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柱:【童年印记与当下的老盐店】

宝柱

<h3><b>户部山南下坡有个大院</b>,过去称作老盐店。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度过了童年,后来搬到离大院很近赵家公馆南面一个小院,住到八十年代。记得我小时候老盐店称作九号大院,因为门牌号是九号。大院很深,沿坡北上,曲折错落,有六组院落,以前感觉大院还很宽敞,天天和邻居家里大孩小孩前后院跑来跑去。</h3> <h3>62年、63年出生的孩子特别多,我同届同学中就有十多个住在前后院里。儿时的几个玩伴直到现在都关系非常好,常常把盏举杯,有的还是结拜兄弟。</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我和好兄弟小林、新生住过的地方</font><br></h3> <h3>当时每家的房子不大,大都是二十多平米。兄弟姊妹多,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房屋门前加一间屋并搭一个差不多能放下炉子的做饭的地方,称作“小锅屋”。搭建材料普通,方法简单,时间久远,历经风雨,已至于今天再看到,真是拥挤不堪,破破烂烂的棚户现状。</h3><h3><br></h3> <h3>大院里居住的基本上是纺织系统国企职工,单位统一分配的房子。那时每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每月人均十元钱左右。我知道低保户每月政府补助是七元,因为那时我们学雷锋做好事,会固定到一个“五保户”老太太家扫地。</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 煤球炉生火的大姐很和善,与邻居打招呼</font></h3> <h3>夏天的傍晚,很是闷热,吃罢晚饭,邻居们习惯性的拿小笤帚、凉席,茶缸子接上水,在大院门口上坡那片空地找一处比较平的地方,三下五除二扫干净,用嘴含几口茶缸子里面的凉水,喷到扫过的地面上,去去热气,减少灰尘。几个要好的邻居小伙伴席子并到一起,说话聊天做游戏。躺在凉席上看夜空,繁星满天,常见流星划过。</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旧房墙上现代派的涂鸦和老院落相映衬</font></h3> <h3>记忆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掠过夜空,孩子们欢呼着,仰望着,家家户户的话匣子里传来钟鸣般音色“东方红”的乐曲。那时孩子们喜欢成群结队的玩,游戏很多,白天“打腊子”、“拍方宝”、“弹溜弹”、“掷飞机”、“推铁环”等,晚上的游戏是“指天星过天河”、“藏老梦梦”、“覆鞋底”……</h3><h3><br></h3><h3> <font color="#ff8a00">这个挑担送煤球近二十年的师傅说,现在煤球0.65元一块,他送一百个煤球,辛苦费能挣10多块钱,冬天的活会比较多。</font></h3> <h3>那时可没有空调,也没见过邻居哪家有电风扇,纸折扇都很少,大人都用蒲扇,有多半圆形的,有类似长方形竹篾编制的,还有用纸盒片剪成想要的形状,用棉针线缝上小竹棍当把手,又轻又好玩,这是孩子们手上用的。</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 这走道 这电路 这水龙头</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这门 这巷 这锁</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小刚弟住过的地方</font></h3> <h3>我用手机拍的老盐店大院小视频,发到兄弟群里,小刚弟感慨到“户部山老盐店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弟妹说:“美好的青春和年华都在大杂院度过。装载着我们满满的幸福和回忆。 现在大杂院没有以前热闹了,大部分人家都搬走了, 好留恋大杂院那份亲情”。</h3> <h3>我去拍片,看到每一院落都有一两户人家还没搬走,他们看到我都会问一句:干什么的?我则答到:以前住在这院,来拍几张照片做纪念。人家虽然没再说什么,但看出了他们疑问的眼神,我补上一句并手指着说:以前这个院里建华在这住,徐五在那住,我兄弟小刚才搬走。他们立时脸部肌肉松弛很多,眼里目光柔顺起来,哪怕我提出进院拍摄要求,他们也会拿开挡板让我进去。</h3> <h3>与居民交谈中听说,大院拆迁补偿每平米七千多,他们有的人家外面有房产,也常来看看,有的还在这住着,感觉很习惯。一份怀念,一份留恋。人民生活都在改善,相信明天会更好。</h3> <h3><font color="#ff8a00"> 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儿时的伙伴身影依然,不为遇见熟悉的人,只想回望那童年时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