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陈华坑

干草

<h3>三月八日,是三八妇女节,也是本人的生日。与广大妇女同胞同生日,十分有幸,心情自然很好!</h3><h3>花溪景区,改造提升实施之后。由于工作的调动,尽管与好友、村支部书记李茂华相约多次去看看,最终没有成行。据说花溪景区早在去年㡳就已经试营业,三八妇女节景区对妇女免门票,几个摄友相约,在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之前,以一睹为快!</h3><h3>花溪,是一个很漂亮的名字。但我尽管怎么多年了,叫起来还是不习惯,还是喜欢叫陈华坑。我不反对陈华坑的景区开发,但我始终无法抹去空幽、美丽的记忆;无法忘记辛勤而热情的山民;无法阻止曾经的一切,浮现眼前!</h3><h3>陈华坑,原来是东阳县云山公社的一个大队。以坑为名,这里一条坑,叫陈华坑,故以此取村名,叫做陈华坑村。陈华坑是所属六个自然村的总称,六个自然村各有其名,没有一个叫陈华坑的自然村。分别为石下、田里壁、栗树坞、石坑、金竹坞、杏珠坞等六个自然村,如果严格一点,还要增加一个自然村,叫茶坞口,只住着一户人家。全村原有七个生产队,130多户,600左右人。这里姓氏不少,有李、金、丁、孔、张、杨等,以李、金为主。</h3><h3>陈华坑之水源于大盘山,清澈而富有灵性,陈华坑深谷幽兰。每当背咏唐诗宋词时,似乎王维、陆游、陶渊明等大诗人,曾经来过陈华坑,否则难以想象诗中的意境,与这里如此相似。</h3><h3>四十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陈华坑,这里只有一条可以推独轮车的山路。当我与同事一起从云山上马石出发,走二十多华里到陈华坑大队部所在地田里壁时,"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柳暗花明又一村""种豆南山下"等,在心中涌现。似乎这些大诗人,就在山岙出现!</h3><h3>石下至田里壁,转了一个弯,就是三面悬崖绝壁,仿佛天突然缩少,金丝潭嗡嗡嗡的流水回音,站在古桥上毛骨悚然。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水站,曾经该村的骄傲,别人都点煤油灯时,这里可以用上电灯。后来废了,留下水渠和管道等,到田里壁就随水管而上。</h3><h3>爬到顶,同事说,这就是金丝潭,谁也不知道有多深,传说一斤丝还不能到底。那时,只嗯了一下,太怕不敢去看!后来,当地的山民,给我讲了很多斤丝潭的传说,自己每次路过这里,都会提醒自己别怕!</h3><h3>从金丝潭上来,是一个拦水坝,就是发电用的小水库。路边有几颗大松树,远远看去就是田里壁村,那时真有柳暗花又一村的感觉!大会堂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每个大队的标配,陈华坑是先进大队,当然不例外,大会堂就在村口。同时,边上是一排长长的房子,估计是六十年代造的,村里的代销店就在这里,记得是一个姓杨的农户开的,他还是一个土秀才,毛笔字很有功底。村内有一个祠堂,原来是村里的村校,我就与村校的老师住一起。村里房子不算多,就二三个门堂,还有周边几排房子。走进村内,炊烟袅袅,鸡鸣狗盗,不同的季节,传出不同气味!村庄周围是田园,山脚下"村在园中,园在村中"构成了一幅独特风味的山水画!</h3><h3>说起田里壁当然不得不说村前的陈华坑。陈华坑常年流水不断,坑底是平平的岩石,村民在坑里洗涮,小朋友在水里玩耍。后来,这里被称为"千米平板溪",进行了旅游开发,成为磐安县第一个对外接待游客的景区!</h3><h3>在云山公社工作的四年时间里,特别是在陈华坑驻村的二年,这里的每家每户,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的熟悉。这里是一个十分封闭的山区,真正拖拉机能开到田里壁,还是在东磐分县以后的八十年代末!但是,这里的人,思想并不封闭,木头、毛竹及产品到安文等地的交易,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少。这里不仅民风淳朴,待人热情,还有很好的培养子女读书的耕读家风,每年都有一批山民之弟,在山里走出!</h3><h3>四十年过去了,多次回到陈华坑,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也产生不同的感觉。这一次应该是翻天覆地的,石下、田里壁二个自然村,一切推倒重建。这样的力举,从内心来说,应该不可接受的。因为自己深爱这个村,这里的一切,推倒可以重来,但毕竟不是原物!以往由于工作关系,参加过几次讨论会,自己身在纠结之中!二个村的改造,实施三年有余,自己没有去过问,去现场看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只怕留在心底,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现场看后而失落、伤感,怕自己承受不了无法挽回的事实!</h3><h3>昨天,我真的不敢对二个村多看几眼,陪摄友拍了几张山水照片,就匆匆回家。在路上,得到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的信息,那就是陈华坑的老百姓对老村改造,还是满意的!</h3><h3>我们这样那样折腾,目的就是为了老百姓,老百姓满意了,没有比这更重要了!</h3> <p>这是八年前回陈华坑拍的照片,左为原村主任,右边为现书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