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出生的环境海拨1100多米,湿度大,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树木的生长,更是各种鸟类,昆虫甚至野兽繁衍生存的最佳环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小时候我最喜欢鸟类和昆虫,尤其喜欢他们的动静和栖息之处。据我父母讲,鸟类中的乌鸦不是吉祥鸟,尤其是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最吉祥的鸟是喜鹊,如有喜鹊在门前或屋顶上叫,必定有朋自远方来。还有燕子也是吉祥鸟,燕子飞到某户人家屋内筑巢,这家人一定会兴旺发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每年都有燕子在堂屋内的藻井上筑巢。每当这时,父母就会反复告诫我们:千万别惊扰燕子,任它们在屋内飞来飞去,任它们选择最佳地方筑巢。几乎每年都有一对或两对燕子“夫妻”在我家屋内生儿育女,有时还会引来成群结队的燕子满屋的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令人欢欣,好不热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那些昆虫,飞蝶中我既爱(好奇)又怕的是马蜂。所谓爱其实就是爱那马蜂窝,觉得稀奇好看。在我家乡的树林里或住宅附近,每年都有大如水桶小如灯笼的马蜂窝。那马蜂窝上好似全身都是窗户,无数黄金色的马蜂在那蜂巢上飞来飞去,爬进爬出,不知它们在忙些什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记得,在我12岁那年秋,离我家房屋不远处的柿子树上有一个蜂窝,我每天都在那柿子树下观察蜂窝,几乎看到蜂窝每天都有变化,一天比一天大,蜂一天比一天多,太有意思了。到秋末时那蜂窝至少有60公分的直径。不知不觉在我心中萌发了一种想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但又害怕。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诫过我们,蜂是会蜇人的,被蜂蛰后严重的还会丧命,就像蛇咬人一样,遇上毒蛇咬一口有时性命都难保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尽管胆怯害怕,我仍下决心去捅那蜂窝。一天下午天黑时分,我用衣服将头包住,用长袖衣服把手遮住,只留两个眼孔。用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想想我这种冒险行动总是有些迟疑,最终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竹竿按触到马蜂窝的一刹那,我便不顾一切用竹竿头顶住马蜂窝使劲的捅起来,只听到“啪”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了下来,随着是一团黄色的马蜂腾空而起,我急忙丢掉竹竿往家里跑,刚跑几步,只听到“嗡嗡”的声音在我耳边缠绕,一团马蜂围住我的头部。也许是我慌乱之中将我后颈部的衣服扯开了,忽然后颈部感觉像针扎似的一阵剧痛,我知道我被蜂蛰了!我下意识的用手去拍打,感觉我手接触到了什么,我吓得叫起来,我是怎么跑回家的,现在我都记不起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晚我的后颈部起了一个大疙瘩,疼痛难忍,母亲她们用盐,酒给我消肿,几天后那红肿疼痛的疙瘩才渐渐散去。在惊骇稍定后,我又去看被我捅下来的那个蜂窝,却一个蜂都没有了,只有一个酷似灯笼大的蜂窝在地上。但我觉得这次捅蜂窝似乎还有些未解之谜。比如在我未捅蜂窝之前,我经常去那树下看那些马蜂飞来飞去,它从来不伤害我,为什么我捅了蜂窝后的一瞬间一团马蜂追着我蛰,我带着疑团去问母亲,母亲告诉我:马蜂是这样的,你不惹它,它不蛰你,它蛰人后也就死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我听母亲说马蜂蛰人后就死了,我更加不解了。既然蛰人后就会死去,它为什么还要蛰我呢?母亲说:你毁了它的家,那是多大的一个家呀!你弄得它无家可归,它肯定是要和你拼命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禁惊讶,一只小蜂竟然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也许这就是仇恨的力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那窝马蜂后来不知去了哪里?被我扰得它们无家可归,它们还会不会重新找地方重建家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由捅马蜂窝我想到了世间万事万物,马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为了自身的安全,这马蜂窝还是不捅的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