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丰城堡</p><p><br></p><p>几段残垣,数间颓屋,偏偏又传来一阵阵激烈的犬吠。一位大娘掀起厚厚的门帘进了屋,一会儿房顶上升起淡淡的炊烟。丰城堡村就在堡子里,堡子颇大,就是在古城里也不算小。堡子北面不远处就是繁忙的高速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昼夜不停,忙忙碌碌,一闪而过。谁也没有注意到堡子悄咪咪地将时间停留在历史深处的某一刻。那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堡子连同周围的戍堡,以及北边山头上的烽墩与城墙,组成了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p><p>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谈笑中错过了出口,不得不多跑了几十公里到丰城出口掉头,索性也别上高速了,先到这里玩玩。丰城堡曾经是山丹东面的军事重镇,所处地亦名老军乡,位于山丹县东南四十公里的长城西侧。</p> <p>堡子里古老的石盘,有点像磨盘。龙说是油坊里榨油的东西。村子里人烟稀少,据说好多人劳务输出去了。</p> <p>外城的城门,左面屋旁的树杈上有两只鸟窝。</p> <p>北路口烽燧</p><p><br></p><p>龙约好了山丹的武老师一起去,这一块他熟。龙介绍武老师,武松的武,据说他们家曾是琉球国王室,明成祖年间,光复台湾,琉球归附,皇帝赐姓而不受,官居正二品,算起来,武老师是琉球国小王子了。我们将车停在武老师家楼前的超市门口等同住这里的吴老师,我开玩笑说这是山丹二“wu”。</p><p>车出城往北过高速往龙首山。龙首山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与蒙古高原之分界。红寺山口是山丹通往外界的北路山口。峡谷不长,也不是很险要。进山不久,问二“wu”可曾留意过这一带有烽燧固戍之类的遗址,说是有。果然老远就看到路左面的山顶上有一座烽火台。</p><p>沿着路边的山脊往上走,觉得这条山脊有点太规整了,仔细看是人工堆砌的,顿悟这不是长城吗。这条土垄从烽燧一路过来,穿过公路后变成了壕沟,壕沟往上是高耸险峻的山峰,峰顶隐约又有烽墩,这样连起来就死死的锁住了山口,敌万不得通过。</p><p><br></p> <p>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烽燧,城墙与壕沟,上部又有一道城壕。</p> <p>废弃的古道,左边是北口子烽燧,旁边山坡上另有一道土筑的长城,墙体外围有石块垒砌。</p><p><br></p> <p>有红寺山口字样的碑牌。</p><p>《方舆纪要》卷山丹卫记,红寺山口在卫北二十五里。光绪《甘肃新通志》载:红寺山关,旧红寺山口,明嘉靖中修石关一道,住歇塘哨夜不收。红寺山口亦称北口子。</p> <p>长城墙体上的硅化木</p> <p>红寺山关 红寺湖 红寺</p><p><br></p><p>山口下来有一片赤红色的山崖。山崖壁立的中部离山脚数米处开凿了两个洞窟,看起来是一处佛教石窟遗址。走近仰望洞窟墙顶隐约有壁画的痕迹,然而龙顺着山崖探寻了一段,得出的结论,这里很有可能是个关卡驿站之类。</p><p>也许龙讲的有道理,这片红色的山崖紧据山口,崖壁上的洞窟也更有利于防守。但即是红寺山关,红寺湖,这红色山崖上的洞窟更有理由就是寺庙,只是日子久了,人们忘了这个茬了,只记住了这个名字。当然,也不排除在不同的时代这里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也曾是香火旺盛的寺庙,动荡的时候变成了防守的关隘,历史就是这样,如今已完全废弃和遗忘,显然不久前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羊圈。</p> <p>红寺湖的梵高和神秘的部队</p><p><br></p><p>红寺湖的杏花儿啥时候开呀,花开了来写生。琉球小王子武老师几十年来守着山北红寺湖这片热土,常常以红寺湖的风景为作画的题材,龙称他为“红寺湖的梵高”。</p><p>车从红寺湖绕了一圈出来,地势开始变得平坦。前面出现一块围起来的地方,应该是什么单位机构。同志们说这个不能拍照,是军事禁区,然后说出一串只能在很快速的时候才会很顺溜的部队番号。大概是很牛叉的什么兵种,导弹,火箭之类的。</p><p>据说附近村子口废弃的大巴车是部队的“军人俱乐部”,红寺湖的碱草喂出的羊肉格外的肥美,红寺湖的羊要用红寺湖的水煮了才香。当兵的人钱没地方花,在某些时候,这里就成了消耗他们的工资,以及这些年轻人因为艰苦训练而无处释放的荷尔蒙的地方……。</p> <p>居延塞</p><p>大湖村西有一座古城堡遗址,城堡四方四正,规模不小,约二百米见方。城墙损毁严重,亦有数米高,但大部分因为上部坍塌的城土拥聚,城墙断面呈梯形,看起来给人感觉更像是堤坝,城内也是空荡荡的,似一口巨大的抽干水的池塘。“池底”空无一物,偶有散落的石头,可能是当年建筑的构件,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特点。</p><p>城门南向,两边的城墙略比其它地方高大厚重,隐约可以分辨是城两边的门墩。城门前有两块碑牌,一块上面刻着“红寺湖城堡遗址”为1989年公布,2017年立的。另一块更早一点的碑上则刻着“堡子城遗址”亦为1989年公布的县级文物单位,但没有写哪一年所立。看起来和红寺山口长城遗址的碑是一批,都是用水泥做的。</p><p>之前做功课的时候,网上介绍此处有可能是张掖地区十二关之“居延塞”,亦注明此居延不是黑城之居延,但仍需考证。</p> <p>大湖</p><p>堡子城旁有小村曰大湖。说是到村子里看一眼,大湖应该就是村口的涝坝。我说是水库,吴老师说是“塘坝”。从龙首山发端的三塔塔河,由南往北,得益于河水的灌溉,依河分布着几处小村落。河水贫瘠,为季节河,每座村子就筑了一座塘坝蓄水。</p><p>村后高台地上有几户废弃的房屋,院子里那些个坛坛罐罐都好好地放着,仿佛主人刚刚锁了门去赶集了。</p> <p>碾子是碾子,缸是缸,人却不知去向……。吴老师说这个是磙子,碾子是磨面的。</p> <p>出大湖,就到了蒙甘交界,此处设有收费站,特殊时期免费通行。</p><p>蒙古高原,除了公路牌上的蒙文标注,蒙古的气质就是辽远壮阔。视野中只有一条平直的地平线,再就是眼前悠远绵长如蒙古长调的道路。没有参照物,空旷的空间稀释了速度,车在平坦的道路上不知不觉跑到了一百多迈。</p> <p>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些黑点,是骆驼。路牌上是三个字“五千米”,好科学严谨的地名。这样的地方我们一般叫十里铺,但这儿没有铺,叫个十里也不顺口,而五千米就很合适。</p><p>五千米是一个骆驼圈子。约有百十匹大大小小的骆驼在此处聚集。走近驼群,随之而来的就是牲口浓郁的腥臊味儿。好在人对于嗅觉的适应能力很强,过了一阵就不觉得了。</p><p>围栏旁有两间砖房,房前的椅子上坐着两个蒙古汉子。他们对我们的造访感到惊奇与排斥,直到武老师用一口地到的山丹话和两支烟才打开了不太友好的僵局。</p> <p>离开五千米,到一个丁字路口,迎面牌子左右向的剪头带着速度和动感,有选择综合征的人肯定会疯。往左是阿右旗的巴丹吉林镇,往右是我们要去的方向。方向往右一打,车向南直奔龙首山而去。约五公里右手有一处引水工程。(后来从地图上看这里叫庙沟水库,从此处到五千米正好为五公里)。</p> <p>庙沟,庙不知在何处,车进沟,左手看到一座白色的喇嘛塔。一下给无人区的野旷带来了一些人文的温暖。不是因为宗教给人以慰藉,在艰苦的牧区,人与人相见不易,人们往往通过拜佛,祭庙等活动联络感情。塔修的很漂亮,可惜塔后面山上的信号塔太高,压住了白塔的气势。</p> <p>额日布盖</p><p>并不知道吴老师带我们去什么地方,这一通猛跑。额日布盖大峡谷是一处丹霞地貌风景区,与国际网红的张掖丹霞同处龙首山,也可以说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一部分,只是此处太过遥远而不为人知。额日布盖景区就在龙首山的南麓山脚处。按照山丹二“wu”的说法,这里以前就是山丹的。我说这人家名字都是蒙古的了,什么日什么盖的……。</p><p>景区还在开发期,这个季节游客很少,景区管理的人也没上来,偌大的景区里就我们四个人。景区由左右两条山谷为“V”字形分布组成。左面的山谷已经开发,铺着木头栈道,我戏称是体制内的,右手的山谷还没来得及开发,自然是在野的。吴老师之前来过,但一直遗憾没有去过野的那条山谷,提议趁着刚到体能比较好去野谷探索。对于自然风景我没有太多的诉求,自然是赞成的,于是四人一头就钻入了右边的峡谷。</p><p>山谷两侧是由褐红色层层叠叠的岩石,经过亿万年外力作用形成了一座座如宫殿,如塔林,似是大佛,或如将军,各种各样的奇景异像。随着山谷迴转,移步换景,大家就开始一惊一乍地喊叫,这个是猴,那个像猫,什么狮子,大象,老鹰,乌龟,骆驼。骆驼比较好,也符合这里的情境,那饱满的驼峰,高昂的头颅,还有耳朵呢,真是越看越像。崖上又有奇草异株,姿态冷峻,枝条干枯,迎风而立,实有傲人风骨。</p><p>山崖上有横向的褶皱是不同的底层不同的质地形成,也有些竖向的纹理,应该是水流的侵蚀。比较奇特的是山壁上有一些洞穴,这些洞穴为水平方向,开口向下,如一座座外星人的飞船停靠在山壁上。</p><p>山谷里到处是风化剥离跌落的山体,有的断面看起来还比较新。应该是这种地貌处于衰退期了。分化瓦解的山体堆积在山脚形成坡地,山坡上低矮的灌木和带刺的旱草间有羊场小道。靠近谷底的地方有一人多高白色的芨芨草,劲挺的茎杆在微风中微微颤动。谷底弯曲而平缓的沙地上留下很多动物的印迹。前行不时看到动物的骨骸,在山谷深处的草丛里还发现了一处鸟类的遗骸,其实就是一堆鸟毛,根据其黑色的羽毛来看,可能是一只乌鸦不幸被野狐子还是狼干掉了。</p> <p>镶嵌着宝石的混凝土</p><p>一路上见得好多彩色晶莹剔透的石头,有的玉化程度很高。仔细看看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山体之中。在古老的地质活跃期,火山喷发形成的岩层,经过长时间风化形成鹅卵石,在河谷地带沉积,与泥沙形成沉积岩。在有一次的抬升中露出地表。这些闪亮亮的“宝石”就像是镶嵌在水泥之中形成的“混凝土”。这个丹霞地貌就是这样在亿万年复杂的地质变化的揉搓中形成的,想起来着实不易。</p> <p>山谷迴转曲折,来到一处山间开阔的高台地上,就到头了。武老师带了一瓶可乐,细心的他还带了几只纸杯。站在高台上一饮而尽,竟然生出些许豪迈,可乐堪比佳酿。感喟于大自然的神奇,武老师对山而拜。古有米芾拜石,今有武师叩山,亦为佳话。</p><p>折回景区口,踏上栈道,又到左边的山谷,果然是更加壮丽雄伟,只是缺少了些许野性。流连处已是夕阳西下,山头上现出了丹彩霞光。</p> <p>暮色中的蒙古高原辽阔而神秘,最好在天黑之前出山,紧赶慢赶,到红寺山口,天还是黑了。感谢山丹的朋友,一人半斤炒羊肉片,一大碗尕面皮,一小碗肉汤溜溜缝,这顿饭,我记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