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和1920班小作文(一)点评

与君同在澧一

<p>  同学们好,3月2号我们布置了第一次小作文,话题是“怎么看穿校服上网课”,同学们都积极发表了看法。</p><p> 大家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见解,也需要在必要时表达自己的见解。议论便由此而生。我们这次的小作文就是一种表达见解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议论文的必备知识。<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附特优佳作】</b></p><p><br></p><p>掀起你的盖头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p><p>一、议论文的三要素</p><p>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点</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据</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证方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点</span>必须正确。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据</span>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有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论证</span>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举例论证法</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道理论证</span>,当然还有<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比喻论证</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比论证</span>等。</p><p>总的来说,论点是解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需要证明什么</span>” ,论据是解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用什么来证明</span>” ,论证是解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怎么样来证明</span>” 。</p><p>二、议论文的结构</p><p>议论文的结构布局是指通过某种合理的论证方式把论点、论据有机地组合起来。</p><p>例如:3岁的小孩:我最喜欢我的奶奶。(论点)因为她从来不打我。(论据)所以我最喜欢她。(结论)</p><p>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论)——分析问题(为什么)(本论)——解决问题(怎么办)(结论)</p><p>示例一:</p><p>《谈骨气》</p><p>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p><p>论据:(1)齐人不食嗟来之食;</p><p>   (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p><p>   (3)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p><p>示例分析:论据并列式:在论证过程中,为了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这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p><p>示例二:</p><p>《要钻牛角尖》</p><p>中心论点:要钻牛角尖。</p><p>是什么: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p><p>为什么: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p><p>怎么办:“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p><p>会怎样: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p><p>示例分析:递进式:在论证过程中,按逻辑顺序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水到渠成。</p><p>示例三:</p><p>《为“班门弄斧”叫好》</p><p>确立观点: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p><p>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p><p>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p><p>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p><p>示例分析:正反对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强化观点。</p><p>【以上“掀起你的盖头来——议论文文体知识”部分为澧县一中张湘粤老师编,略有改动】</p> <p>【批评】截至现在1919已交齐,1920仍有学号为18、24、44、50的四位同学未上交第一次小作文。</p><p>另外,1919有3位,1920有1位同学涉嫌相互抄袭。男子汉敢作敢当,请主动找我说明。</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表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19 覃斯璇、夏静远、樊一淑、骆敏、黄兴伟、李选智、罗小茜、胡宇轩、鲁源秦、宋伟炜、肖佳佳、任皓、陈孜炜、胡珉玥、樊菊、柏丝岚、彭博、郭静雯、易汪明、符蓉蓉、龚佑冰、刘伊秦、唐樱菲、刘嘉豪;</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20 谭梓鸿、赵嘉轩、李泰然、唐义钧、戴睿、雷鑫好、丁陈程、曾继震、田向晨、伍昱翰、郑怡雯、刘恩岩、向子逸、王欣琪、洪欣怡、刘开、樊敏、罗穗敏、孙星星、张彬、陈雅如、潘紫仪、王欣伟、朱声智、曾莉莉、马晓雨、王逸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上同学非常认真,短文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字迹工整,望再接再厉。</span></p> <p>【特优作品展示】</p><p>洪欣怡同学作文</p><p>由争论引出论点。中间部分分述自律、态度和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其间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尾再次联系当下争论话题,进一步申述观点。</p> <p>郑怡雯同学作文</p><p>此文短小精悍,首尾严合照应。中间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紧扣争论,申述观点,论证有力。</p> <p>王欣伟同学的作文</p><p>开头亮出观点。第二段分析“学习”和“校服”本无必然联系,进而指出学习从根本上靠自觉。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强调了学习靠自律。第四段上升到疫情中学生们保持自律的重要意义。结尾重申观点,且富有诗意。这是一篇结构比较完整的议论短文,既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也体现了“怎么做”。</p> <p>田向晨同学的作文</p><p>联系古今,运筹所学,有高度有深度更有风骨。</p> <p>夏静远同学的作文</p><p>很好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很好地运用了排偶句式,论证清晰而深刻。</p> <p>樊一淑同学的作文</p><p>开头以蝴蝶、莲花、大鹏等因内在强大而得到美好来类比人因严格要求自己的自律精神而收获幸福。指出自律实为人之必要。中间部分引用兵哥哥着装律己的例子佐证观点。本文还有不少论断恰到好处,如“校服不是……而是……”,对观点的强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p> <p>覃斯璇同学的作文</p><p>文中两个类比用得很恰当。</p> <p>雷鑫好同学的作文</p><p>数据资料论证有力。</p> <p>戴睿同学的作文</p><p>所用例证典型而新颖。</p> <p>肖佳佳同学的作文</p><p>第二段谈穿校服的重要性,能传递使命感。以军人着军装,医生着白褂类比学生穿校服很是贴切。第三段谈穿校服的必要性,在容易怠惰的环境中,它是一种提醒我们自律的方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论证很有力度。</p> <p>陈孜炜同学的作文</p><p>反复探讨,不断蓄势,结尾一语破的。</p> <p>刘开同学的作文</p><p>三点理由从离我们最近的学习谈起,接着是仪式感,最后讲到遵守规则,由近及远,条理清晰,论证有力。</p> <p>龚佑冰同学的作文</p><p>开头由争论引出论点,指出我们要弄清网课的重点而不是本末倒置,接着详细分析,揭示什么才是网课的重点。观点很有见地。</p> <p>符蓉蓉同学的作文</p><p>第二段针对“穿校服能增强仪式感从而提升效率”的观点给予了批驳,指出穿校服不能从根本上让人变得认真。第三段紧接着前文告诉我们做到自律的关键究竟在哪儿。</p> <p>罗小茜同学的作文</p><p>中间三段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令人信服。</p> <p>彭博同学的作文</p><p>所给理由从同学们的角度出发,由近及远,条理清晰。建议开头背景部分要简略。</p> <p>宋伟炜同学的作文</p><p>抓住网课的实质,分析一针见血。</p> <p>吴炳贤</p><p>2020年3月8日</p>

论证

作文

同学

论点

议论文

论据

校服

钻牛角尖

示例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