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千里江山图》与《清明上河图》

美术学一班王金星

<p>【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p>【类别】中国古画,绢本大手卷</p><p>【年代】宋代</p><p>【文物原属】故宫旧藏</p><p>【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 <p>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18岁时作品,王希孟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世。画本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p><p> 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在设色上,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在内容设置上,画中远近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属"千古绝唱"。</p> <p>《千里江山图》局部</p> <p>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脚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极具展翅翱翔之态。</p><p> 与它相媲美对还有《清明上河图》,较《清明上河图》来说,其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官兵懒散税务重,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两幅都是长卷但我更欣赏王希孟的设色,他用丹青湖蓝为主颜色清丽悠然静美,十足表达了他对北宋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p><p> </p> <p>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 <p>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 <p>  此外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p><p>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p><p>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清明上河图》吧同学们你们边看图边思考思考,《清明上河图》又怎样的艺术技巧呢?</p><p> </p> <p>《千里江山图》书画部分</p> <p>《清明上河图》局部</p> <p>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等等。</p><p>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p><p><br></p> <p>  看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呢?不妨也试着赏析一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