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选注》之陆游

今往

<p>  一、陆游诗作的分类</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读《宋诗选注》中钱钟书对陆游诗的概述,推翻了自己对陆游诗的认知,从课本和试题中武断的以为陆游只写恢复失地的壯志,报国无门的激愤。却不知陆游之前备受关注的诗歌却是深入细腻体味闲适日常生活的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陆游主要是靠表现闲适日常的诗打动了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清朝之前陆游在诗歌史中竟是以一个老清客的形象存在。直到清末梁启超才把陆诗的“忠愤”弘扬出去,赞扬他是“亘古男儿一放翁”。结果现在我又以为陆游只有闲愤激昂,却不知他的闲适细腻。</span></p><p>注:【出处】 民国·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其一)</p><p>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p><p>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p><p>【鉴赏】 梁启超读完陆游的诗集后,对于这位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不觉肃然起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他认为放翁是自古以来,一位值得尊崇与歌颂的好男儿。梁启超自认为负有任重道远的使命; 他的这首诗颇能激发血性男儿的爱国意志与万丈豪情。</p><p> 二、陆游的爱国诗篇</p><p> 军旅生活、爱国豪情在各个时代的诗歌里都有表现,尤其陆游生活的南宋。好多文人都写“扫胡尘”、“靖国难”的爱国诗歌。可他们写的和陆游写的不一样。他们只表达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或束手无策地叹息,或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投身灾难,以身报国的壯志和宏愿。即便表现这种壯志也都是别人的,是那些“将士”和“男儿”的。而陆游的诗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而且表达自己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p><p> 爱国情绪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都是处于饱和状态的,这种情绪洋溢在他全部的作品里:他看到一副画,碰到几多花,听了一声鹤唳,喝一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而且这种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句里找不到的。</p><p> 三、陆游诗的艺术特点</p><p> 陆诗艺术上长期备受推崇的一大特点是善于寻章摘句,就像他评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一样。他的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因而陆游的诗的诗句对仗工巧,甚至有人评价“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据说旧社会里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挂的都是陆游的诗联,这就是例证 。</p><p>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指出长期以来读者误解了陆游。陆游诗歌在追求“无一字无来处”的同时,他也强调字句有“出处”并不等于诗歌有出路。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陆游借这这几句诗来说:诗人绝不可以关起门来空想,只有从阅历和游历里,在生活的体验中,跟现实“境”碰面才会获得新鲜的诗思——法。也就是说诗歌的真正源头活水是鲜活的生活,而非故纸堆。在这一创作理念下,陆游写出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质朴清空的诗作,这也是陆诗的另一个艺术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