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乌鞘岭上的红色旗帜—“铁道卫士”乌鞘岭民兵连

张倩

<p>  古人云:“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p><p> 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民兵连,曾是闻名全国的标兵连队,扎根于海拔3500多米高的祁连山乌鞘岭村,是一个由藏、蒙、土、汉四个民族青年组成的民族民兵连。无论是在解放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过光辉业绩,被国家铁道部、总参和总政授予“铁路守护模范集体”,先后被兰州军区、甘肃省委、省军区树为“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单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被群众誉为乌鞘岭上的“铁道卫士”</p> <p>发生在连队的故事采撷</p><p> 乌鞘岭民兵连实行轮流值班制度,一个班12个人,分为4个组,在乌鞘岭车站、青河车站、粮堆旁站岗值班,每遇逢年过节也是民兵值班,民兵把时间贡献给了村上,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无私奉献守护了一方安全。</p><p> 1971年11月的一天,一辆下行轨道车驶抵兰泉隧道时突然起火,两名工人跳车逃生,昏死在路边,而失去控制的机车就像一条火龙,喷射着数十丈高的火焰冲进三沟台车站。100多名在碾谷的民兵立即从四面八方跑向车站,他们来不及分工,一部分救人,一部分扑向燃烧的大火。民兵谢光辉、张贵山,毫不犹豫的冲向烈火滚滚的车厢,切断了火源,刹住了机车,大家泼水、填沙,很快扑灭了大火,在这次灭火战斗中,有四名民兵被烧伤,一名民兵光荣牺牲。</p><p> 1973年6月,一连几天的瓢泼大雨引发了山洪,兰新线附近因山体滑坡,填没了60米铁轨,200名民兵置家园于不顾,迅速赶往出事地点,他们用铁锹挖、手刨,连续战斗了三个多小时,才排除了险情。</p><p> 1983年4月的一天,正在家中干农活的民兵孔宪珠听到一列火车经过185公里段时,发出异样的声响,凭借多年的经验,他意识到铁路可能有故障,便迅速走向路基,冒着大雪一节一节地查看,终于发现16号铁轨两侧连接板断裂,他帮助车站养路工及时换好了连接板,避免了一场出轨翻车事故的发生。</p> <p>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大德”,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乌鞘岭民兵连展现出的“站岗值班,保卫安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精神、“尽职尽责,排除险情”无私奉献精神感染并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党支部。</p><p> </p> <p>  乌鞘岭村党支部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乌鞘岭民兵连文化展,“讲好乌鞘岭故事,传播好乌鞘岭声音。促进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p> <p>  目前,我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乌鞘岭大景区”为切入点,按照科学规划、依规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着力打造安远“高原驿站小镇”。乌鞘岭村将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本村特色,打造具有文化、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建立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以旅游休闲接待为主的服务型乡村旅游点,使之成为游客休闲、体验、观光、度假的最佳圣地,带动本村贫困人口及全村村民充分就业,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辐射周边村组,促进我镇乡村旅游健康发展。</p><p> 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绩属于过去,事业没有终点。乌鞘岭村党支部凭着共产党员的一腔热血和忠诚,继续书写人生豪迈的篇章,诠释着生命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