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油画《钟南山院士》画家邢仪的创作谈和红雨的美术评论。</p><p> 谢谢朋友、战友关注浏览!🙏🙏🙏</p> <p> 邢仪</p><p> ▽木版油画《自画像》</p><p> 邢仪:北京清华附中初二,1969年元月到陕北插队。画家,曾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举办过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两次个展。</p> ▽邢仪油画新作《钟南山院士》 <p> ★油画《钟南山院士》创作谈★</p><p><br></p><p> 邢仪</p><p><br></p><p> 大疫当前。钟南山院士以八十有四之身。勇当重任。冲锋在疫情的第一线。我与大家一样对钟院士敬佩有加。我见网上有许多人为钟南山院士画像。看得出他们是真心喜爱钟院士。从各个角度,从各种姿态,从各种表情描绘自己心中的老英雄。不过,看来看去,我又难免有些遗憾:虽然我很理解这些画者们急于表达的心情和充沛的情感,但又觉得很多还存在着造型不太准的问题。</p><p> 于是突发一个念头。我对儿子(闭门期间,儿子带孙子过来混)说:“我也想画一下钟南山。”儿子对我使了一个鬼脸。</p><p> 说干就干,在网上搜材料,钟院士的图片不少,但像素都太低。“矮子里拔将军”,挑出一个构图表情差的不多的做参考吧。</p><p> 画人物肖像画。第一是要“肖像”。画不像别的就甭往下说了。而油画肖像画是外来的,除了要求用光的规律来塑造形体外,还要画出形体的内轮廓和外轮廓。说通俗点就是内画五官和外画大形。人像难画的在于,不像画一棵树,差一点也不像,有时就是一根细丝的差距,有时就是一块小灰面的位置形状。</p><p> 儿子过来说:鼻子大了。我一看,真大了。耿老师(我先生、雕塑家)总是鼓励,不错不错,就是有一点.....</p><p> 过去听央美原靳尚谊院长说过,他在人物肖像的外轮廓线上下了很大功夫,外轮廓线如果画不好,画成一条生硬的线,脸就转不过去。在那条线上有非常多的变化需要画家仔细观察。</p><p> 照相术的发展使写实油画陷入尴尬。人家相机能把人照得千丝必现。你还用费劲画像吗?经常听到人们的夸奖说:哎呀!画得跟照片一个样样的。说实话,我们听了就像挨了一个“嘴巴”。</p><p> 我们画的画绝不能跟照片一样啊!离得越远越好。因为画肖像的价值就在它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当然也不是说,画家就要专门把人画丑,画怪。</p><p> 我想应该起码有几点,用来区别于肖像画和照片。1、是人用手画的。一笔一笔,不能抹的光光的,要有笔触,既是人留下的笔触。2、画家带着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在画面上去掉什么,弱化什么,强调什么,突出什么,随心所欲。3、画家融入了自己的“心”。便能感动别人的心。4、现在有人制造的机器可以像人一样画的好,一样有创造性。但我以为机器暂时还没有“心”,所以它的画不能感动人心。</p><p>现在就说到人物画最重要的。是画家的心对所画人物的理解。也就是人们评论的“神韵”。我画画时有一个体会,慢慢地在画布上的人物越来越亲切,越来越生动,甚至立了起来,这幅画就快该停笔了。</p><p> 于是我把这幅画发到朋友那去说:“最近闲着没事,为钟南山画了幅像,请提意见。”</p><p>没料到大家反映热烈。</p><p> 下面是朋友的留言:“邢仪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超强,尤其是眼神的描摹,堪称一流!像与不像,是文化艺术界最古老的话题,所以,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是神似。钟南山的画像,我们大家之所以夸赞,因为你画出来钟南山临危不惧的眼神!”</p><p> “眼神悲悯坚毅”</p><p>“悲悯这个词用的特别准!一般人的眼神可以有坚毅,有刚强,有决绝,有悲愤……但如果有悲悯,就上升到宗教层面了,那就是人类的最高境界!”</p><p>“悲悯是与众生相通情感相息的情感。”</p><p>“没有您杰出的功底、专注、热爱,不会把钟老爷子画出神来!”</p><p>“画的传神,把面部经历风雨的沧桑以及坚毅的目光刻画出来了。白衣上的皱褶富有质感。”</p><p>“画得真好,故事万千!在人人都赞他为神的时候,我倒觉得他的疲惫、忧郁、悲愤、惋惜,是必须有点儿的,他有这个权力,也因此似能感觉到他的体温!毕竟,他是个科学家不是表演艺术家,他是个84岁的老人不是台永动机,他是个内心有大悲悯的职业医生而灵魂永远不会冰冷麻木的人。”</p><p> 朋友们太棒了!我想画的他们说出来了,我没画出的他们也说出来了。我画钟院士不是为了画画。是为了画一种精神。当我们把关注力离开画像具体的人物时,当我们被一种高尚的、伟大的、悲悯的情操所笼罩时,这时才是对画家最大的奖赏。</p><p> 说了半天尽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面对这次疫情。我最大的遗憾是当初没能学习生物学专业;此生也没当成医生。否则我怎么也能帮上点忙啊。大灾面前,画家可有可无。不过我又想起,在泰坦尼克号已经倾斜了的时候,那几位音乐家平静地拉着小提琴....</p><p> 顺便感谢许多热心的朋友在网上转发这幅《钟南山院士》。这是我为画起的名字。我想,如果给老人家说成是“脊梁”或“无双”。钟院士一定挺“不自在”。以己推人,我要是他,我就不自在。 “脊梁”被骂烂了。“无双”,谁敢担啊?对吧?</p><p> 最后以诗人朋友赠诗谢幕</p><p>清风人间</p><p>油画《钟南山》赏析/</p><p>背负龟蛇/放眼楚天/</p><p>一时忧从中来/</p><p>万里大江苍茫/</p><p>问黄鹤/何日归来/</p><p>老泪纵横/神伤暗然/</p><p>白发重楼/悟道夜栏/</p><p>三更问药华陀/</p><p>千古龙泉借剑/</p><p>斩妖雾/澄玉宇/</p><p>共邀明月/清风人间/</p><p>刘伯荣</p><p>2020.2.27</p><p>油画《钟南山》赏析</p><p>肩负国难 放眼云天</p><p>一时忧思无限</p><p>万里江山苍莽</p><p>问欢愉 几时归还</p><p>心香一柱 蜡泪万千</p><p>红尘企盼 白发搔短</p><p>今朝假我御毒</p><p>明日凭谁仗剑</p><p>驱妖烟 除遗患</p><p>再邀新月 朗照人间</p><p>妄肆偷换伯荣先生《情风人间》词字几许</p><p>以就直白 并与油画《钟南山》作家共勉</p><p>(2020年3月1日)</p> ▽邢仪油画新作《钟南山院士》 <p> ★ 此时无声胜有声★</p><p><br></p><p> ——邢仪油画新作《钟南山院士》赏析</p><p><br></p><p> 红 雨</p><p><br></p><p> 当今,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全国人民的目光都投向了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众多医护人员中,大家最关注的就是钟南山院士;在无数赞颂钟南山院士的绘画作品中,我认为最细腻、最逼真、最传神的莫过于女画家邢仪的油画新作:《钟南山院士》。</p><p><br></p><p> 油画《钟南山院士》是一幅医疗工作者的肖像。构图非常简洁:洁白、淡雅的背景,说明是在病房,身穿白大褂交代了主人翁是位医生,双臂交叉于前胸,上身后靠、闭口无语、抬头前视,说明主人翁正靠在病房的一侧稍事休息,身上没有任何医疗器械,背后也没有任何医疗设备或文字说明,实在是一幅普通、平常的医生肖像。然而,正是这样一幅看似平淡、朴素的肖像,却处处体现出画家的匠心,表现出画像主人翁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引发出背后轰然声响、波澜壮阔的话题。</p><p><br></p><p> 首先,肖像的标题《钟南山院士》,画面展现的却是一位医生,就很有意思。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高级医疗专家组的组长,钟南山照例应该身穿高档西装,一幅大学者、科学家气派。然而,这里的钟南山却是普通医生打扮。说明钟南山不仅是广州医科大学的教授,又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既说明钟南山不是一般的治病医生,而是知识渊博、学术高明的科学家;又说明钟南山不是一般的大学教授,而是身先士卒、时刻不离医疗一线、以白大褂为最美工作服、以病房为最美环境、“济世悬壶”集于一身的实践型教授。在全国紧张的抗役战中,钟南山院士时不时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向全国人民即时讲解抗疫知识、形势分析、通报进展,以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确实具有“白衣天使”般的莫大的亲切感、安慰感、吸引力。</p><p><br></p><p> 一般来说,一个人高兴、快乐、特别是欢笑时的形象最美丽、最动人。赞美钟南山教授,完全可以用他灿烂的笑容、豪爽的表情、潇洒的身姿来表达,谁也不会否认。然而,画家却偏偏选择钟南山一脸严肃的面容:你看他:双唇闭合、双眉微蹙,双臂交叉,满脸严肃;你看他,头发凌乱,脸色憔悴,贴身的蓝白相间条纹的衬衫,顶扣未系,领口敞开,浑身的燥热不仅透露出内心的焦虑,更表达出主人翁的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等等。</p><p><br></p><p> 是的,钟南山院士实在是太劳累、太疲倦了,在全国数百上千万医护人员中,钟南山教授无疑是最忙碌、最辛苦的。你看他:早在疫情爆发前,就几次被邀往武汉,实地检查、咨询决策。疫情爆发以来,又几次赴武汉视察、上北京汇报、回广州坚守,还要一次次随时出席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新闻发布会,接受国内外记者的频频采访;甚至亲自为在广州、广州支援武汉抗役火线入党的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每次都是连夜赶路,每次都是风尘仆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p><p><br></p><p> 是的,钟南山教授的心情怎能不沉重?脸色怎能不严肃?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迅速蔓延,面对病人的痛苦、医护人员、条件的紧缺,面对几十、几百、上千人的死亡、面对一家几口先后患病、甚至死亡的惨烈,钟教授的心情怎能不焦虑着急、忧心忡忡、痛心疾首呢?!</p><p><br></p><p> 画面从多方面反映了是钟南山院士的沉稳、冷静、坚毅、刚强。从构图布局看:人物充实画面、四周没有空隙、顶天立地的构图,本身就体现着沉稳、厚重;主人翁双唇闭合、沉默不语,然而颈脖昂挺,双目前视,发光的两眼,炯炯有神,临危不惧的眼神、悲悯坚毅的眼神,非常丰富的表情仿佛告诉了人们:这次抗役战必定胜券在握、胜利在望。在抗疫战中,钟南山院士向中央高层大胆直言、大声疾呼:必须建立紧急疫情预报预防、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必须直通中央、直抵高层;必须优先建立全国紧急医疗突发事故防控体制、建立社会医疗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并惠及每个普通百姓!然而,面对国外一些抹黑、污蔑、造谣中国的言论,大气谦和的钟南山教授却一改“谦谦君子”的儒雅,立即给予坚决回击和辛辣讽刺,表现了民族气节的凌然大义。</p><p><br></p><p> 绘画是一门瞬间艺术,要把内涵丰富、庞杂多变的事物集中于瞬间的画面,在无声有限的画面上典型表达、艺术再现,是需要高超的概括能力和精湛的技巧技艺的。油画《钟南山院士》就是这样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优秀作品。还要提及是画面的朴素、朴实:没有大红大绿,甚至没有任何滴鲜艳。然而,白大褂左胸口袋上方一只外形像是骆驼的服装LOGO的标记,让观众们浮想联翩,不经意间又表达了主人翁负重远行的品格和坚定、坚毅的性格。一幅肖像画,能让人们产生滚滚多彩、源源不断的联想,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p><p><br></p><p> 任何可以传世的不朽作品都有其内在的不朽思想、不朽精神。这幅能够将全国14亿人的目光集中于一人、吸引于一画的作品,必然有其不朽的思想,不朽的精神。值得提及的是,钟南山教授出生在兵荒马乱、外敌入侵、万民涂炭、水深火热的年代,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中学生、大学生。正由于亲身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现年84高龄的他,始终初心不忘、牢记使命,仍然超负荷战斗在抗役战风口浪尖的第一线。同样,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1951年出生的邢仪,1969年1月才刚17岁就从北京清华附中赴延安山区插队,当过农民、乡村教师、作为工农兵学员学过美术,几十年来献身美术、创作不懈,在国内外举办过知青画展、个展。这次抗疫,她关注着人民的关注,忧虑着国家的忧虑,与人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快速创作出这幅《钟南山院士》,油画一出现,迅速传遍了全国,无数的微信群中获得了一致赞誉、高度好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奋斗中,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可以“宝刀不老、雄风犹在,”还可以继续大有作为。</p><p><br></p><p> (《黑土情》杂志记者2020年3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