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房里无和尚

峨东老农

<p><br></p><p> 道士房里有道士,</p><p> 突然有人说了一句。</p><p> 和尚房里无和尚。</p><p> 我随口回了一句。</p><p> 乍看像是对联集句。其实这是一次驴行的时候,参观一处道观,我身旁的一位驴友从石头门窗里望进去,看到一位长发高髻、鹤发童颜的老道后,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我顺口而出,也不过是脑海里突然闪出了和尚房的缘故。</p><p> 和尚房,博山古村落,在白石洞之南,坐落于深山之中,古称“柿岩”,据说因此处“柿林千树,高下扶疏”而得名。据清乾隆《博山县志》载:“柿岩,在县西20里,一名鹿岭,俗呼和尚坊”,现写为“和尚房”。</p><p> 和尚房四周山奇林密,水秀泉清,为博山旧八景之一。据说如今村头小桥上还刻有“鹿岑”,是此村残留的最早石刻。</p><p> 如此多名,并且皆美。不禁要问,“鹿岑”还是“鹿岭”?</p><p> 岑,最早出自《说文》,意山小而高,引申为崖岸,又为山石险峻。和尚房左侧,就是一道高大悬崖,由西向东,直插谷底。“鹿岑”,正合此境。</p><p> 岭,指顶上有路可行的山,也指高大的山脉。和尚房三面环山,岭上皆有山路通行。“鹿岭”之意也十分贴切。</p><p> 鹿岑文雅,鹿岭通俗,一文一俗,可谓雅俗共赏。</p><p> 那“柿岩”之名呢?来自“柿林千树,高下扶疏”一句,据说出自博山人孙廷铨的《南征记略》。</p><p> 孙廷铨,字枚先,颜神(今博山)大街人。明崇祯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还曾教过康熙,被称为“一代帝师”,博山人尊称其“孙阁老”。</p><p> 据说,康熙三年,时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为躲避权臣鳌拜,辞官回到博山。曾隐居“禹年山庄”潜心著述,在其《南征记略》中描述该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故称之为“柿岩”。</p><p> 但又有传说,柿岩一名源自孙之獬。</p><p> 孙之獬,青州府淄川县(今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人,明天启二年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清军入关后,授礼部右侍郎,后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但因“久任无功,市恩沽誉”,被革职为民。</p><p> 传说回乡后的孙之獬,寄情于山野林泉,尤乐游鹿岑。每与文人雅士兴会于此,总论及鹿岑之名。一次正值深秋时节,满山柿林,红柿累累,金叶掩映,深谷生辉。孙之獬说道:“鹿岑柿林千树,高山上下参差,与其称之鹿岑,倒不如叫柿岩为妙。”一句话颇得文人墨客的称赞,从此“鹿岑”易名为“柿岩”。</p><p> 如上所述,“柿岩”之名,到底来自孙阁老,还是孙之獬,也难以定论。孙阁老有文为证,孙之獬只是传说,按理说孙阁老可能性大,但他也只是文中提到“柿林千树,高下扶疏”之意,而孙之獬具体提到“柿岩”之名,从这点看孙之獬的可能性大。抑或是孙阁老听到孙之獬此说写入文中,或者是孙之獬看到孙阁老之文而提出此名?也未可知。若看年龄,孙之獬年长孙阁老22岁,从道理上说,孙之獬似乎可能性大些。</p><p> 如此说来,也算孙之獬的功德一件。</p><p> 但历史上的孙之獬,评价却声名狼藉。明朝时期依附魏忠贤,崇祯帝惩治阉党,他却为魏忠贤叫屈。投清后成为第一个主动剃发留辫、改穿满服的明朝官员,上朝之时,出现满汉两班皆不要他的尴尬局面,后还上书请求全民剃发易服。虽说清朝入关是历史趋势,但孙之獬主动逢迎,既无文人风骨,也无士人节操,其所做所为与汉奸无异。</p><p> 据说,孙之獬被革职回乡后,其“贰臣”身份朝廷也不放心,遂派人查访其行踪。孙之獬怕被追究,便将柿岩改称“和尚坊”,隐居于此。朝廷派员查访到此,众人皆称“和尚坊”,也就以为孙之獬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故不再继续追查。从此,“和尚坊”之名传了出去,后因“坊”与“房”谐音,演变为“和尚房”。</p><p> 虽然躲过了清廷的怀疑,孙之獬最终未能躲过惨死的命运。</p><p> 顺治三年,高苑(今高青县)人谢迁率众起义,次年攻破淄川县城,据《淄川县志》记载,孙之獬全家8人被杀。据传说,起义军为发泄对孙之獬降清剃发的不满,用锥子刺其身,栽上毛发,使其受尽屈辱,最终惨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骂鸭》,讲一个人偷吃了邻居家鸭子,身上长出鸭毛,最后只得请邻居出面骂了一通,才褪去了鸭毛。据说就是以孙之獬为原型,讽刺其丧失气节,但书中并无孙之獬的暗示。</p><p> 历史早已过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如今的和尚房,谷深林茂,清幽静谧,红叶满山,风光迤逦,俨然已是旅游胜地。</p><p> 2019年秋,由杨烁、潘之琳、马苏等主演,反映城市青年返乡创业的电视连续剧《绿水青山带笑颜》在此拍摄,博山区新建了盘山公路。</p><p> 公路沿山巅在红叶中蜿蜒,立马成为网红热点,被誉为博山最美公路,和尚房成为淄博重要的红叶观赏地,游人趋之若鹜。</p><p> 村口,就是拍摄电视剧修建的民宿,相伴着一湾池水清澈,游人如织,纷纷摄影留念。</p><p> 村中主街道,顺河贯穿全村。正中的四合院,是建造最好的古民居,位于河边,架桥通过,村民告诉我,是民国时期村里一位中医的庭院。</p><p> 街西头,一株桧柏,直立云霄。高大的身躯,挺直的树干,深绿的树叶,卓然而立,一年四季,鹤立鸡群,成为标志性树木。</p><p> 桧柏左侧,悬崖矗立,崖间就是孙之獬次子孙琰龄修建的石楼“禹年山庄”(孙琰龄字禹年)。如今,古楼遗址尚存。</p><p> 从岩洞内,凿出几乎垂直的石阶。拾级直上,纵横转折,逐渐盘桓而上,先后有四层,最后至一天窗。凭窗眺望,对面正对北岭红叶,网红公路隐约其间,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如霞,美如画,身在其中,心旷神怡!</p><p> 沿桧柏旁小道,向北而行,过龙兴寺,至半山腰,高崖之上,突出一平台,四周围石而坐,一株古老的枯槐,崛然独立,此处是全村最佳观景台。</p><p>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则古村卧深谷,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远眺,则九龙峪、白石洞,南北相伴,分列左右;上、下恶石坞,隔岭相对,公路相通,形成东西南北、十字交错的优美景色。</p><p> 四面皆风景,邀君尽赏览。</p><p> (2020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