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照片来自网络</h1> <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p> <h1><b> 鼠年钟声还未敲响,一场突然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临!疫情时时变动的数字牵动着我们每个国人的心。电视上看到:武汉告急!医护人员告急!一份份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飞向武汉。军地各路大军驰援武汉,与时间赛跑,做一马当先的战士。她们在那实验室日夜通明的灯火中,在隔离区危机四伏的病房里,在火神山上昼夜轰鸣的声音里,在防控前线的哨位上,处处都能看到“逆行”者的身影。是他们用双手托举起生命的希望;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的速度 。此时,让我联想起,41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火中牺牲的战士!或许我们无法将这些名字来诉说,但不管是参加当今没有硝烟战“疫”的白衣战士,还是参加那场硝烟弥漫反击战的解放军战士,只要他们穿上隔离服和绿军装的那一刻起,代表的就是祖国赋予的使命,当危险来临时,他们没有犹豫与退缩,把生命留给了别人。</b></h1><h1><b> 我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我经历过炮火的袭击,对那句“只有经过战争洗礼才有那锥心痛的理解”。一段时间来,我总想为这些参战的老兵做点什么,写点什么;当我来到窗前,推开窗门春风吹来,抬头看见天空上飘着一朵朵白云的那一瞬间,这“春风”、“白云”不正是我们大家想要的吗!电视不断滚动地播出,军地白衣战士出征前的壮怀宣誓逆行奔向一线的背影,被感染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迹,无不令人感动,催人泪下。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白衣天使已化身为战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现谨以《战友永在我心里》两词同曲(家人作曲)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无论是对已经牺牲的战友,还是幸存的战友,还在继续奋战抗击疫情的战友,在我心里他们都是英雄,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他们的名字永远飘扬在共和国的旗帜上,就像那红棉花,盛开出血染般的风采!战友永在我心里!</b></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照片来自网络</h1> <h1>照片来自网络</h1> <h1><b>照片来自网络</b></h1> <h1><b>照片来自网络</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情】</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到清明节的前后,总是看到有一批批穿着上个世纪60年代军装的退伍老兵(六五式军装)。在南宁青秀山公园里,我就遇见过他们当中的一些老兵,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要到凭祥、宁明、龙州等边境一带去祭拜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而长眠在那片土地上的战友们。</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对越自卫反击战从开战到撤军讫今已经整整过去了四十一年。千里的边关路,凭祥就占有97公里,寻找战争的痕迹,是战争中幸存战友们自发组织要做的事情,如从凭祥出征的战友,是他们必定要去的,因为那里有他们牵挂着的兄弟情,那里有他们永远的痛!他们要去履行承诺,活着的兄弟一定要把牺牲战友带回家,葬在属于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到他们的坟前,递上一支烟,斟满几杯酒,叙叙离别情!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p><br></p> <p class="ql-block">《战友永在我心里》作词:朱凤琴,作曲;黄志豪,编曲:吴东,视频演唱:潘永华</p> <p class="ql-block">《战友永在我心里》作词:朱凤琴,作曲;黄志豪,视频演唱:翁葵,编曲伴奏:吴东,录音合成:莫军生。</p>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黄志豪手风琴拉伴奏《战友永在我心里》</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歌谱《战友永在我心里》1</font></b></h1> <h3><b><font color="#010101">歌谱《战友永在我心里》2</font></b></h3> <h1><b><font color="#010101">疫情期间,郭老师在家视唱《战友永在我心❤里》</font></b></h1> <h3><b><font color="#010101">歌谱《战友永在我心❤里》1</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歌谱《战友永在我心❤里》2</font></b></h3> <h1><b>五线谱合唱谱《战友永在我心里》</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序】 </b></h1><h1> 在我的记忆里,自卫反击战之前的1978年,当年的友好邻邦,对我们忘恩负义,反目为仇,故意制造种种事端,在其国内开始疯狂排华,驱赶中国华侨,导致大量无家可归的华侨返回中国,使得很多华侨在逃难中妻离子散,有的葬身于大海;有的经过雷区受伤致残,一时间,在凭祥的各个口岸涌入了大量的华侨难民。</h1><h1> 那时的我也参加到接待华侨难民队伍中,在友谊关零公里处接待难民,耳闻目睹邻邦派遣的武装人员越境进行侵扰,用石头砸,刀砍,木棒殴打我们的华侨和执勤工作人员,经常制造摩擦事端,在我们的边境挑起武装冲突,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我国政府一再发出警告;</h1><h1> 年底,因工作上的需要,我先后在两个大队做农村工作队员,看到各个村庄附近一带驻扎了许多搞野营拉练训练演习的部队,每天都看到他们急行军,队伍是见头不见尾,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行在莽莽丛山之间,训练的强度特别大,有的地方还看见他们练打绑腿,练自救,自做匕首(用竹子做)搓大绳,战士们实弹射击的枪声在山野中回响。</h1><h1> 次年1月,我调整到礼茶大队,住在板价知青点上,那时的知青大部分已经返城,在空闲的房子都住满了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一个个剃着光头,看上去只有18、19岁,有的还是刚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h1><p class="ql-block"><br></p>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左:朱凤琴,右:新华社记者陈思。1978年在凭祥友谊关接侨时的合影</font></b></h3> <h1><b><font color="#010101">左袁伯诚,左2新华社记者陈思,左3雷民军,右1朱凤琴,1978年在凭祥友谊关口岸接侨合影</font></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梦】</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反击战前夕的那个晚上,我和我的同学梁金凤住在一起,可以说是在焦急等待中度过的,仿佛时间都被凝固住了,这一夜过得特别慢,两人和服躺在床上,一夜没有合眼!</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天,也就是1979年2月17日凌晨6时,天刚蒙蒙亮,人们还在熟睡中,隆隆的炮声震天动地,市区内拉响了警报,我和梁金凤本能的反应一跃而起,拔腿就直奔防空洞,进了防空洞,还没有站稳,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又钻出了防空洞,我们两都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稳定一下心跳,再往炮声响的方向看去,一束束火光,划过天空,呼啸的炮弹震耳欲聋,那万炮齐轰的上空,像火烧云一样,被烧得通红。心想反击战已经打响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时市区的街道上,看不见早起的人们,看见的只有荷枪实弹的公安干警和民兵在巡逻;梁金凤她背着步枪,也有着同样的任务,维护市区的治安巡逻,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时我与她并肩前行,也加入到了队伍当中去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开战的第二天我接到通知,要求工作队员立即全部返回工作一线。我和我的队长农主任,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上路,队长身上佩带一把驳壳枪,我的军用挎包里装有4枚手榴弹,一把短刀;</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路上看不见一个老百姓的影子,见到的都是身穿绿色军装,头上戴着用树枝等编成的伪装帽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喀喀拉拉坦克履带,一辆辆轰隆隆疾行的军车声驶过我们身边,碾压起的烟尘窜向空中;可以说当时路上的气氛是:车轔轔,马萧萧,整个公路是铁流滚滚,异常繁忙;公路两边小山丘上布满了我们的高炮阵群,竖起的高炮随时可以炮弹出堂消灭来犯之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凭祥市区到友谊关的路程18.3公里,到板价村15公里,这一天我感到15公里的路程特别长。</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友谊公社所在地南山(现在凭祥市友谊镇)是我们每天往返路上必经的地方,开战的第三天,我们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赶路,快要到达南山村二山街观音山时,远远的看到有许多军车停放在路边,车上陆续有人往下抬担架,走近一看,终于明白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我们参战的解放军战士和参战的支前民兵牺牲的遗体;路边有十几块简易的床板一路摆开,上边躺着的就是那些被炸得肢离腿断,身躯纽曲变形的战士,对应的床前,只见美容师们留着泪水,为他们擦洗,换衣服,用战时特制的白布袋入殓,抬到对面观音山上下葬(这座山就是现在的南山烈士陵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目睹这一切,我的身在颤抖,心在流血,任凭泪水往下流,远距离向他们鞠躬告别;这段路只有短短的几十米,当时的我,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才走完这段路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住的板价村后山,也经常有部队的大卡车进进出出。有一天我和队长前往后山检查看望疏散躲避在那里的村民时,看到那里也有一片新埋的坟墓,瞬间,不用问,一切都明白了!但我的心还是久久地难以平静下来。</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3> <h3>照片来自网络</h3> <h1>照片来自网络</h1>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归】</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撤军!3月7日凭祥市委组织了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两百多人到友谊关欢迎参战部队凯旋归来的英雄部队,我也在欢迎队伍当中,当我们的车到达友谊关,全体人员集合宣布有关事项,原地解散休息,等待第一批回国的部队,我和黄月娟移步走到关楼小买铺前的护栏边,大约不到五分钟,就听见有炮弹在我身后爆炸的响声!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惊回首,这时听到一位有战斗经验的解放军战士,边跑边大声对着我们喊“快隐蔽!快隐蔽”,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一个飞快的跨越,穿过护栏,我和黄月娟也跟着翻越过了护栏,隐蔽在护栏坡下的柚子树下;</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刚趴下,第二轮发出嗡嗡咔咔响的炮弹,飞越我们的头顶,轰轰地在我们周边爆炸;产生的气浪把我戴的海南渔家帽都给掀翻了;第三轮炮弹就在我们脚的左下方爆炸,瞬间就听见有人大声呼救的声音,我们立即爬起来 ,顺着呼救的方向看去,根本不见人,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隐蔽的地方周围都长满一米多高的芦苇、金樱刺,蔓刺梅等荆棘丛生,要想找到人,就必须从刺丛中踏过去,当时没多想,只有一个信念赶快救人,手拨脚踩,穿过一簇簇荆棘杂草,遇上了我们在此躲炮的男同事陈会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问他是否听见有呼救声,他说:“听见了”,他也在找,正说着,我们不远处又传来了微弱的呼救和呻吟的声音,待我们循声找过去时,只见草丛里趴着一位解放军战士,看不见他的脸,臀部中弹,已经被炸开了花,血肉模糊,白骨裹着血外露,子弹袋冲锋枪还背在身上;不用商量,我们的第一时间反应,就是在他的身上找急救包来帮助他包扎止血,由于他伤口面积太大,找到了一个三角的包扎绷带太小,包不过来,怎么办,既然我们处理不了,我们决定,赶紧把伤员抬出去,为伤员赢得更多抢救时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没有担架,没有路,当机立断,由男同胞陈会计来背,卸下解放军战士身上的冲锋枪和子弹袋,我背上冲锋枪在前面踏路,黄月娟背上子弹袋,协助陈会计背运伤员艰难地前行;因为,我们当时所处的位置是在一个有着四五十度的陡坡上,加上那段时间天气是阴雨连绵,一个人行走起来都有困难,何况还要背上一个负了伤的人呢!</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就在我们艰难前行时,在我们的左下方又传来呼救的声音,我叫黄月娟过去找,先处理包扎伤口,看情况再说;我协助陈会计背着伤员继续前行,可以说是步履艰难,每走一步滑半步,还要借助抓荆棘杂草才能立住脚.....</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背着伤员来到了另外一名解放军伤员的地方,把身上的伤员放下,看到黄月娟已经帮助他包扎好了伤口,他被弹片击中了左大腿,虽然伤口已经包扎,但血还是不断的往外渗,仰靠在斜坡上,看上去也就是十八、九岁。</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黄月娟告诉我们说:“上面就是公路”,我们立即动手合力想把这位小战士先送上公路,由于坡陡黄泥路基,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环顾了一下地形,从我们站的位置距离路面只有十多米,但这里的环境是,长年处在荫深雾气中,长满杂草青苔,一个字就是“滑”,时间不等人!随时会有第四第五次炮袭;</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决定自己先上去找援助人员来帮忙,手脚并用攀爬到了路面,远处就看见有5、6个穿着军装从友谊关方向走下来的人员,我急忙迎上去,其中有一位我认识,他是新华社的司机小陈,我就对他说:“小陈快来帮忙把伤员抬上来”,他们几个跟着我快速的跑了下来,连托带拽,七手八脚的把两位伤员抬了上来,他们当中的一位拦下一辆军车,把伤员直接抬上了车,这时小陈才对我说:“此地不能久留,离敌人的观察哨太近,你们随车护送伤员赶快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随车护送两个伤员转辗到救护站,后又继续再护送两位伤员到了设在连城村附近的野战医院,交给了哪里的医生,那时已经是夜幕降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来得知,我们遭到炮击第一轮炮弹,打在友谊关楼的城墙和我们下车集中的地方,有前来欢迎的小学生头上被炮弹片击伤,现在残留在友谊关楼城墙上的弹孔就是当时的见证;第二轮炮弹打在小卖铺附近的山上,有的猫耳洞被震塌了;第三轮炮弹就在我们的脚下炸响,解放军战士受伤。</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一天,武装部的一位参谋带着一封查找救命恩人的信,来找我们时,得知那位负伤的小战士的近况,那年他只有19岁,我和黄月娟还有陈会计,大家都深感欣慰。</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照片来自网络</h1> <h3><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朋友。欢迎归国部队凯旋归来</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右:朱凤琴,左:黄月娟</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1979年朱凤琴与军功章合影</font></b></h3> <h3><b>1980年的朱凤琴,穿着自卫反击纪念服留影</b></h3> <h3><b><font color="#010101">自卫反击战……纪念品</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三等功奖章</font></b></h3> <h1><b><font color="#010101">立功证书</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魂】</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战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市委有关部门,临时抽调一批青年人,担任凭祥市爱国主义教育讲解员,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走进南山烈士陵园大门,道路两边是刚刚种上不久的松柏树,看着一座座密密麻麻矗立的墓碑,墓碑上那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脸,我内心沉重如压巨石,生前我虽然没见过他们的面孔,不知他们姓什么,家在何方,但我目睹了他们当中一些人的遗容,就长眠在这墓碑下,他们把青春的绚丽,生命的光彩永远的定格在十八、十九、二十岁,他们是英雄,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奉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永远都不会醒来了,只有那一个个不朽的名字,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陵园的清幽静谧的环境里,还有右边那片三华李开满的白花,鸟儿的悦耳歌声伴着英雄们。</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带着哀思,我走上纪念碑的台阶,为前来吊念他们的人们讲解,告诉他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我们的英烈们,有的上战场第一天就倒下了,还有些人牺牲在撤退回国的路上;</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对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少先队员们讲述了英雄事迹,告诉他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从何而来,就是有无数个像这些昨天还是鲜活的英俊青年,今天却长眠在这墓碑下面年轻的英烈们,是他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燃尽了自己的生命火焰,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我们大家不要忘记他们,记住这段历史,传承英烈的精神,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b><font color="#010101">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font></b></h3> <h1><b><font color="#010101">1980年清明节,朱凤琴在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为前来悼念英烈们的机关干部、武警官兵解说</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1980年清明节,朱凤琴在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为前来悼念英烈们的学生解说</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1980年清明节,朱凤琴在凭祥市南山烈士陵园,为前来悼念英烈们的学生解说</font></b></h1> <h3><b><font color="#010101">1980年南山烈士陵园,从左往右张素芬、武装部覃干事、汤永玲、朱凤琴</font></b></h3> <h1><b>前左朱凤琴,前右陈庆芬,后左韦志春,后右梁喜</b></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战友永在我心里—【尾声】</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军全部撤军后,越南军队又侵占了位于广西凭祥上石镇的法卡山,1981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边防部队进行了反击,收复了法卡山,随即就转入举世闻名的残酷的山地攻防战,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中,我们很多战士浴血奋战,血洒南疆;我的家人由政府抽调去参与支前工作,配合部队做好法卡山周边村屯边民防炮、疏散、搜捕潜入我境内进行收集情报的特工;并组织开展对守卫法卡山阵地上的英雄将士进行慰问演出活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那段不堪回首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已过去41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却永远倒在了血泊中,长眠在他们出征的地方,整齐的傲立在风雨中,在祖国的山河间,耸立着他们用鲜血铸就的丰碑,</span>他们的名字永远飘扬在共和国的旗帜上,<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铭记在我们的心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010101">照片来自网络</font></b></h1> <h1><b>广西团区委慰问团,为守卫法卡山前沿阵地战士演出,黄志豪为歌唱演员手风琴伴奏</b></h1> <h1><b><font color="#010101">广西团区委慰问团,为守卫法卡山前沿阵地战士演出,黄志豪为歌唱演员手风琴伴奏</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2017年6月24日,原凭祥市文艺队60、 70、80年代 队员,参观原友谊关武警中队荣誉室,歌曲《友谊关上的人》已被中队用作队歌</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歌谱《友谊关上的人》</font></b></h1> <h3><b>友谊关武警中队国旗护卫队队歌《友谊关上的人》</b></h3> <h1><b>友谊关武警中队国旗护卫队</b></h1> <h1><b>友谊关武警中队国旗护卫队</b></h1> <h1><b><font color="#010101">词曲作者与中队谢指导员合影</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参观中队荣誉室</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左姜海勤,右刘丽兰,在队歌前留影</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曲作者在给大家谈创作《友谊关上的人》经过</font></b></h1> <h1><b>时间:2020年3月9日</b></h1><h1><b>凤琴宅家里制作编辑</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