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余秋雨《中国文化课》之印象

泸江晚秋

<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文字原创:泸江晚秋 图片:网络</i></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文字体裁:评论 配乐:千秋月</i></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城三月百花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意庚年病疫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暂且蜗居闲弄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冰心静待会群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月有余,终于通过喜马拉雅APP,我把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也称《中国文化必修课》,290讲全部聆听完毕。余先生浑厚流畅的声音,总在耳际萦绕,不由思绪翻飞。</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望着窗外湛蓝的天空,想着公园盛开的鲜花,不能出门,憾憾。此时积习悄然促我援笔,何妨记录一下听课感受?于是做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篇题目冠之“聆听”,是为表达对余先生的尊敬之情;而“印象”二字,即大体感觉,笼统不细致,不够准确等。此有待今后探究,见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先生的文化大课,总体使我饶有兴致,偶或耐心坚持,感受为四个方面:佩服,收获,质疑,抱憾。</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一、佩 服</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佩服余秋雨先生年逾古稀,却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话语滔滔。《中国文化课》,开讲于世界文化日2018.4.23.,每周大概五讲,至2019.6.7日,290课全部完成,历时一年有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于一般青壮年,也非易事,然出生于1946年的余秋雨老师,此时已是72岁高龄,不可思议。每一课,伴着动听的音乐,余先生总是这样开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激情澎湃,诗情洋溢,让我觉得余先生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青春无限,潇洒豪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让我佩服的是余先生的博闻强记,智力超人。不说泸江如今年届古稀,许多事转瞬即忘;即便俺年青时很熟悉的内容,也常常大脑空白。佩服余先生,读过的书上人名,如数家珍,尤国外作家那些一大串英文姓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有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的勇气和执著。四十岁余先生即是一所大学的校长,可正值年青有为之际,为了探究文化,他毅然辞职辞官,丢掉铁饭碗!如是勇气,令人咋舌。二十年来,先生风里来雨里走,祖国的大江南北,海外的各洲东西,行程四万余里。尤记先生自述,为了寻找巴比伦文化遗迹,他冒着炮火,只身冲入伊拉克,与妻子分别之际,马兰哭成泪人,令闻者动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还佩服余先生笔耕不掇,著述丰厚。《秋雨合集》共21卷。其中率先引起海内外关注的是《文化古旅》,至今畅销。我也正是品读了这本书,继而听先生文化课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山河之中》……其中《中国戏剧史》,至今是国内戏剧院校唯一基础教材。余粉浩荡,一家大公司,甚至用他的书,作了一面墙壁,好壮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我最最钦佩的,是余秋雨先生的热忱与激情:对文化的热忱与激情,对传播文化的热忱与激情。为此,先生真可谓博览群书:国内外哲学、美学、心理学……尤文学,涉猎之广泛之深入,令人瞠目,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有这多精力么?以文学为例,在他讲解中所提到的内容,其储备不比一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少,而理解,却比许许多多学中文专业的人更深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至于传播文化,秋雨先生的热情非同小可:著书立说为其一;海外讲学为之二;喜马拉雅《中国文化课》为之三,更不说那些精湛的题词,特欣赏先生为道教圣地茅山的题字“大道巍峨”,品味无尽,可写一篇文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余秋雨先生,“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了不起!</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收&nbsp;&nbsp;获</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个月来,听着秋雨先生浓重的江浙味儿的普通话,仿佛跟随着他远足尼罗河畔、恒河流域,穿越殷商西周,唐宋明清,仰望孔孟老庄、儒道佛禅,品味诗经楚辞、李白杜甫……头脑中,清晰地构建起了一座中国文化大厦,每个房间珠玉闪耀,涨姿势啊。虽然之前,或略有接触,或大致了解,然,散乱不成体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是余先生传道解惑。也许身为女性,本人一向不大读哲学美学书籍,曾捧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莱辛的《拉奥孔为什么不哀号》,头痛欲裂;更不学佛,若干年前偶得佛教核心教义《心经》一册,满目空空无无的,不知所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幸得余先生从哲学高度剖析《心经》,并流畅翻译,不禁豁然开朗。初悟佛教是一种至高至慧的大宇宙观,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牛!空即色,色即空,觉从大千世界看有道理。也理解了不少人遭遇挫折,为求一剂治愈心灵的良方,便遁入佛门的原因。本人赞成思想上遇事看开一些,不赞成行动上也“看破红尘”,人生确一梦,但每日生活应料理,问题当处理,苦痛勇于承受。更觉往往世人学佛,有悖于佛教“缘起性空”本质,显得愚昧不自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令我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感的,是余秋雨先生对王阳明《心学》的传授。晚秋孤陋,只近几年才闻得明代有个哲学家王阳明,然云何见解茫然。直至听了余先生通俗的讲解,方略知一二,大为欣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阳明,幼名王云,改名王守仁,因自号阳明子,人称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与秋雨先生同乡。著名的“守仁格竹”的故事,是说程朱理学,在明代盛行国中,王阳明开始也很崇拜。于是他对着一篷翠竹连续思考七天,以至病倒也无所得。经过许多挫折,这位后来的马上将军,在被流放的贵州龙场一石棺内,终于顿悟,一切在自己的心里,即“心外无物”。客观世界客观存在,但于个体,却需自己感知,余先生举例,自己心中有的朋友,才是朋友,也即自己感知的事物,才是事物,否则对自己而言,不存在。“心外无物”观,据说很深奥,有待研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阳明认为人都是有良知的,但良知有时藏在心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人们做人做事,当力排心障,秉承善良。这一点,本人至为欣赏,无论,我们当从良知出发,自然遇到蛇,不可东郭。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比那些先知后行、只知不行、先行后知等理论,合理高明,被多位学者奉为信仰。</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王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是前方的一束光亮,即使很远,也烛照了我的心。今后我将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地去追逐,探个究竟。</b></p><p><br></p><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本篇自公开后,连日来,本人都在钻研阳明心学,才知之前理解太淺薄,见谅。希望今后通过学习,能有大的收获。2020.3.12.)</i></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先生还以大量“篇幅”,讲授了君子之道包含的各个方面。其中“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讲述,发我深思。余先生说,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友情,为至谊,为梦境,难以追求。君子之交,即是当保持距离,以保持自我。联想当今社会,君子之交风行,差不多是“点头之交”,憾人间冷漠。倒是这次全国人民抗击新冠,可歌可泣,感人间温馨。世上没有二片相同的树叶,人们在交友中,不必追求三观一致。基础是友人的品质优良,相互真诚友善便为极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先生对夫妻相处的一番谈吐,也让人受教。他认为夫妻间应当互相欣赏,并且持续不断。双方当善于发见爱人长处,反思自己不足,这样,婚姻就能持久融洽,白头偕老。联想当今离婚率的飚升,在此建议经常拌嘴的双方,学学余先生这一招。其实这不唯方法论,也是个人修养和智慧。晚秋反思,觉和友人相处,今后也当如此。</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文华课》,使我收获颇丰,暂且记下这几点最深的体会,以免裹脚布太长,其实还有许多。</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质 疑</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晚秋毕竟年届古稀,自然过了不少桥,走了不少路,也即有一点点观察能力和社会经验。余先生的桥、路,我走得愉悦通畅。然其间也自会有小石子,小沟坎。抱歉,余先生的课也有几处,晚秋存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题目为《中国文化课》,而“文化”是个广泛的概念,余先生自己归纳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方式”“集体人格”。然290节讲述,多为文学,哲学次之,书法偶谈,舞蹈无闻。中国古代的名画巍然成林,可余先生只提到两幅,北宋张泽端的《 清明上河图 》、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也当提几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并且,书画词赋等,是文化大概念的一小部分,当然是重要部分,应当重点谈。但我觉人们平时谈的“有文化”,是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别说290节,2900节课也难讲述全面,时下还“厕所文化”呢。觉得秋雨先生当把文化概念,锁定在狭义方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再来纵观整个课程的框架,如同一片文章的结构,也有些散乱。第一部分,追溯世界文化史,辛辛苦苦去了国外那么多实地考查,讲起来只简单几段,比如埃及古文化,只说古埃及人现已不多。俺晚秋只去了阿布辛贝、科翁坡等几处神庙,就得知了不少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部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以文史哲为主,其余艺术形式偶尔涉及,上文已指出,此不赘述。而文学中最重要的中国文学源头《诗经》、《楚辞》,是后来才补充的。而最重要,介绍孔孟老庄苏东坡文天祥顾炎武王阳明等几十位优秀人物,一是没有在这部分介绍屈原,二是中国文脉的精神,也缺乏总括。让人觉得皆“个例”而非“集体人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部分,又讲到儒、道、佛,又讲到孔子等人物,内容上有重复之感。最后品味古代文学名诗名著,结构上亦欠思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先生课的主要内容,即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本人对文学史比较熟悉,觉余先生往往很粗略。不少“优秀学员”每节认真记笔记,还受到表扬。我觉不如去看下游国思《中国文学史》,精彩完整得多。当然,《中国文化课》为普及性质,余先生详略的取舍,不为欠妥,又何况简略的讲解中,常伴诗情与哲思,多有出彩之处呢。再有讲解中的一些“错误”,如余先生南方人,不熟悉音韵,举例有痕韵与庚韵之混;《关雎》的“雎”是“且字旁”,而非余先生之讲“目字旁”等,在所难免,他人包括我去讲,或许更多。仅希望大家在听课中,能够识辨。</span></p><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至于余先生对小人的“首创”分析,所举类型其实难以分辨。晚秋觉社会上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能绝对的小人,比如揭发好朋友苏轼的沈括,就难以归类。君子小人各自走到极至,便是圣人和坏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四、 抱 憾</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课听罢,我为余先生的抱憾之处,是觉先生的思想体系,有些混乱。忽儿说道教相辅成最智慧,确实。忽儿说王阳明心学先生最欣赏,也罢了。花有不同,各有芳芳。但先生几处说到他信佛教,本也罢了,可是有些观点,晚秋便不能苟同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说到文化大革命,即侯宝林言“大革文化命”,但余先生讲:“唐山地震,是大自然发怒了,乱什么乱,”他认为大自然发怒而特让唐山地震,才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有点迷信了,有失21世纪大学者水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先生信佛教轮回之说,他讲谁知道自己是谁?“我有可能来自宋代一个小书生。”不禁想起我一次参加同学聚会,一位信佛的朋友挟起一块红烧猪肉道:“这说不定是你爷爷、你奶奶、你爸爸变的。”哟,举箸难以下咽了。如果世界轮回,我国盛唐人口不过800万左右,现接近15亿,难道人口不但轮回,还带发酵?难以思忖。晚秋根本不信人有来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他有些方面,比如毅然辞大学校长之职,课程中提及无数,大有炫耀之感。总是说到“我的妻子马兰”、“我的妻子马兰”,使人联想到原配美丽忠贞的李红,心里不舒服。这些本可理解,但先生就不必张扬了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上即是我两月来听课印象,自有不当之处,但晚秋一生求真,不肯虚伪并且有错必纠。秋雨先生是广受关注的当代大学者,赏读聆听他的研究成果,今生有幸,谢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近读到作家贾平凹的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秋雨先生确贡献巨大,百年难得,然历史会怎样地敬重呢?我以为历史会念及他,给予他一定的位置。但因非大创造,终究不会与孔子老子李白东坡等一流巨匠比肩。</span></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听罢《中国文化课》,我敬佩,感谢。但在晚秋心里,余秋雨先生不再是挺立于巅峰的文化大师,而是走下了神坛的当代文化学者一一这是本人结论。</b></p><p><br></p><p>又记:今日三八妇女节,忙了两天,送自己一个节日礼物!甚好,👍🍎</p> <p>本帖未开评议栏,然想一想先生予以长评,附之文后,以表谢意。此外,已有多位友人为本文送花,值此女神佳节,朵朵暖心,谢,晚秋这厢有礼了!顺致各位友人仲春安康,宅家快乐!🙏🍎</p><p>想先生评论如下:</p><p><br></p><p>余秋雨可是大学者,戏剧理论家,散文大家。老师执着地追随大师的思维,有赞佩,有收获,有疑虑,有抱憾。此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消化过程。欣佩的是,该作者与本人同是7旬之身,却精力充沛,著作等身,且大器早成。一般如此年岁者,仅精力言,即难望项背。收获自然种种。余的散文精致,典故随手携来不费功夫,且以古贯今,一泻千里,浑然一体。读,很静心的享受。余的确粉丝众多。当然人皆非圣贤,神仙,如人手五指,各有短长。余对于文化的诠释,或也有择一漏千的嫌疑。至于抱憾,说明老师的聆听入了心,非听的全脑际,却耳边滑过。想某即总耳边滑过者,只耳稍凉点而己,故总少长进。不过余对于夫妻相处的心得,则只能信其一半,否则好好的李红怎么成了前妻?老师此时作帖,非常棒的选择。别人宅家闷的愁死,老师则埋首典雅而精致的文化作品里,与大师隔屏的相望,亲近,并获得长益。也应该是节日额外赠与自身的礼物。👍👍👍🌹🌹🌹</p> <p><b>泸江晚秋 2020.3.8. 完稿于昆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