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王文公∣随笔

👦 文华

<p>  王文公者,北宋王安石也!</p><p> 在诸多古代文士和官吏中,王安石一直是我很崇拜的一位儒吏。</p><p> 第一,崇拜他的如椽大笔。年少时,读王安石《泊船瓜洲》《元日》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成为经典绝唱。特别是《答司马谏议书》,文中王安石义正词严的词句,树立了王安石改革家之崇高形象,使之耸立在我的心头,经久不摧。</p><p> 第二,崇拜他的洁己从公,廉而不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是唯一不愿让人抬轿、拒奢拒纳妾的宰相,也是唯一死后没有任何遗产的宰相。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畏了。</p><p> 第三,崇拜他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不说别的,就革命领袖列宁一句“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之赞语,无疑给王安石戴上了一顶闪闪发光的冠冕。还有一些政治家、改革家的溢美之辞,又为新政增添了沉甸甸的砝码。</p><p> 以文为鉴,可观天下。近年来,我读到更多的资料,无情的事实,终于动摇了我心中一直很神圣的王安石,我不得不垒起另一个结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极其糟糕的变法。</p> <p>  公元1068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继位后,不满当朝官吏的萎靡不振,有意富国强兵。这正与王安石的思想不谋而合。当王安石的万言改革变法奏折呈上龙案时,宋神宗双目为之放电,他力排众议,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筹备变法。</p><p> 历史上,一场期待已久的变法很快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p><p> 历览前贤国与家,社会要突破要挑战,要进步,必须变革创新;哪怕是有一点点主义,在把主义通过办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阻力和变故,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p><p> 可这是怎样的一场变法?王安石从 “青苗法”和“市易法”入手。</p><p> 青苗法旨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此法王安石在地方为政期间,曾实验过,现在不过把比例放大,不想却南辕北辙了。因为大多数农民不识字,得花钱请书吏,再到衙门申请。不法书吏乘机作手脚,贪官污吏又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结果涨至35倍,农民宁愿避开官府,“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p><p> 为扩大利益,官吏又采取一刀切的贷钱措施,下指标,硬摊派,实行权力寻租,以至农民谈贷色变。而市易法也是为农民着想,拟收购农民手中滞销货物,但结果演变成专收紧俏物,衙门沦为赚钱机构,乃至全官经商,与民争利。一时汴京的水果、芝麻都成为官府刮钱之物,连市民挑水、提茶都要向官府交费,真是“食土之毛,莫得免焉”。一时民怨四起。</p><p> 这次民怨是人为制造的,是一些冷血贪官污吏逼出来的。他们歌舞升平的谄媚拍马,社会收获的仅仅是铁血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垄断与残酷镇压;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社会的“阅读能力”和亲和力,使统治力量处于可能的衰弱状态;丧失社会的先进性。歌舞升平的谄媚拍马是一种腐蚀剂和麻醉剂,让统治阶级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蜕变。</p> <p>  如此变法,自然遭到有识之士的责难。因此每次廊庙之会,都有一场辩论,辩论的中心就是新法,辩论的焦点就是王安石,王安石几乎成为众矢之的。而他却大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并以为托词,抱定“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之信念,执意推行新法。</p><p> 这使人想到历史上有些政治家光顾自己一逞抱负,变法变得快活,竟置老百姓生计于不顾,这样的政治家当世人已抱怨,后世人若还谢之,岂非怪事!一切改革只有功在当代,才能言利在千秋,反之,绝无功利可言。</p><p> 变法舆论鼎沸,阻力日大,作为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应该反思,检索变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改进变法。可王安石却置若罔闻,居然实行大清洗政策,逐谏官,罢谏院,排中丞,贬御史。仅熙宁元年至四年,罢免了19位台谏,以至“台谏之臣,默默其位而不敢言事,至有规避百为,不敢居是职者”。</p><p> 同时又专用“其亲爱之人”,如同党李定、薛昌朝、谢景温、吕惠卿等人。而这些人中李定、吕惠卿之流就是典型的小人。李定后伙同舒檀制造了“乌台诗案”,将苏轼投进大狱,关押达120天,后开赦贬至湖北黄冈。吕惠卿更是以诬告刑讯为能事,很为正人君子所不齿。</p><p> 此时,为了封堵百姓舆论、民怨,官吏竟在首都设巡逻兵丁,听市道之人谤议者,执而刑之,一时人心惶惶,冤狱遍野。</p><p> 最令王安石尴尬的是,他亲手提拔的城门官郑侠,却率先向他发难。他将自己无数次目睹的惨景绘成《流民图》。图上无数流民携儿牵女,身无完衣,四处啼饥号寒,口衔草根野果。许多人身披锁械,瓦负揭木,卖钱偿官,奄毙沟壑,累累不绝,而酷吏威逼,怒目追索。且附奏疏要求停止新法,延万姓垂死之命。并振言若新法废,十日不雨,乞斩臣于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奏疏上达之日,神宗为之震惊,对新法也产生怀疑,禁不住责问起王安石来。</p><p> 朝奏之事刚刚平息,东明县民因不堪知县贾蕃巧立名目的盘剥,纠集千余人进京上访,围住王安石府闹事。神宗迫于情势,只好宣布暂停新法,以平息舆论,宽慰民心。在新法暂停期间,吕惠卿等人挟私报复,将郑侠关进监狱迫害致死。次年王安石重新执政,继续推行新法,但终因遭到各方面反对和阻挠,王安石被罢相,退居江宁。</p> <p>  历史无法假设,王安石变法确实是失败了。</p><p> 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政期间,国家财富已堆积如山,朝廷为之增设国库32座,后又添20座。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叫国库银两飙升,王安石政绩开花。而这竟使“妇子皇皇,如在汤火之中,号泣呼天,无复生望”,无怪乎司马光当面诘责王安石“不取诸民,将焉取之”。</p><p>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一定时期内天下财富总额是恒定的,不在官家在民家。而变法之“理”,却把百姓钱财“理”进了官家口袋。如此变法,无异于强夺豪取。这使人想到当初变法指导思想的错误。</p><p> 至此,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已不难理喻,是一场国富民穷的变法,也是一场尽失民心的变法。正如朱熹所言:“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孔明无申商之心,而用申商之术,蜀以治。王安石有申商之心,而无申商之术,宋以乱。”</p><p> 此后宋乱四起,北有宋江起义,南有方腊举事,西北边关又屡屡告急,朝政一派糜烂,内忧外患,宋厦难支。从1082年新法被废止,到1126年北宋灭亡,不足五十年,可见王安石苦心经营的新法,因没有处理好民怨,不仅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反而让帝王贵族的统治阶级成为丧家之狗。</p> <p>  至此我始终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在没有认真反思、处理好民怨。</p><p> 何为民怨?老百姓的不满。包括意见、怨言和愤怒。</p><p> 民怨,是官吏的洗礼之水;廉官能吏的无价之宝;贪官污吏的无底之渊。</p><p> 倘若一个社会处于没有民怨阶段,那么只能证明这个社会正处于高压恐怖时期,正在走向没落的道路上。假若一个社会已经陷入了民怨的绝境,那么就证明这个社会已经得到了老百姓的关爱,将获得醒悟和升华的阶梯,一次巩固江山社稷的机会。如果这个社会已经成功走出了民怨绝境,回首再看看,社会必定进步完善了,繁荣和谐富强了,这要由衷感谢的不是歌舞升平的谄媚拍马,而是民怨。</p><p> 对民怨的正确处理,是对错误行为的结束,也是社会选择正确方略的开始。</p><p> 一个社会不在民怨中醒悟和升华,就在民怨中沦落。自古历史多波澜。一个初始的社会走向成熟的时代,是民生和民怨使然,因为先进社会和没落社会的区别就在于,先进的社会在民怨中醒悟和升华,抓住了民怨背后的机遇,在化解民怨中创造了得民心,顺民意的奇迹。而没落的社会在民怨中固步自封,狂妄自大,选择了堵压专政,在民怨中自然选择了死亡。</p><p> 民怨是社会醒悟和升华的阶梯。因此说,以民为本,这是一切变法的底线。历史上许多改革,成败得失,若细细总结,也不外乎这四个字。王安石是一个大写的儒者,为变法而无视黎民黔首的灾难,是这位执拗相公闪光人格中一个败笔,一个遗憾。愿一切有志于革故鼎新的政客们,都能从这场极其糟糕的变法中,得到启迪和借鉴。</p> <p>  田文华,男,庄浪万泉人,曾毕业于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现供职于某省直机关,业余时间笔耕不辍,自娱自乐,有百余篇小说、散文等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编入《读者》《神州魂》等书籍,先后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出版书籍2部,多次获各类新闻、文学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