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p> <p> 滇南邹鲁、文献名邦是建水的地方标签。邹鲁,从字面意义看,邹指孟子故乡邹国,鲁则指孔子故乡鲁国;孔孟二人,皆是儒家代表人物;因而后世便以“邹鲁”指代文化昌盛之地。至于文献名邦中的“文献”,源于孔子《论语》中的“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代原指典籍和宿贤。如今的“文献名邦”是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区。邹鲁之地和文献名邦的意思接近。建水被誉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源于其古时是云南南部文化重镇。</p> <p>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不乏邹鲁之地和文献名邦。在我国南方,被称作“海滨邹鲁”“东南邹鲁”“山中邹鲁”“海东邹鲁”等的地区多达几十处。而被冠以文献名邦的地方,仅在云南就还有大理、巍山、石屏等地。尽管如此,能有此誉的地方都非等闲之地。作为曾经的文献名邦邹鲁之地,建水迄今仍随处可觅儒风。</p> <p> 朱家花园,建水古城里规模宏大的晚清大院。作为传统云南民居的代表,朱家花园被誉为“滇南大观园”。其虽然因循封建建筑等级制度,却是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筑。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砖雕、石雕、木雕多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室外楹联、室内书画也为旧时常见文人字画,大有中原大院之风。在朱氏宗祠的墙壁上,不仅刻着“朱子家训”,还绘有二十四孝图。不过,细细观之也不难发现云南元素。在大院垂花门楼旁的雕斗上寓意“金碧辉煌”的镂空金马、碧鸡,就是传说中滇池边的两种神物,二者如今已经成为云南的象征之物。而在院内的外墙上绘花鸟及吉祥图案,也为云南民居所偏爱,至于在院子里的插花陈设,虽是今人摆放的盆栽,也契合因得气候得天独厚之利而享四时花草艳丽之优势的云南传统。</p> <p> 典型滇南民居,建水城内有朱家花园,城外有团山民居。二者的建筑年代相近,区别在于一个是独家独院,另一个在是家族院落。虽然团山张氏家族单家单户的实力没法和朱家相比,使得团山的院落没有朱家花园的奢华大气。但各家各户的院子也非一般的小家小户所能比肩,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十分精湛。尤为难得的是,团山村还留存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祖茔1座,更为完整地保存了旧时村落的格局,让后人得以窥探清末民初的民风民俗。不过,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团山张氏族人所恪守的“百忍”家训。据传,张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岁,问其长寿原因,他在一张纸上写下百个忍字,遂为后人的“百忍”家训。如今,张氏宗祠的门联仍为“大启万年新世界,恪守百忍旧家声”,横批“书香世第”。600余年里,张氏族人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好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好的风水。</p> <p> 居翰墨诗书之宅,用梅兰竹菊之器。建水境内陶泥资源丰富,红、黄、青、白、紫五种色彩之陶泥皆有,故有“五彩云陶”之称。建水的制陶业已有数百年之久,陶质器皿从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等生活用具到文房四宝等应有尽有,器型上百种。在1953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四川荣昌(现为重庆管辖)陶并列的“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不仅由好泥制造,更由文人点缀,以有“文化内涵”而著称。它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在中国陶艺装饰文化中独成一绝。它既保留了名家笔墨的气韵,又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特性,文人雅士与能工巧匠倾力合作,巧妙地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精心打造,光彩鉴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而有之。</p> <p> 建水尚儒,与其历史上才人辈出有关。明时建水为临安府,开科取士之际,云南一榜举人中时有临安学士占半榜之多之壮观景象,故有“临半榜”的美称。建水建学兴教的时间虽晚于中原,其崇文重教的氛围却丝毫不逊于中原。这在建水文庙中能够得到印证。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内地,早在南北朝时便已有地方修建文庙,唐太宗以后更已成为普遍现象。建水文庙比之内地虽晚几百年,在边陲云南,却是继中庆(昆明)文庙、大理文庙之后创建的第三座文庙。</p> <p> 文庙是由国家的力量予以倡导和推行礼制庙宇,建筑模式、体量、色调等都遵循着国家认可的规范和准则,建水文庙却有着两处明显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四十余亩的大泮池。泮池俗称学海,建水文庙的大泮池形象地展示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其二是寄贤祠。它是建水人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此讲学近十余年,于边地文化教育有功的文人学士王奎、韩宜可而建的祠堂,也称二贤祠。二位大儒到来之前,建水因地处偏远,文教之风不至,两位大儒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把深厚的汉文化带到这片滇南地区。因此,文庙虽是专为纪念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而修的祠庙建筑,建水人却在文庙里为在当地弘扬儒风的二位大儒增添寄贤祠,让传播者与奠基人一样接受世人的祭拜。建水人知恩图报,既崇文尚学,也尊师重教。明朝以后,文庙之外,建水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学府,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建水文脉代代相继。即便当今,建水仍是云南的高考大县。</p> <p> 时代在变,建水难变。不是未受过冲击,而是经受住了冲击。早在19世纪晚期,殖民越南的法国人就进入了云南,为便于掠夺云南矿产,20世纪初,他们又设计修建了滇越铁路。此时的建水开始受到新事物新思想的影响,个碧石铁路的修建便是一例。个碧石铁路是由个旧、建水、石屏一带的乡人们所提议而修建。它不仅是中国最早自力更生修建的铁路,也是历史上最小的、运行速度最慢的、修筑时间最长的铁路,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营铁路,唯一发行货币的铁路,历时20余年方得以建成。个碧石线虽由乡人所主导,却也受到了西方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离建水不远的乡会桥站,就是中法合璧的建筑风格。这似乎表明古老的建水在变与不变之间选择了中庸与调和。</p> <p> 我的授业恩师周健虽是关中泾阳人,却与建水缘分不浅。因父亲在建水从军,导师的中小学时光在建水度过。他求学的建水一中,正是由建水文庙所改建。他说他当年曾在文庙的学海里游泳;在建水读书期间,他连续几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即便在高中毕业前一年转学到西安的学校后,他也一样突出,不仅被推选为班级学习委员,还最终成为全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p> <p> 建水是导师心中的乡愁,他曾表示,退休后要到建水养老。遗憾的是,他没能遂愿。2019年春节,离退休还有三年的他积劳成疾抱憾而终。</p> <p>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也为着为导师采一抔红土,2019年春,我来到建水。</p> <p> 在紫陶店,有缘结识一位友善的店主。没想到,一年后竟会在央视的《记住乡愁》栏目里又看见她熟悉的身影。节目里,她和同学们结伴去拜访高中老师,为老师做他爱吃的汽锅鸡。好温馨。</p> <p> 建水,儒风仍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