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茅庄村(六) 白菜县令笪继良

江上外史

<p>   笪继良,明诗文家。初名继盛,字我箴,一字抑之,号我真。父笪鸠句容茅庄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笪继良少时,与华钰、刘觐文、徐大用、王孙云等结社,以文章节义互勉。历任宁国(今属江西)教谕、铅山县令、绛州知州、上林良牧署、顺天府判、大京兆尹等,多有建树,后迁工部郎、总河都御史。魏忠贤以“东林邪党”罪将其削籍。祟桢初起为户部郎,出守汀州,晋河东副使。后受执政者排挤归。精于《易》,卒年八十一岁。著有《鹅湖读易》、《先师庙祀考》、《汀州府志》、《天心语录》、《鸜起斋全集》、《经畲堂诗集》等。</p><p>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夏末秋初,笪继良青衫小帽,到铅山县任知县。《铅山县志》有记载,这一年当地正碰到连年灾荒。粮食和蔬菜都已经吃光,如今只有吃树皮草根了,甚至有的人在卖儿鬻女。</p><p> 一日,笪继良带着两名公差,信步走出县城(今铅山县永平镇)北门,过了北门桥(即大义桥),来到鹅湖山下北极村一户郑姓农家。笪继良进门一看, 屋里饥民饿得骨瘦如柴,个个脸带菜色,头脚已经浮肿。屋里的男主人有气无力告诉笪继良,杂粮和蔬菜吃光了,卖了一男一女换几斗杂粮又吃完了。笪继良立即派一名公差回县城请来郎中(医生)给郑家老少看病。笪继良问农人:“眼前抗灾自救应该种些什么作物?你的一儿一女卖给谁家?”农人说:“种稻子来不及了。年猪月菜,蔬菜下种一个多月,尤其是白菜,就可以吃,再种荞麦,晚秋杂粮和豆……我的一儿一女卖给当地粮户任东家!”</p><p> 笪继良立即召集北极村里正和地保议事,又派公差“请”来粮户任东家。从他家拉出粮豆一百担,银子一千两,盖上县衙大印,把借来的钱粮分发给无粮有病的灾民,对为富不仁、逼卖贫家儿女的任粮户,责打二十大板,处三年牢狱。</p> <p>  笪继良责令:各村粮户借出粮豆若干担,碾成米皮糠和豆粉,分给患浮肿病的农人食用。严禁卖儿鬻女,已卖儿卖女者,迅速寻找儿女回家。各家各户大种白菜和晚秋杂粮自救。</p><p> 经历此事后,笪知县让人到永平镇北鹅湖山中采来一块青灰石板,亲自在石板上描绘了一株叶、梗、须皆栩栩如生的白菜,画面清新,脉络分明,形象逼真。且题了两句自勉词,并亲手镌刻之——曰“白菜碑”。</p><p> 如今的人仍可见到这块白菜碑,其上方题有书写工整的楷书碑文:“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万历己未仲冬谷旦,句曲笪继良勒石(句容县有苏南名山——句曲山[又名茅山]纵穿,故笪有“句曲”之称)。”其碑高150厘米,宽74厘米,为上下两节,白菜画面中间稍有断纹。根据当地传说,白菜碑建成以后,笪知县择黄道吉日,净衣沐浴,虔诚斋戒三天后,燃香跪拜,立之于县衙大堂“明镜高悬”之右下。立碑之日,笪知县还举行了一个仪式,请来县城父老和各乡村代表参加。他在众人面前高声朗念白菜碑上的题词三遍,然后又作了一番治县演说。他说:“本官受命于朝廷来铅山治县,定要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关心百姓冷暖温饱,体恤百姓悲戚劳苦;定要尽心竭力为民办事,不慵惰不腐败,勤政务实,清正廉明,与民同甘苦,休戚与共;定要努力使治下百姓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幼有所教,丰衣足食,安宁康乐。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要像申世宁一样报效铅山父老乡亲。以上誓言,敬请父老乡亲监督。”</p><p> 白菜碑”竖立后,笪继良召集全县里正和地保议事。来县衙的里正和地保都认真观看白菜碑上的白菜和题词,个个感慨万千。</p><p> 事实上,笪继良出任铅山县令的六年,正是明皇朝社会矛盾日益恶化,政权日趋腐朽,内外交困面临分崩离析的年代,万历四十六年,明政府借口辽东战事紧急,对内加紧横征暴敛,向人民前后三次加派“辽饷”达五百二十万两。铅山地处赣东北多丘陵山地,土质脊薄,物产贫乏,也被加派了二万余两的巡饷。 </p><p> 笪继良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极力改善弊政,体恤民患,鼓励农耕,推行德治,力戒饥馑,使铅山人民在沉重的赋税压力下得以温饱。</p> <p> 笪继良因勤政廉洁,爱民如子,治县有方,政绩卓著。六年后,他被擢升为赣州州牧,后来他又被擢升为汀州(福建长汀)府知府。</p> <p>  笪知县调离铅山后,铅山士民深怀其恩德,集资在永平镇北彭溪桥兴建了“笪公”生祠以祭祀,供奉他的塑像,将白菜碑立于祠内,并筹资置田产,以奉祀事。这种为在生的人建庙立祠之事,即使在封建社会中,也属鲜见。</p><p>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争烽火,笪公祠也遭兵毁。清雍正七年,铅山士民为了不忘笪继良公宰铅山,治理善政之德,重新将笪公白菜碑壤嵌在新建的晏公庙内。清末的一场洪水,晏公庙被冲塌,幸亏广大士民抢救及时,残断了的白菜碑才被打捞上来。为了永久保存其碑,士民又将白菜碑拼接好迁至报本坊内镶嵌。</p><p> 报本坊原来是铅山人民为表彰南宋少年申世宁代父就刑的孝行而建的牌坊。父为子之本,民为官之本,官亦为民父母。父母与赤子之间,要用拳拳心和眷眷心来以心换心。铅山人将白菜碑移立于报本坊内,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和认识。</p><p> 近四百年来,报本坊和白菜碑现在基本完好,今人凭吊,无不感之慨之!</p> <p>&nbsp;&nbsp; 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总有着惊人的巧合。公元1525年,江西贵溪县的徐九思到江苏句容县做官,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清廉,立下白菜碑。公元1616年,江苏句容县的笪继良到江西铅山县任县令,正赶上饥荒,他同样立下一块白菜碑。</p><p>  两块白菜碑,相隔近百年,都留下“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的千古佳句。抗战时期,马寅初先生因直言罹祸,被蒋介石囚禁,先放逐贵州修文,后东移江西铅山县,数次拜识白菜碑,并感叹说:如果官员都有笪县令的境界,何愁国家不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遗憾的是,白菜碑和遗爱祠没有保留下来。但徐九思和白菜碑的故事却永久地流传在民间。</p> <p>  《铅书》是笪继良主持编撰的一部铅山最早的县志,今发现的版本已经成为孤本,存于北京图书馆。《铅书》对于研究铅山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p> 治国以史为鉴,治县也不例外。父为子之本,民为官之本,官亦为民父母。父母与赤子之间,要用拳拳心和眷眷心来以心换心。铅山人将白菜碑移立于报本坊内,就是基于这种观念和认识。报本坊和白碑现在基本完好,今人凭吊,无不感之慨之。为挖掘和弘扬廉政文化,铅山县围绕“白菜碑”为元素打造廉政文化精品。以笪继良勤政廉政故事创作微电视《廉政的丰碑》;通过纪检干部在报本坊“白菜碑”遇到笪继良的情境与交流,表达“白菜碑”内涵在当代的教育意义,创作小品《穿越时空的邂逅》;围绕白菜的形象,倡导俭仆、清白的精神品德,创作廉政公益广告《百菜不如白菜》;以观“白菜碑”抒发勤政为民的情怀,创作廉政歌曲《七律白菜碑》,同时还以“白菜碑”思想内涵为主题创作一批书法、国画作品。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白菜碑”文化研讨会在铅山县举行,百余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当地文化人士交流了“白菜碑”文化研究论文,并对铅山进行了“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授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0二0年三月十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