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六)

Arthur

<h3>眼看着就要到春节了,我准备先回国过年。这时候接到总部指示,必须去一趟斯里兰卡。半年前去过一次,还有点后续工作需要处理。于是我从钦奈飞往斯里兰卡。印度和斯里兰卡一水之隔,从钦奈飞过去也就一个小时左右。斯里兰卡是一个很美的国度,绝大多数人信仰佛教。下图是科伦坡机场附近尼甘布的一处天主教堂。</h3> <h3>关于斯里兰卡的故事另外讲,这里只说一说在斯里兰卡遇到的印度人。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返回钦奈,进入科伦坡机场时,行李要初检。初检后认为有疑问的,会在行李上贴上一个开箱详检的标贴。我只背了一个小包,不知为什么被贴上了开包详检的标贴。在排队值机时,一个戴着头巾的印度人(大家在网上常见的那种包着头的)推着堆积如山的行李车,也不排队,直接插队到我前面,还撞了我一下,甚是无礼。忽然灵机一动想捉弄他一下,就把我行李上的详检标贴撕下来悄悄贴在了他的一个箱子上。他在我前面拿了登机牌走了,我在后面慢悠悠走到安检口,果然,他被要求把堆得高高的手推车上的行李一个个打开,里面的物品一件件拿出来,摆满一地、、、、、、我扬长而去、、、、、、我到登机口等了半个多小时那人才气喘吁吁过来,和我是同一个航班。</h3><h3>提起印度人,国人大多会浮现出那种包着大头巾的样子,其实那种打扮是印度人当中的锡克教徒。锡克教(Sikhism)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印度北部的阿姆利则是锡克教圣城,朝圣地是被称为“神之所在”的阿姆利则金寺。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不得修剪头发和胡须,所以他们必须用头巾把头发包起来。男性教徒的名字后面有一后缀Singh,辛格,意为狮子。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锡克人总理。</h3> <h3>登机口人很多,绝大多数是要飞往钦耐的印度人。我在这群人里面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由于飞离斯里兰卡要填写离境表格,很多印度人不会填写。印度虽以懂英语为荣,但真正熟练掌握英语的人不到总人口的5%,把粗通英语的人全加上也就15%。一个坐我邻座的印度女士看起来素质比较高,拿着笔为她的同胞填写表格。由于人太多,在她跟前排起了长队(完全不同于被我贴详检标贴那个人不守秩序)。由于快要登机了,我拿出笔帮着一起填写。那个女士问我哪国人,我说中国人,在钦奈出差。她很好奇,就自我介绍说她是钦奈人,在阿联酋一个德国人聚居的地方开设的小学里任教师(算是高素质的人了)。他问了我很多问题,主题都是寻找自豪感。其中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有没有钦奈这么大、这么发达的城市?我简直无言以对,但还是平静地说有的。呵呵呵。</h3><h3>&nbsp;</h3> <h3>回到钦奈没几天我就回国过春节了,直到2月底快到了酷马传票上规定的见面的日子,我又回到了钦奈。这次我带了很多印度买不到的东西:白酒,腊肉,咸鸭子等。这些东西我打包了一个纸箱托运。到了钦奈取回行李时,发现纸箱上一个洞,咸鸭子不见了。</h3><h3>由于公司在印度的最高负责人已经离职,我和酷马沟通是否可以换一个同样了解案情的人去见面?他未置可否,只是说见面时间等他另行通知。于是我尽可能准备用得上的资料。</h3><h3>平时不忙时,我也上印度国家旅游局网站看看,附近的坦贾武尔,是十一世纪初南印度朱罗王国的首都,那时候兴建的宏伟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一个地方庞迪杰瑞,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现在还保持着法国风情,也是一个免税区。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派在开始海上漂流之前就住在庞迪杰瑞。</h3> <h3>于是选了一个周末,让萨比开车带我去坦贾武尔。凑巧的是,萨比的岳父家就住在坦贾武尔。周末休息日,如果因为私人原因需要萨比服务的,我都会支付给他加班费,按照他的日平均工资的两倍。这是皮特告诉我的这里的规矩。车子加油也是我自己出钱,还好钱不多。由于出发很早,我和萨比都没吃早饭,找了个路边摊吃早点。看起来脏兮兮的难以接受,其实吃起来味道非常好。印度人烙饼真的是味道非常好。但是,曾经在中国风行过一段时间的印度飞饼,我在印度从南到北都没见到过。<br></h3> <h3>坦贾武尔距离钦奈200多公里,一路上收费站很多。但是有个优惠政策就是你如果把往返的过路费一起付了,则返程过路费减半。</h3><h3>无论什么季节,在南印度都能看见水稻。资料说印度的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很多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在今天,印度仍然处于普遍饥饿的严重水平,全球饥饿指数(GHI)在118个发展中国家中排第97,属于饥饿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实际上,印度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多了近1/3,它有157.9万平方公里左右,而中国总耕地面积只有108.6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高。见下图粮食产量对比。</h3><h3>&nbsp;</h3> <h3>除了粮食,中国还生产生产全球84%的丝绸、66%的淡水鱼(在印度从没吃到过活鱼),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球总量25.8%。除热带特产以外,中国每一种蔬菜产量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而且跟第二名拉开的差距还不小。除热带水果外的各种水果产量也几乎都是世界第一,远超第二名。每年莲藕产量达11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90%。所以现在中国基本不存在饥饿问题。</h3> <h3>萨比把车开到了他岳父家门口,热情地邀请我先到他岳父家看看。他岳父是当地一个小学老师,坚持要陪我一去参观。到了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售票处,他岳父告诉我买票,让我买三个人的票,还特别提示我别忘了给我的相机买票。</h3> <h3>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是一座满是壁画、雕刻和雕带的辉煌圣殿,是一千年前南印度日常生活的见证。</h3> <h3>公元11世纪初期,坦贾武尔有数百名祭司和神庙中的舞者、鼓手、吹笛人、洒水人、点灯人、洗衣人等,总人数超过600人。这些人每天在神庙里工作半天,其余时间去国王赏赐的农田干活。他们和寺庙间的契约刻在石头上,上面写明,使用耕地的代价是参与神庙建造,并且要在举行仪式时拉装饰豪华的神车。</h3> <h3>1930年,在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内发现了建庙时期的大量壁画。这些公元12世纪的壁画被公元17世纪的壁画覆盖,因此保存完好。壁画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印度传说中的湿婆神形象。壁画还反映了《舞论》中介绍的约80种舞姿的优美的浮雕像。《舞论》是一部公元一世纪时的论著,也是印度古典舞蹈的基础。</h3> <h3>从神庙出来,我们又去了坦贾武尔王宫。王宫建于16世纪,已经改成了博物馆。来之前没有研究这个王宫的资料,是萨比岳父坚持带我来看看。</h3> <h3>里面的造像还是很美的。</h3><h3>&nbsp;</h3> <h3>去坦贾武尔,往返都要路过南印度交通枢纽崔奇(Trichy)。寺庙崔奇有个最著名的景观就是Rock Fort Temple,建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也是崔奇的最高点。去岩石堡神庙要经过一个弯弯曲曲的市场,然后爬山。由于天色晚了,我爬了一半就下来了,有点遗憾。</h3> <h3>路过崔奇的Lourdes Church。</h3><h3>那天很晚才回到钦奈,我给萨比多了一些加班费,借我的钱我也告诉他不用还了。</h3> <h3>又到了周末,和萨比去钦奈南近约180公里的庞迪杰瑞。庞迪杰瑞原为法国殖民地,1850年代后,英国取得了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但仍允许法国继续保留于庞迪杰瑞、马埃、雅南、卡来卡等地的治权,成为法属印度的一部份。 1947年印度独立,法国与印度于1948年达成协议,由法属印度的人民公决其前途。于各法属印度属地中,庞迪杰瑞、卡来卡、雅南及马埃四个地区则以“庞迪杰瑞”的名义于1954年11月1日加入印度成为一联邦属地,但法国国会至1963年方确认与印度签署的相关条约。庞迪杰瑞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建筑。李安说:法属印度真是无与伦比,独特,又不太为世人所熟。<br></h3> <h3>这里的警察至今还是法国风格的制服。</h3> <h3>法国风格的天主教堂。</h3> <h3>庞迪杰瑞北面有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黎明之城Auroville。大家都知道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黎明之城Auroville就是实践版的乌托邦。这要先从与甘地、泰戈尔并称为印度三雄的奥罗宾多说起。奥罗宾多(Sri Aurobindo,1872年8月15日-1950年12月5日),本名室利·奥罗宾多·高斯,生于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先知,诗人和民族主义者。是通过精神进化使宇宙得救的哲学的创始者。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所崇拜。他希望世界上出现一个统一和谐、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h3><h3>我觉得无论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还是奥罗宾多的理想世界都没啥鸟稀奇的,因为中国儒家经典早就提出过了,《礼记·礼运》篇中有对大同世界的理想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h3> <h3>法国女艺术家米拉·阿拉法萨夫人致力于把奥罗宾多的理想变为现实,印度政府提供了土地用于米拉•阿拉法萨夫人的实践,于是有了Auroville。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司法,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大家共同劳动,互助协作。Auroville的最终目的要成为一座世界之城,所有国家的民众,都能在和平与进步的和谐中生活,超越一切教派,一切政治,和一切国界,实现人类大同。</h3> <h3>拐上去黎明之城的红土路,觉得与印度其他地方比是两个世界。树林里偶尔能看到欧美白人。估计他们就是黎明之城的居民Aurovilians.</h3> <h3>Auroville正中心是城市之魂,Matrimandir大金球,我觉得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尔夫球。</h3> <h3>海边有专门接待Aurovilians的旅馆。<br></h3> <h3>每天都路过泰米尔纳德邦高等法院,有一次进去参观。以前有朋友问我,在中国是民事案件多,还是刑事案件多?我说肯定是民事案件多。如果刑事案件多的话,社会充满了犯罪,得有多乱啊?但是在印度,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比例是2:1。最要命的是,由于法官人数不足,司法效率低下,整个印度有积压案件2700万件。现在全印度的法官啥都不干,按照目前的速度,要清理这些积压案件,需要30年时间。</h3> <h3>对于印度的典型形象之一的挂满人的火车,我一直想体验一下,就让行政部门员工帮我订一张到科摩林角的火车票(科摩林角是印度次大陆最南端)。可是直到我快要离开印度了,却告诉我还要等三十天。因为他们认为我应该乘坐高等车厢。那种挂在外面的车不是我该乘坐的。呵呵,其实我要的正是体验一下那种挂在外面的火车。<br></h3> <h3>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我在印度呆了两个多月时间。印度给我的印象就是四个字,色彩斑斓:无论是建筑,还是车辆,服饰,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都是色彩斑斓。</h3><h3>如果要了解印度的精神世界,最绕不过去的就是宗教,而宗教中最绕不过去的就是印度教。印度有四百多个民族,三百多种宗教。而印度教徒人数占了总人口的83%左右。如果没有印度教,恐怕印度早就四分五裂。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印度成为国家概念的历史很短暂;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至今也只存在了几十年。英国的殖民统治把土邦林立的的松散的南亚次大陆塑造成了国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则维持了这种局面。</h3><h3>&nbsp;</h3><h3>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仪轨,但是如何概括印度教,我觉得极其困难。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观察和了解印度教徒以及他们的生活,可是仍然难以给印度教下一个定义,因为它没有明确的教主,他们的神的数量自己恐怕都无法统计,据说最少有300万个。后来看到马克思评论印度教的一段话,我觉得也只能这样说了:“这个宗教(印度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h3><h3>&nbsp;</h3><h3>可以说“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你可能会说这岂不是很矛盾?呵呵,确实很矛盾,但是印度人不觉得矛盾;或者即使他们觉得很矛盾,他们也会选择性地忽视这种矛盾。</h3><h3>最后用印度国家旅游局的口号作为结束语:Incredible India!</h3><h3><br></h3><h3><br></h3><h3><br></h3><h3>完</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