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难忘的农村小喇叭

白全喜

<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事了,小喇叭是当时农村唯一的媒体,更何况其它娱乐生活少得可怜呢。所以,乡村小喇叭成了我的好伙伴。</p><p class="ql-block">一条线从屋里通过窗户穿出去,接在房檐下面一条细铁丝上,喇叭下面有一条地线接在地里头。有的时候声音小,往地线上浇点水,马上声音就大了。原来是小喇叭地线大地作为一根导线导电不好,浇上水,电阻小了,声音就大了些。</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村广播设施很简单,仅仅只是个木盒子,有的就是一张喇叭形黑色的硬纸片,农村家家户户墙上基本都挂着这个玩意儿,外面有一根线与之相连,这根线一直连到公社广播站,公社广播站再有线与县广播站相连,当时称为有线广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你别看这不起眼的小喇叭,这个传统的媒体,具有个性化的优势,在当时来讲是一个很神秘的玩意,有的农村老奶奶听到喇叭响,盯着喇叭左看右瞧,啄磨着这说话、唱歌的人藏在什么地方呢!</span></p> <p>那时的农村广播不是全天候的,一天三次,早、中、晚,播的内容有中央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国家大事、地方新闻,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生产知识,像布谷鸟一样催耕催种等,都通过广播传达,农村的好人好事也通过这个渠道传播,还有戏剧和歌曲,当时的戏剧也就是那么几个样板戏,歌曲也就那么几首统一发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红歌。</p><p>农村广播一天响三次,同人吃饭一样,是十分准时的,开始放《东方红》,结束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那个时候农村人没有手表,把广播当成钟表,广播中会播送嘀,嘀,嘀,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整”。乡下社员早晨广播响起身,广播起到公鸡叫鸣的作用,当然随着季节的变化,人的活动时间也会有变动,如夏天人们起得早,见亮就起身了,中午听到广播响就放工了,晚上广播结束,人也上铺睡觉了,好像部队的熄灯号。小孩吃饭、上学,大人下地劳动,或者走亲戚,也以广播响为定点。</p><p>晚上,我有时看看书,有时也闭着眼睛,听听样板戏,听听晋剧,劳作一天之后,在那寂静的夜晚听着听着,疲倦慢慢地得到舒解,有时也不知不觉在听广播中进入梦乡。</p> <p>当时,我正上小学老师布置下作文,题目是写一篇好人好事,该写谁呢?想了好久就把生产队拉弟儿大爷喂牛吧、把牛当着农家宝、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耕牛的事,过几天老师审核下来,看我写的不错。就把我稿子投到凉城县广播站,没几天就广播了,我听了心里喜滋滋的。乡亲们通过广播听到我写生产队的事,既夸我也羡慕我。后来拉弟儿大爷看到我,激动的说,“二小你真日能怎就大爷抬洋戏匣子里了”。哈哈哈大爷那叫广播。</p> <p>有时候喇叭也能出笑话,往后安装喇叭的越来越多了,电压达不上去,喇叭声音显的变小了,所以各个公社设置了放大站,当时公社播音员普通话讲得不太好。有一天早晨东方红开始曲一完,(厢黄地公社放大站,今天开始第1次播音),人们误听是:厢黄地公社放炸弹,今天广播全不算。人们听到非常惊吓,不好啊,不好啊!公社放炸弹了……</p> <p>几十年过去了,农村的这段经历是绕不开的记忆,广播记录了那段流逝的岁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曾经在农村上空回荡的电波,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可是我有多少次在梦中梦到了聆听广播的情景,这种难忘的小喇叭怎么也挥之不去。</p><p>写于2020年3月10日</p> <p>建议。</p><p>应该农村安装上小喇叭,</p><p>很多农村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手机摆弄不好,平时也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天不影响干活,就能了解到国家大事和党的政策,还给你讲解,这可比看电视方便多了。还是这种方式好,肯定受得农民的欢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