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第二小学一年级“本真教研”第二期——专家引领,听课促成长

流苏水袖

<p>  有人比喻教学就像一条大河,有时奔腾咆哮一日千里,有时峰回路转润物无声。如果学生是水,老师就是不断变换的河道,引领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这学期我们在学校领导许校长的引领下,观看名师课堂讲座,通过听名师讲课,学习名师讲课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语文篇</span></p> <p>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p><p> 张娟娟</p><p>&nbsp; 《去年的树》是一篇凄美的童话故事,在学校听左小红老师讲它时文中树和鸟儿那深厚的友谊就让我为之感动。今天听王老师的课堂实录,又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nbsp;&nbsp;&nbsp;&nbsp; </p><p> 这节课中,王老师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于平淡中品味树和鸟儿天天相伴的美好,于平淡中品味苦苦寻找的执着,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尽管没有明摆呼喊,可是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p><p> 学习一篇文章,与其倒背如流,倒不如在课文里实实在在地走一回。王老师带着学生在这篇短短的,浅近的童话里漫步着,用他独特的淡淡和隐藏着的浪漫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也如同这篇课文一样,浅近中蕴藏着深厚,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着力培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课堂最后,王老师又问,为什么文章里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呢?是作者写不好吗?孩子们都已心领神会,这是为了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留下一片天地。其实,王老师的课又何尝不是为我们教师的课堂撒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呢?好的课堂,好的学生,不是平白摆在那里等你来教的,好的语用能力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语用的品位,学生需要提升,教师就更需要精益求精。</p><p><br></p> <p>  听《枫桥夜泊》有感</p><p> 张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所执教的《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教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王老师将诗歌放在了文化语境中来阐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和挖掘诗歌特有的意蕴,继而带着孩子们感受经典文化的独有魅力。王老师由《涛声依旧》的歌词和历代诗人有关《枫桥夜泊》的诗句为引线,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且将这几句诗句贯穿整堂课。整堂课设计思路清晰,课堂分为“启、承、转、合”四部分,紧紧抓住“月落”、“乌啼”等意象,突破“对愁眠”中的“对”字这个难点,衔接过渡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课堂教学的文化厚重感油然而生。王老师从历代诗人有关《枫桥夜泊》的诗句导入,又在这些诗句中结束全课,把忧愁的“明月文化”集于一体。在王老师诗意的解读中,学生和老师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张继的内心,走近了《枫桥夜泊》。 </p><p><br></p> <p> 听窦桂梅老师《我爸爸》有感</p><p> 张培娜</p><p> 这个寒假特别漫长,许校长提倡我们利用大好时光听名家课堂,我今天在网上观摩了窦桂梅老师的绘本与作文课《我爸爸》。</p><p> 从接触绘本以来我一直以为绘本就是图画书让孩子们看看,理清思路,明白故事内容就行了,但是看了窦桂梅来时的绘本教学《我爸爸》是我对绘本教学就有了新的认识。</p><p>一、激情入情景,魅力四射的教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让我充分领略到了她那激情四射、入情入境的教学风格。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别具一格的绘本作文课。特别是她那动人心弦的声音,一会儿高昂,一会儿低沉;甚至扮猩猩,猪,狐狸的鬼脸,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故事的情境,这可是一般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p><p>二、巧妙的板书加深学生对绘本的了解</p><p> 通过了观看了窦老师这节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绘本作文教学,简简单单的表达,却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感动,能让学生置身于图画中去,感悟图画中的内容,发现“画中画”,加深了对图画书的理解,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更多绘本的热情。</p><p>三、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用词,</p><p>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善于发现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并把它们挖掘出来,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可以说好一句生动的话,为下面的创作开了个好头。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爸爸想的无所不能。</p><p>四、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p><p> 窦老师亲切且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在整节课中,窦老师以“看——说——想——写”为线索,把“情”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去,围绕写作文而看图画书,目的性明确,也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 <p> 观薛法根老师《火烧云》有感</p><p> 周春霞</p><p> 今天下午,认真观看了薛法根老师的《火烧云》一课,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点拨的每一句语言,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教”的痕迹很明显。孩子学到了什么,我们一目了然。</p><p>一、“教”得直接,理解中学会积累</p><p> 语言的积累靠什么,不是简单的抄一抄、记一记,是应在教师有引导有启发的语言情境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意识性的习惯。在这节课例第一版块的学习中,教师以“词语”组块教学来设计。 </p><p> 二、“教”得透彻,比较中品析语言</p><p> 《火烧云》是一篇经典文章,是小学生品读语言、感悟写法的最好范例。薛法根老师在课例中以“比较”的方法来贯穿整体阅读行为,引导学生联结生活联系自我,不断地进行理解、分析。如在处理“火烧云”的描写这一句:首先出示《汉语词典》中对“火烧云”的描写:日落或日出时出现在天边的红霞。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信息,明确火烧云的时间、颜色是句子的主干。接着出示书中的句子,同时学习品读语言。</p><p>三、“教”出成效,练笔中学以致</p><p> 写作是需要媒介的,是需要例文的引向和方法的促成的。在中年级的课堂写作中,“段”仍是主要的训练支点。薛老师的课例中最后一个呈现的环节也是“练笔”。学生在原文的借鉴中,明白“变化”应如何在事物的捕捉中进行呈现,充分体现“盛夏”的特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总之,整节课薛老师以聊天的形式,轻松把学生带入课境,步步为“教”,实则是为了“突”出语文本位。</p><p><br></p> <p>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p><p> 孙俊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平实的语言描写一只鸟儿寻找失散的朋友。刻画鸟儿和树这一对挚友间的深厚情谊。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精雕细琢,王崧舟老师紧紧抓住鸟儿和树之间的情字,贯穿整堂课的主线,巧设情境,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教学环节衔接的自然流畅,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画音乐等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和想象力,以情带领学生体味鸟儿和树的深厚情谊。同时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把诗意语文融入到课堂的方方面面,把一个平淡的故事解读的富有层次、富有诗意,这节课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p><p><br></p> <p> 《爸爸的花儿落了》听课有感</p><p> 张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王老师课堂以情动人,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里,走进人物的成长过程里,层层渲染推进,在配乐朗读和写作表达中为学生们播种人生的启悟。诗意的课堂,诗人般的王崧舟老师还原课文中爸爸爱孩子、关心孩子,自我的那种坚毅画面和形象。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文本的铺展,课堂弥漫着淡淡的忧伤,给人以思考,一种心灵的安寂。这就是王崧舟老师诗意课堂的魅力,课堂情境情感与质感一同推进,王老师仿佛是在画图,不断给我们呈现一种形式感的美。同时,在引导学生朗读上有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情绪,王老师本身自己的那种善良、仁爱也深深感染着大家。《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努力的成长了”,王老师渲染着儿童的情绪,但整个课堂氛围哀而不伤,淡淡的忧伤。这就是王崧舟老师的高明之处,这种课堂功力的深厚,更源于王老师扎实的理论基础。王老师诗意课堂,体现着认知心理学,情绪与情感的问题,以儿童为基础的所需要达成认知的目的性。王老师自我人格魅力的影响,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渲染内在与外在的情绪,激发文本与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语文文本教学课堂,是不是就是我们当下所追求探索核心素养价值观,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循循善诱下,能够让学生自觉去重复,一层又一层,一浪高一浪地去拓展、让儿童去打开心灵那“一双明亮的眼睛”。这对于我们目前是望尘莫及,需要用时间去沉淀,不断积累中汲取精华。王崧舟老师是永远读不完的一门教科书,一节课就向我们展示了大师的魅力!</p><p><br></p> <p><b><i>数学篇</i></b></p> <p>  听吴正宪老师的《解决问题》有感</p><p> 张丽娜</p><p> 最近听了吴正宪老师讲授的《解决问题》的一节视频课,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课上得很有感染力、很精彩,她那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爱生如子的教学情感,谦虚谨慎的教学态度,让我为之折服。</p><p> 课一开始,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引入开门见山,以一幅主题图开始,直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吴老师说把学生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便在黑板上出示了学生叙述的文字,使学生把用图画来表示题意与文字叙述表示题意统一起来。并在分析已知条件时渗透了4个桃子可以用一个圆圈表示,那么表示7个桃子的圆圈应该比表示4个桃子的圈大些还是小些?为后边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和列式做好伏笔。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老师这课让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讲就是我们原来所讲的“要精心准备”。其实有时在孩子们出现错误时自己心里也在琢磨: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也许真的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没有好好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好好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 ,没有更进一步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数学文化,让自己的课堂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就谈不上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了。</p><p><br></p> <p>  听《百以内数的认识》有感</p><p> 黄小玲</p><p>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多。</p><p> 在课堂上,王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重视设置教学情景。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从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中让学生体验、感受、学习新手内容。比如为了让学生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用自己理想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课堂上,王老师还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过程中自己体会数的组成,学会数数方法。如教学时,王老师通过小棒来表示45,并且要求分好后,要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个。这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反复点数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整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数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p><p> 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p> <p> 《十几减9》听课有感</p><p> 董秋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课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算式,李老师采取了创设情境让学生采用独立思考,对15-9的计算多种算法进行探索与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在。教学活动中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让学生懂得“破十法”、“做减想加”等多种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p><p> 本节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计算教学蕴含在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李教师首先用课件出示学生在公园买东西的情景过程,这一情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很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已设问,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出现多种不同算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nbsp; 通过本节课的听课,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创设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喜欢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容易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 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p> <p>  《十几减5.4.3.2》听课有感</p><p> 王银红</p><p> 本节课是在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基础上设置的。学生前面已掌握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因此这节课不再是研究如何算,而是算法的多样化以及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教材解读环节的四问上,学什么?有什么用?怎样学?准备什么?通过一问一答让学生清晰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p> <p> 通过听课,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技能。听名师课堂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捷径。我们的学习还在继续,我们的努力不能停止,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反思。</p>

学生

王老师

教学

课堂

老师

学习

情境

有感

数学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