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路上的那些人:青海老邢

青岛行者

忘记哪位哲人说过,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在路上,我与青海老邢就是在旅途上相遇相识的。<br><br> 老邢其实并不老,相识之时他42岁,为称呼方便就喊他老邢了。那是2009年春天我独自去新疆游览,返程途中路过酒泉下车,想去西汉胜迹遗址看看。在酒泉长途车站邂逅了同样独自外出旅游的青海老邢。也不知怎地我俩就攀谈上了,我被他的个人情况所惊讶,被他的家庭状况所吸引。<br><br><div> 老邢是青海互助县南门峡镇西坡村人,他个头不高但精神头十足,让人感觉很阳光,衣着普通但很干净,一副眼镜架在脸上彰显着一种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气质。我们聊了很久,开始时他说自己是农民,我不相信。因为从他给我写的地址笔迹来看,他的字写得工整规范,带有教师的板书范,特别是那个“西”字写得更是独具风韵,所以应该是一位颇有学识但又有几分乡土质朴的儒雅教师才对。<br> </div><div> 看我质疑他的农民身份,他憨厚并略带羞涩地笑着说,他真的是农民半点不假,但妻子却是一位教师。我自然更不相信,一名正式编制的人民教师怎能“屈尊下嫁”给一个农民?换了你会相信吗?但是通过他近视镜片后面的那双真诚明澈的眼睛,我相信在当今世界上只有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没有不能发生的事情。爱,可以胜过一切。<br><br> 一开始我们俩站着聊,后来越聊越有感觉,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后来就坐在候车室座椅上继续交谈着。通过进一步交谈得知他妻子是他的高中同学,也是他的初恋,同年一起参加高考,张榜时妻子金榜题名上了师范,后成为一名乡村女教师。他却名落孙山,后来就一直在家乡务农。虽说两人社会地位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却一直相恋相爱着。几年后妻子不顾世俗的阻挡毅然与他成婚,婚后多年相爱如初,生有一子当时中学在读。平时妻子上班教书育人释疑解惑,他则耕耘庄稼照顾家庭。休息日妻子辅导孩子学习,他就烧水做饭料理家务。夫妻俩感情甚笃,一家人和睦相处。<br><br> 老邢不沾烟酒、除了勤劳侍弄那几亩庄稼外,非常喜欢学习和旅游。他平时抽空就读书学习,,但是除了省会西宁周边外,很少有时间能出省旅游。那年是春种结束后的空闲时段,母子俩都敦促他出去走走放松一下。他就靠着一本地图册(那时他家中还没有电脑)做了一个很长的行程计划,自西宁经格尔木进入新疆,经若羌至库尔勒到乌鲁木齐,然后经吐鲁番到敦煌、酒泉再回青海。结果他到了格尔木才知道,那里到新疆段因修路不通车,无奈之下他便改走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河西走廊一线然后折回青海。到酒泉则主要想去卫星发射基地看看,他说这是他今生最大的愿望。我当时就揣测假如他能读大学的话,有可能会选择航空航天方面的专业。这次他想去卫星发射基地看看,恐怕也是以此来释怀吧。不过这点我没细问,生怕引起他的尴尬。<br><br> 我们在长途站聊了好长时间,家庭事业、乡土风情、历史地理、志趣爱好等方面话题很多,聊得十分投机。我自助出游多年,路上相遇之人众多,但是能坐下来实实在在地聊上半天的,可谓是绝无仅有,而他就是这个唯一。<br><br> 天色已晚分手在即,我想请他一起吃个晚饭被他婉言谢绝了,无奈我们只好在长途车站门前握手相别,天各一方。老邢的人生故事就无从再谈了。<br><br> 后来我回青岛给他打过一次电话就再也没联系过,现在电话号码也找不到了。时隔十一年了,他今年应该是53岁,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虽然无法联系,但是很想知道。<br><br> 记得有位高人说过,旅途中那些气场相投的朋友,虽然来去匆匆,但都是人生中的贵人。是的,这位憨厚淳朴儒雅的青海老邢就是这样的人,他在我的旅途记忆中始终难忘。<br><br><br><br></div> <div> 插图介绍</div>“西汉胜迹遗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称“酒泉公园”。<div> 史传当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大获全胜于此。汉武帝赐御酒以赏,霍去病以“功在全军,人多酒少”,遂倾酒于泉中,与将士共饮,故有“酒泉”之名。</div><div> 这也就是“酒泉”名字的来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