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来,我总是想写一些关于珠恩嘎达布其的故事。因为在我半个多世纪的生命记忆中,珠恩嘎达布其留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纯真、温馨、清晰和难忘……总是勾起我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留恋和回忆。</p><p class="ql-block"> 珠恩嘎达布其是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格布沁戈比苏木中蒙边界线附近的一座高山。(珠恩嘎达布其系蒙古语,意为“东边的门槛”)由于其所处位置可俯瞰通向边界线的山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边防部队在此设立了边防哨卡。</p><p class="ql-block"> 听边防老前辈们讲述,一九六二年,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现今蒙古国)勘查划定两国边界时,我军边防老兵们赶着牛车、拉着帐蓬,在此构筑哨所、搭建营房,开始了“三块石头一口锅,骑着骆驼去巡逻”的戍边生涯。驻地环境异常艰苦,战斗和生存条件极差……这一代边防官兵是新中国北部边防的开拓者,奠定了现今强大边防体系的基石。从那时起,珠恩嘎达布其这个名字,不再是军事地形图上的地名标注,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边防体系中的重要关卡。</p><p class="ql-block"> 随后,中蒙两国边防军在此设立了边防会谈会晤通道,交涉处理两国边界事务。后来,两国外贸部门开展马匹贸易,我国相关机构在珠恩嘎达布其西侧山谷,设立了交易马匹的蒙马处。这也是如今珠恩嘎达布其成为国家一类边境口岸及边境贸易规模化发展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位置图 </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山 </p> <p class="ql-block">中蒙边界我方铁絲网及防火道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边防观察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三月,中国边防军和前苏联边防军,在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爆发边界冲突事件后,我国“三北”地区遭受前苏联政府战争威胁。苏军重兵压境,沿中苏、中蒙边界部署百万兵力,战争一触即发。我国军民进入全面战备状态,“三北”地区沿边军事部署,迅速由边防工作体制转变为边防作战体制。</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军区所属各边防工作总站均编成为边防团。东乌珠穆沁旗驻军乌里雅斯太边防工作总站转编为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珠恩嘎达布其边防站转编为边防第二连排级哨所,由一名副连长带队在此执勤。</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我在北部边界剑拔弩张的战争氛围中,参军来到了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p><p class="ql-block"> 那个冬天异常寒冷,视野里到处都是冰雪,寒风刺骨。团部驻地乌里雅斯太镇北山上,空军雷达部队的两部雷达天线日夜不停地转动,随处可见准备打仗的标语口号……</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虽然刚满十五岁,但是已经做好了随时为保卫祖国参战献身的思想准备。</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五月,我所在的边防第三团四连,奉命来到珠恩嘎达布其哨所执行边防战备施工任务。在山上挖坑道、筑碉堡、修堑壕,使我与珠恩嘎达布其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中国珍宝岛 </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战斗英雄于庆阳烈士</p> <p class="ql-block">乌里雅斯太北山空军两部雷达昼夜警戒</p> <p class="ql-block">五星帽徽、红领章 </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蒙两国边防人员交涉处理边界事务 </p> <p class="ql-block">军犬 “小黑“ 伴我执勤 </p> <p class="ql-block">在盐池北山执勤 </p> <p class="ql-block">我的军马 </p> <p class="ql-block">侦察班装备手枪和冲锋枪 </p> <p class="ql-block">1969式40火箭筒</p> <p class="ql-block">侦察班全体</p> <p class="ql-block">四连官兵与高春生团长 </p> <p class="ql-block">边防第三团两任老团长杨树清、刘桐 </p> <p class="ql-block">边防三团参谋长吴殿魁回到老部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珠恩嘎达布其边防站的老营房是一处四合院,青砖和土坯砌墙,红色的屋瓦铺顶,外墙抹白膏泥,院落干净整齐。房前院外,粗壮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仿佛映照着建站初期边防老兵们的战斗身影。由远处望去,红白相衬的营房在绿荫簇拥下愈加洁静,如同镶嵌在广袤草原上的一颗珍珠光亮夺目。由团部前往珠恩嘎达布其时,在十余公里外便可看到哨所营房的洁白身影,一种亲切舒爽的感觉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哨所营院西南角是边防会谈会晤室。门前有一条砂石路通向边境线,是专为蒙方边防会晤车辆进入我境后行驶的指定路线。双方遇有边境事务处理时,在边界线界标处举旗告之对方,被告之方则派出会晤人员在边界线接洽。重要的会晤和会谈需提前约定时间和地点,预告会谈和会晤的内容。初次接触边防涉外活动及其路线和场所,有一种莫名的神秘和好奇。</p><p class="ql-block"> 珠恩嘎达布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任务使命,区别于其他边防哨所,人员往来也相对增多。</p><p class="ql-block"> 在内蒙古军区守卫的八千里边防线上,部署有几十个边防哨所。这些哨所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和交通条件、驻地人文状况的不同,会使在此长期战斗和生活的边防官兵产生不同的身心感知和心态反应。西起戈壁沙漠,东至原始林区,在边境地区艰苦的大环境中,总是有一些适宜养心的小环境,能够安抚哨所官兵年青躁动的心灵。珠恩嘎达布其就是这样一处能够留得住人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哨所有一间荣誉室,是由边防站时期退伍和离任的历代官兵们共同创建的。有奖状、锦旗、立功受奖证书,更有官兵就地取材,亲手为哨所后人制作的纪念物品,每件都饱含着老兵们对人民军队和边防哨所无限眷恋的情感。其中,有一件作品使我记忆犹新。那是老兵们用羊毛染色后,精心制作的一名边防战士身着边防执勤的皮大衣,脚穿白毡靴,胸挎冲锋枪,目视前方站岗执勤的立体人物画像。工艺非常精美,战士的面部表情和身上的服饰细腻逼真,堪比美工大师所为。这里的每件物品,都记忆着边防老兵的足迹,述说着哨所的历史和官兵的戍边情怀。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在赞赏这些出自哨所官兵之手的作品时,给予我的是无限地崇敬、震憾和启迪。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物品,随着部队编制体制的变动,现在已经无法寻觅了。</p> <p class="ql-block">乌里雅斯太边防总站官兵 </p> <p class="ql-block">边防站老兵合影 </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官兵</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哨所长、副连长王玉林 </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珠恩嘎达布其战备施工的官兵 </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边防站营房旧址</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边防哨所 </p> <p class="ql-block">中蒙边界第一代水泥界标</p> <h3>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周边景况 </h3> <p class="ql-block">哨所官兵乘马边界巡逻</p> <p class="ql-block">哨所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哨所有一头成年母鹿,是官兵们在巡逻途中捡到的初生鹿羔,被老兵们抱回哨所,用牛奶和军马饲料精心喂养。小鹿不仅成活下来,而且长的很快,两岁时就比同龄的牛马壮实。清晨,母鹿随哨所的牛群处出吃草,夜晚随牛群返回营房,每日生活颇有规律。牛群内有一头马鹿相伴,是哨所的一处特殊风景。</p><p class="ql-block"> 这头母鹿深受边防官兵的喜爱,在哨所享受着特别待遇。它可以自由出入营区的任何角落。厨房、兵舍、饲料库,它可随意光顾。在厨房,它会顶开灶台上的蒸笼,品尝笼里的馒头。它会将院内官兵晒的被褥衣物顶翻在地,并且晃动着两只大耳朵调皮地朝你微笑。它还会与小牛犊抢着吸母牛的乳头,母牛被迫原地转圈儿左右躲闪……</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官兵们突然发现母鹿不见了,于是全体出动四处寻找,大家十分焦急。那天,正值内蒙古军区文工团边防演出队来哨所慰问演出。哨所官兵特意将位于营房院外会谈会晤室旁边专供蒙方军人会晤时使用的木制单体厕所,标记为女厕所方便文工团女演员使用。</p><p class="ql-block"> 官兵们因母鹿失踪四处寻找无果而着急之际,突然听到前往厕所的女演员发出惊叫声,大家闻声赶到女厕所,才发现母鹿不知何时钻入女厕所,被卡在里边无法转身退出。官兵们在哄笑之余,赶紧搭救母鹿。同时,纷纷感谢文工团女演员及时发现哨所的马鹿。否则,如果无人发现,马鹿定会受困更长时间。</p> <p class="ql-block"> 母鹿的调皮行为,每天都为哨所官兵带来欢乐,成为哨所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鹿是这个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官兵们都争着与母鹿合影留念,外来的军地人员也都会请求与母鹿照像留影。哨所的母鹿很有名气,它为珠恩嘎达布其带来了灵气。</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哨所的东山上来了几头野生马鹿,是该边境山区时常出现的野生鹿群,应该是哨所这头母鹿的同类近亲。母鹿长时间凝视自己的同类。而后,鹿群又多次出现在哨所附近的山上。随后,有几次母鹿在当日黄昏没有与牛群一同返回哨所,而是过几日后才自行回来。战士们知道母鹿已经与野生鹿群取得了联系,想跟随同伴们回到大自然中去。同时,又与哨所和喂养它长大的官兵们难舍难分。</p><p class="ql-block"> 官兵们理解它的心思……在它离去时,执行放牧任务的战士总是留意它的去向,暗中保护它的安全。当它回到哨所后,战士们会精心为它洗澡、喂精饲料,欢迎久别的“战友”回家。母鹿视哨所为娘家,在鹿群与哨所之间往返奔波难以割舍……</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母鹿离开后,长时间没有回来。哨所官兵们很是惦念,大家普遍意识到母鹿不会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正值官兵们对母鹿思念加剧之时,母鹿回到了哨所娘家,而且还带回来一头鹿宝宝。这可把大家乐坏了,战士们象当初喂养母鹿那样精心照料母子俩,鹿宝宝和母鹿在娘家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母鹿带着已长大的小鹿,又回到了鹿群。但是,仍不时回到哨所附近的山上远望娘家。哨所的官兵们经常在黄昏时,看到母鹿带着小鹿站在附近山上的身影,两头鹿的背后是红彤彤的晚霞绚丽夺目……</p> <p class="ql-block">晚霞中母鹿带着小鹿随鹿群远望着哨所娘家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珠恩嘎达布其山上挖坑道、修工事、筑碉堡。从开挖掘进到钢筋水泥浇注,沒有任何施工机械,全靠大锤钢钎打孔,炸药爆破和人工推运渣石、搅拌混凝土。施工条件很差,工具和防护用品短缺,战士们的工作服和手套缝了又缝补了又补。</p><p class="ql-block"> 哨所没有新鲜蔬菜,连队由张家口购买蔬菜,路途遥远,损失很大,无法保障鲜菜供应。炊事班想方设法用脱水干菜为战士们调剂伙食。煮黄豆、炖海带成了哨所的值班菜。面迎重重困难,官兵斗志昂扬,无人叫苦怕累。我们分为三个施工班次,轮班进入坑道,昼夜施工不停,工程质量达标,进度也明显加快。我连按上级要求按期完成了战备施工任务,受到上级嘉奖。</p><p class="ql-block"> 在珠恩嘎达布其战备施工期间,发生了不少故事。这些往事对旁人而言,可能会不屑一顾,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始终无法忘却……</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十七岁,不怕苦累,不惧艰险,施工中总是冲在前面。坑道点火爆破最具危险,逐次点燃爆破面十余根导火索,需要沉着、大胆、迅速、熟练,我总是抢先承担点火任务。有一次,当我独自在坑道内点燃爆破面导火索迅速撤出坑道后,同班战友忘记拿走我挂在坑道口支撑枕木上的军衣。爆炸喷出洞口的乱石,将我的军衣打成了碎片状。硝烟散尽时,我和战友们捧着破碎的军衣互相对视无语,真是有惊无险。</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战备施工的坑道口回填旧址 </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周边地形</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官兵徒步往返哨所的小路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夜间施工,凌晨五时许,战友张承业和门海峰在坑道口附近备料,突然发现山下有七匹恶狼,趁着黎明的夜色互相掩护、交替前进,快速扑向一处边境牧民的羊群……</p><p class="ql-block"> 眼见集体的财产将遭受损失,我们十几个战友共同在山上大声呐喊,以此震慑狼群。同时,由山上观察哨打电话告之连队首长,哨所干部王玉林迅速带人乘马持枪前往驱离狼群。由于发现情况及时,处置迅速得力,集体的羊群安然无恙。</p> <h3>活动在这一带边境草原的狼 </h3> <p class="ql-block"> 在紧张的施工中,能有一天休息那是最惬意的事情。战友们会结伴到山下水井旁洗澡、洗衣服。而后,相约在草地上踢一场足球。主动去炊事班帮厨或者上山为坑道工事浇水养护。一颗年轻的心总是那样欢快、单纯、无忧无虑,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连部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是官兵们的珍爱。记得,有一天收音机里突然播出几首久违的新歌,《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火车向着韶山跑》、《红小兵送水上油井》,为哨所单调寂寞的生活带来了新奇和快乐。歌声中,时常将我的思绪带入祖国内地美好生活的憧憬之中。在珠恩嘎达布其山上施工时,远望东南方向的两座青山,在白云的映衬下郁郁葱葱,很有南方山峰的景致,常使我触景生情,仿佛已置身于南国美景之中。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的美好遐想和自我情绪的调解,战友们互相鼓励、相依为命的时光,给我们这些年轻的生命,留下了永久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当年九月十三日晚上,哨所接到上级通知,有一架大型飞机,由我团吉日格朗图边防哨所当面412号界标上空飞入蒙古境内,要求我们加强戒备,防止敌人偷袭。恰在此时,珠恩嘎达布其晴朗的夜空中,发现一颗上下转圈飞行的发光物体且飞行轨迹异常。连队文书宋培武大惊失色,边跑边喊:“ 发现飞机,同志们快拿枪!”全连官兵瞬间都冲到了院子中央,发现飞行物在高空转圈运行,不同于飞机,便将情况及时上报了团司令部作战值班室。事后得知,这天晚上,林彪一伙乘专机叛逃,由我团边界管段上空低空飞入蒙古境内,并坠毁于蒙古国纵深温都尔罕地区。我们在珠恩嘎达布其哨所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擦肩而过。</p> <h3>坠毁于蒙古境内的飞机残骸 </h3> <p class="ql-block"> 在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寂静单调的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深深留在年轻官兵的记忆中。记得,有一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尤太忠视察边防来到珠恩嘎达布其哨所,当晚就在会晤室留宿。为保障首长安全,我们在会晤室外增设了岗哨。午夜,我手持冲锋枪,为首长站岗两个小时。那时,他是我见到的军队最高首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哨所驻防和施工期间,北京军区第六十五军一九三师战士业余演出队来到珠恩嘎达布其哨所慰问演出。由野战军战士们编排的节目,虽不比军区文工团演员专业,但在边防哨所为官兵演出,同样显的珍贵和精彩。他们演出结束告别哨所时,我们全体整队为演出队送行,大家挥手目视他们远去,直至消失在道路尽头……</p> <p class="ql-block"> 十一月,我连圆满完成战备施工任务。奉团部命令,全连顶风冒雪野营拉练,徒步行走两天返回盐池北山驻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告别了一九七一年的珠恩嘎达布其,也把这些经历牢牢记在了心间。</p> <p class="ql-block">连队官兵全副武装徒步行军 </p> <p class="ql-block">当年珠恩嘎达布其哨所 </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修筑的边防永备工事 </p> <p class="ql-block">晚霞中的哨所战备工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七月,在阔别东乌珠穆沁旗四十三年后,我专程来到珠恩嘎达布其哨所。沿着熟悉的小路登上哨所山顶,驻足展望,昔日的寂静已不复存在。铁路、公路畅通无阻,边境口岸颇具规模,国门和边检大楼在界标南侧巍然屹立。边贸车辆来来往往,好一派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珠恩嘎达布其边界线矗立的新界标 </p> <h3>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国门 </h3> <h3>气派的口岸边防检查大楼 </h3> <h3>往来国境的运输车辆 </h3> <p class="ql-block">由界标处眺望哨所和口岸景况 </p> <p class="ql-block">久违的珠恩嘎达布其哨所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队新建的营房整洁漂亮,功能齐备。当年通往哨所的小路仍然清晰可见。新一代边防军人依然踏着这条小路前往哨所。当年,我们构筑的坑道、碉堡和观察楼,仍为哨所官兵们执勤和作战依托的重要防御工事。凝视着哨所周边熟悉而亲切的高山、沟谷和开阔的草地,四十多年前的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现今珠恩嘎达布其哨所 </p> <p class="ql-block">整洁漂亮的营房 </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小路依然清晰可见 </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了……依然熟悉亲切 </p> <h3>水泥道路直通哨所营房 </h3> <p class="ql-block">坐在这里内心惬意满足 </p> <p class="ql-block">这条车行路是当年我们施工开辟而来</p> <p class="ql-block">新旧两代观察哨楼</p> <p class="ql-block">与年轻哨兵留个影 </p> <p class="ql-block">随行的军嫂和朋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眸几十年的边防生涯,想起昔日并肩战斗、无私奉献的老首长和老战友,喜看眼前边防建设的发展成就,作为一名边防老兵,更多的感受是自豪和安慰。</p><p class="ql-block"> 此时,用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心绪和情感或许更贴切一些……长风当空舞苍龙,莽原抒怀吐豪情,一代天骄今犹在,笑看边关唱大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王永山为我题词 </p> <p class="ql-block">一代代边防军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张承业为战友相聚创作的书法作品 </p> <h3>2019年12月内蒙古军区边防第三团四连老兵五十年后相聚在呼和浩特</h3> <p class="ql-block"> 原内蒙古军区边防部队老兵</p><p class="ql-block"> 甘 春 声 </p><p class="ql-block"> 2020 年3月于呼和浩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