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何处

何以笙箫默

<p>窗外细雨淅淅沥沥</p><p>敲打寂寞溅起回忆</p><p>想起那些美好过去</p><p>你的面容渐渐清晰</p><p>在这拥挤的城市里</p><p>遍寻不到哪个是你</p><p>多情自古伤别离</p><p>点点滴滴化作叹息</p><p>天在下雨我在想你</p><p>不知道你是否有感应</p><p>出门在外都不容易</p><p>千万小心保重自己</p><p>天在下雨我在想你</p><p>你是否知道我的情意</p><p>也许有人把我代替</p><p>我会永远祝福你</p><p><br></p><p>一曲《天在下雨我在想你》让我想起了书香相伴的美好日子。</p> <p>小时候在乡下,每逢过年,老爷爷总会指使大伯把大门门楼上的匾额“书香门第”四个字擦得锃明瓦亮,然后贴上他用颤抖的左手书写的行草对联:</p><p><br></p><p>最怡情种竹栽花,</p><p>真乐事读书写字。</p><p><br></p><p>问什么是“书香”?老爷爷拿出一本线装古书翻开伸到我的鼻子下面,和蔼地说:“你闻闻。”真的有一种清香呢。</p><p>我大笑着拿着书本跑出大门让我的小伙伴们逐一闻闻,然后自豪地告诉他们:这就叫书香。</p><p>然而上学后拿到老师发的崭新的课本,翻来覆去地闻,再也没有那种奇异的香味。问老爷爷他也说不出所以然。</p><p>学会查字典后,才弄明白书香的真正含义:书香,指读书风气,原指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世代)读书的习尚。见宋·林景熙《述怀次柴主簿》诗:“书香剑气俱寥落,虚老乾坤父母身。”</p><p>《增广贤文》上说“家熟不如国熟,花香不及书香”。读好的书,灵魂自然而然会散发出香味。</p><p>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p><p><br></p><p>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p><p>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p><p>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p><p>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p><p>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p><p>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p><p>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p><p>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p><p><br></p><p>陶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p><p>《山海经》我读过,远没有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来的有趣,可能是没有陶大诗人的雅趣吧。鲁迅的几篇文章《社戏》《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最爱读,因为里面有孩子们的笑声。</p><p>书香何处?于谦说:</p><p>“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p><p>宋真宗赵恒说:</p><p>“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p><p>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p><p>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p><p>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p><p>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p><p>翁森说:</p><p>“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p><p>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p><p>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p><p>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p><p>卢照邻说:</p><p>“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p><p>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p><p>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p><p>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p><p><br></p><p>单纯的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不需要成为一位专业的书评人,也不需要绝顶聪明,却需要目标明确且努力不懈。我们长大了,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切割,平时很少会有大块的时间让我们心无旁骛地读书。但只要足够自律,就一定能找到阅读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地铁、公交便是这样一个能挤出时间的地方。</p><p>有一位姑娘是平日里北京地铁里读书的乘客。她在上下班的途中,拿起手机,小心翼翼地拍下狭小空间里的书和人:有的书是轻松愉快的小说,有的书是深奥艰深的学术著作,有电子书,有纸质书,有白发爬上鬓边的老者,有正直青春的年轻人,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我想,那些挤在狭小空间里读书的人们的灵魂,早就立于浩瀚宇宙间了吧,那举手投足之间自然散发出的书香之气早已扑面而来了吧。</p> <p>大学时候,我们的现代文学老师给我们讲了他的枕边书:</p><p>他的床头摆满了书,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左右都是他固定的读书时间。他放在床头的一摞书,每隔两周就要换一批。饶是这样,老师每天早上6点起床的第一件事依旧是读书。</p><p>现在想来,老师说起的“枕边书”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坚持、自律的习惯。高三晚上寝室熄灯,十点半到十一点是我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看《静静的顿河》,各种考点都被抛到脑后。</p><p>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这种课上偷看“闲书”的经历。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没少干这种事。在一次物理课上,我把自己没看完的《最美的时光》带到了教室里,找了一个不那么显眼的位置坐下,耳朵听着老师讲的课程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阶段,便打开书偷偷读了起来。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走到了我的身边,拿走我正在看的书。下课后,老师把书还给了我,并且说:“等你看完,能否把这本书借给老师?”从这之后,在这门课上,老师便开始用同学们“偷看”的书作为例子。我也终于知道,不只自己一个人在“偷看闲书”了。</p> <p>其实,地铁、公交也好,书斋也罢,充满仪式感也好,利用零散的时间也罢,读书倒也不必纠结于环境、形式,真正进入书中的世界,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p><p>春风柔柔,春水盈盈,徘徊于桃红灼灼的繁华下,缱绻于梨花似雪的妖娆里,拿出一本书,看几多语笑嫣然,几多情意蹁跹,沁满心扉,盈溢眸间,口齿间散发出的书香就在你的灵魂里荡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