有时候也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如苏轼《雪》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可见借喻,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如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喻善,比喻好人,"恶竹"喻恶,比喻坏人,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白居易《放言》 (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意思是缲或白雪一样的丝,桑叶又绿了;割完了黄云一样的麦子,稻田正是青青的时候;这里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单独出现,在后面隐有“白丝”和“麦子”的本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毛泽东的《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里的“英雄”、“豪杰”借喻中国和世界革命人民。"虎豹"、"熊罴"借喻所谓"帝、修、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鲁迅《报载患脑膜炎戏作》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这里的"横眉"是鲁迅指自己,他的《无题》中不是有"横眉冷对千夫指"吗?"蛾眉"则借喻当时忌恨他的帮闲文人。</p><p>4、博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博喻是用众多的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多方面来揭示本体的特点的比喻。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p><p>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p><p>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p><p>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p><p>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p><p>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p><p>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p><p>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描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的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沉咽低徊、间接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其中,“如急雨” “如私语” “莺语花底” “泉流冰下” “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以调动读者的听觉、视觉,还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描写声音之至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此可见,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将事物的特征和事物的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p><p>5、曲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 博喻之外还有一种比喻,这个就来的比较巧妙了,是曲喻。什么是曲喻呢?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分析李贺的诗的时候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于初不相似之他端,这两个物体可能很多方面都不一样,但是其中只有一点是相似的,于是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而把其他的方面都给连带起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比如李贺的《天上谣》有一句“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的流云和地下的流水是没有什么相似点的,它们如果说有相似点,只有一点就是流动,水在地上是流,云在天上也是漂流。由于它们两个都在流,而水有声音,作者就由水的声音推而及于天上的流云,认为它也会发出声响,于是,就有了“银浦流云学水声”这样的句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比如,李贺的《秦王饮酒》有一句“义和敲日玻璃声”。日和玻璃没有什么相似的,可是它们有一点都是光明的,太阳是光明的,玻璃也是光明的,既然都是光明的,义和敲击太阳也会发出声响;所以就有了“义和敲日玻璃声”这样的比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比如,晚唐的大家李商隐有一首《天涯》,他这么写:“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前两句写了春日,春日是美好的,可是作者现在却在天涯,不仅在天涯,而且天涯的太阳又已经斜落了;这里边的一个又字既是前一句向前的推进,同时又是日斜的强调。它似乎在提醒人们,作者在遥远的天涯,每一天都在观察日落,今天又在观察,为什么观察日落呢?那么这里边就有青春的流逝,政治的不得意,若干孤寂,寂寞感伤的意绪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边作好了铺垫,最后两句点明了主旨,说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为什么把莺啼和泪连接起来呢?因为人在啼哭的时候是有泪的,莺啼叫的时候的那个啼和人啼哭时候的啼,用了同一字,既然人啼哭有泪,那么作者就推而及于莺,它的啼叫恐怕也是有泪,所以说莺啼如有泪。如果它有泪的话,一定会把那个树上最高的花给打湿,由莺啼而推及于打湿最高花,也是一个典型的曲喻,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些比喻,在这里请各位注意一点,明喻,暗喻,借喻,这些写作通常是运用到诗文中的,而博喻、曲喻多运用在古风、词、曲中的;我们要划清比似和借喻、隐喻主要有三点。</p><p>第一、从意义上看,看看有无相似点,有相似点的就是比喻,无相似点是比似。如: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寇缨。豺狼”是喻体,借比在安史之乱中追随叛乱的叛贼们,“豺狼”(喻体)和叛臣降将(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是:性情残忍。</p><p>第二、从形式上看,看看构成方式是否相同,借喻从表面上看只是涉及到用词问题,不涉及结构问题。</p><p>第三、从动词的使用上看,看看是否相同,凡是比喻句,用为喻词的动词都属于封闭性的,常用就是如、似、若、象、是、为、成、作等几个有限的动词;凡是比拟句,用为比似词的动词都属于开放性的,因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和表示动物的动作的动词理不能穷尽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比的理论很多,那比在我们写作时是如何运用,比在诗中运用是多样,有的在首句,有的在承句,有的在转句,有的在合句;从上面的诗例来看,比在诗中的运用多数是在转句,其次是在承句,首合句极少用之;为什么?我个人认为转句运用“比”的方法,多与抒情有关的,而承句运用“比”是起到承上铺垫作用,这个大家在以后写作实践中慢慢体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多讲了。希望课后大家要细看讲义,进一步消化。</p><p><br></p><p>作业:以历史人物《武则天》为题,写一首平起仄收式五律。限韵十四盐。每人限两首以内,多者不录。2020.3.14晚八点截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