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奶奶

一叶知秋

<h1>   尔臣哥哥的前言</h1><h1>今天是奶奶诞辰125周年的日子,今年距她老人家去世也有四十个春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用文字记述记忆中的奶奶(姥姥),以怀念她老人家,现汇集成篇,让我们一起永怀感念之情,同谱传承之曲。</h1><h1> 我们用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回忆奶奶、姥姥,缅怀一位逝去四十年的小脚老人,细说一个农村老奶奶平凡的崇高美德。不为别的,一是作为后代,用文字纪念老人,仍然是孝的延续;二是奶奶、姥姥从待人接物的小事里,充分体现出她坚强不屈、宽宏大量、温柔善良、乐于助人、言传身教、克己恕人、心灵手巧等美好品行。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当下,特别需要我们大院上上下下共同践行。我想,一个好家庭,男人是天,必须努力工作踏实为人,当好顶梁柱;女人是地,家庭是否幸福温暖,重在女眷,尤其是当婆婆、媳妇的。希望下一代青年们以老人为榜样,都做一个让人言善言好的人。</h1><h1> 谢谢姐姐、哥哥、妹妹、弟弟与大家的共同分享,让我们携手与幸福快乐同行!</h1><p><br></p> <h1> 感恩奶奶</h1><h3> ——大姐云贞</h3><h1> 今天是奶奶125岁生日,奶奶虽走了40年了,但又好像没有那么远,回忆起就像是才没几年的事。以前弟媳建荣跟我开过玩笑:大姐一说话就是半个世纪前……不错,奶奶至今日还跨越着三个世纪呢,还是大清朝代的大家闺秀呢,年龄所致。</h1><h1> 自我记事起就一直跟着奶奶,因母亲结婚后四年才有的我,隔辈亲在我身上更为突出,娘也曾经跟我说,三月里生的孩子,到割麦子时奶奶就寸步不离开孩子了,一切忙收、晒、种、捡草等都不做了,整天守在孩子身边,我好幸福奥!</h1><h1> 奶奶很聪明,虽不识字,但识大体,善良宽容厚道不嫌弃人。爷爷兄弟四个还有两个姐妹,奶奶都处得很好,奶奶在妯娌中是最小的媳妇,可奶奶却是唯一能担负起孩子们的婚嫁喜庆的大当家,咱姑姑辈的有十个女孩,奶奶就带领女孩们学做女工,衣服鞋子从绣花、裁剪、缝制都由奶奶亲手教,到咱都大了还记得有几个叔伯姑姑常来看望奶奶。</h1><h1> 奶奶教育孩子从来就是以德为重,什么吃亏是福啦,让人不是痴啦,那种大胸怀大度量的气质永远都在感染着我们,至今咱一大家子也没让她老人家失望,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厚道。</h1><h1> 我最佩服的是奶奶的脑子很灵活,虽没文化不识字听广播节目一点都不错,文化大革命时期,除了帮派斗争以外,其余节目都是八大样板戏,奶奶如数家珍,不光戏的名字叫上来,戏词也听得懂,有时我有意说错奶奶都能听出来,高兴时还能唱出来,真不可思议,耳聪目明大智慧的奶奶要是生在这个年代准保是个高学历的文化人。</h1><h1> 我很感恩爷爷奶奶,因为我是第一个孩子,得到疼爱格外多,说句不怕弟弟妹妹嫉妒的话,老大总会得到偏爱的,来客人了奶奶还会叫我上炕陪客人喝酒,有时也会守着客人表扬我,可见隔辈亲都会在老人身上看到,我们这些当爷爷奶奶滴还不是一样。</h1><h1> 以前我也写过奶奶费尽心思哺育我们姐弟六人,我们也非常感恩爷爷奶奶。愿老人家早已成仙成佛,福佑子孙,后世耀祖。</h1><h1> 大姐写于2020年3月8号</h1> <h1> 我的奶奶</h1><h3> ——二姐菊贞</h3><h1> 今天是奶奶的诞辰。想起她老人家,感慨万分!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要是上天真的有灵,让他们看到邱家大院今天的繁荣富强,该是多么的高兴。在这个日子里,写点回忆,寄托对奶奶的怀念。</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1>(一)炕头上的爆米花</h1><h1> 冬天的故事最多。奶奶会把做饭没燃尽的柴火盛到用泥做的火盆里,拿到炕上烤手取暖。我们姊妹们就会弄些玉米粒埋在火里,睁大眼睛瞅着火盆,静等那么两、三分钟,就会听到嘭、嘭的声音,一个个又白又胖的玉米花就跳出来了。大家争先恐后抢着吃,忘记了烫手,忘记了是在炕上,弄得灰尘到处都是。高兴之余,还会拿些黄豆、粉皮、地瓜干烧了吃,可香了。奶奶非常疼爱我们,总是用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轻声地说:“慢慢吃。”</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1>(二)&nbsp;贴窗花&nbsp;&nbsp;</h1><h1> 我喜欢奶奶剪的窗花,那是智慧的结晶。每到过年旧窗纸要换新窗纸的时候,我会帮奶奶把一幅幅精美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那是有顺序的,先把蝴蝶花贴在四个窗角上,再把四季花贴在窗唇上,花的下面还要点缀上粗细均匀的彩条,其它的地方还要贴一些,像寿桃花、鲤鱼跳龙门、水仙花等。我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水仙花,可是欣赏到真的水仙花是若干年后。待窗花贴完,整个屋子立马显得新鲜、亮堂。真就有了过年的味道和春天的气息。</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1>(三)包饺子</h1><h1> 奶奶包饺子有很多名堂,一排排“麦穗”整齐的摆在盖垫上,像一群群南飞的雁儿,要是把饺子的两端捏在一起,就是“酒盅”,包饺子剩下的面切成面条跟饺子一起煮了吃,那叫“钱串子”。所有这些象征性的名称,都代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h1><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h1>(四)蒸馒头</h1><h1> 过年做馒头的花样也不少,首先要蒸一条“寿虫”(盘起来的蛇状)放在粮仓里,象征着有吃不完的粮食。年夜要供上一个大“枣山”,枣山是用好几个枣花连在一起形成的,枣山上插满又红又大的枣子,几只小巧玲珑的鸟儿落在上面,栩栩如生,好看极了。现在想来,这枣山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美美满满。荷叶、面鱼那是应有尽有。 </h1><h3>……</h3><h1> 邱菊贞2020、2、15</h1> <h1> 我的奶奶</h1><h3> ——哥哥尔臣</h3><h3> </h3><h1> 我的奶奶出生在高密市柴沟镇袁家村,农历1895年2月15日出生,农历1980年9月29日去世。她老人家有一个很优美的名字,叫袁秀英。</h1><h1> 一.大家闺秀的奶奶</h1><h1> 老姥爷是清末的一个秀才,奶奶经常自豪的说,你老姥爷当初跟县长平起平坐,很有面子,后来他到青岛给市长的孩子做私塾教师兼幕僚。奶奶属于虽不识字,但通情达理的人,中国传统最优秀的品质仁义礼智信 ,都体现在她身上。奶奶一生对爷爷特别敬重,从来不和爷爷抬杠,爷爷不管说话声音大小,她都温声细语,从不抹爷爷的面子。我曾祖父在世时,是个大家庭,几十号人一起吃饭,都是奶奶一人当家。但到分家时,正值爷爷病重,奶奶没提任何要求,她是最后一个抓的龟,家里分的少,连筷子都不够用,她毫无怨言。我有十个叔伯姑姑,除了亲姑东庄九姑和宋戈庄十姑外,其他八个姑,最后都是在奶奶屋里出的嫁,可见她对这些侄女是多么的亲和,这些侄女对她又是多么的依赖,晚年这些姑们都是让后人用小推车推着来给奶奶过生日。奶奶从不大声说话,对娘也是既严格要求,又言传身教,娘对奶奶也特别温顺孝敬,传承了奶奶良好的品质。过去人们讲一代好妻,三代好子。奶奶对我们子孙后代影响最大,我们没有辜负她的教育。虽然我们现在不算大富大贵,可也对得起这句老话,没有辜负老人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说奶奶是大家闺秀,真不为过,从我们姊妹几个记事起,她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从来没有到大街上和别人一样扯着嗓子喊孩子小名回家吃饭或者回家干活。说奶奶是大家闺秀,老家的后花园就是很好的例证。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花花草草的,吃都吃不饱,哪来的花啊?但我们家后花园,却长满了倒垂莲也就是百合花、大黄花、还有菊花等等,一到春夏就成了我们孩子的乐园。</h1><h3> </h3><h1> 二.苦难坚强的奶奶</h1><h1> 奶奶到老耳不聋,眼睛有点花,但常流眼泪,那是几件大事伤了她的心,可以说是哭坏了眼。一是她年轻的时候有个妹妹嫁了个婆家不好,丈夫经常家庭暴力,最后奶奶这个妹妹服毒自尽了,肚子胀得鼓鼓的,用筷子捣破放气也没救过来。后来听奶奶说,娘家去了几十口人闹了好几天 。奶奶和这个妹妹感情特别深,因此提起来就哭。第二个更重要的打击,就是中年丧子。我有个大爷邱广和,1919年生,他比我大姑小,比父亲大,1937年18周岁时患疟疾去世,那时伯父已经定亲快要结婚了,奶奶和爷爷是多么的悲痛啊,不知奶奶哭了多少年。还有一个事儿,就是家道中落时,爷爷得了一场重病,几十天汤水不粘牙,眼看就不行了,奶奶一口水一口汤地喂,好歹算抗了过去。1980年夏天父亲得心梗在高密住院,一天中午我从医院回来,看见奶奶在阴凉底下捡麦穗,她一见就焦急的问,“你大大得的什么病?厉害不厉害?”,我说是心疼病,治治就好了,她听了半信半疑,看样子非常担心。现在想来,真是不管儿子有多大,永远是娘的孩子,永远是娘身上的肉,永远牵挂着娘的心。</h1><h3> </h3><h1>三.心灵手巧的奶奶</h1><h1> 奶奶长得慈眉善目,秀外慧中。她做得一手好饭菜、一手好针线活。尽管那时候穷,但我们家老亲特别多,常有人来人往,特别是春节,我们家做的菜肴最丰盛、最好吃,例如东北蘑菇炖肉、芫荽小炒肉、粉丝拌白菜等等,特别是奶奶做的饽饽,吃起来一层一层的特别香。后来十姑做的也达到了这个水平,现在云香做的也挺好,去年还给我做了两个大枣花,我们过年供在了供桌,也特别感谢大表妹。奶奶八十多岁了还能够做针线活,大针能扨过去,小针就叫我或者妹妹帮着扨线,她自己缝缝补补的事,从来不用别人。</h1><h1> 奶奶有一把特别细小灵巧的剪刀,那是剪窗花的剪刀,他剪得窗花像荷花啊、蝙蝠啊栩栩如生,好多结婚的都来找她剪窗花,还剪纸花贴喜饽饽。奶奶对自己做的寿衣很满意,也从不背讳,经常拿出来翻晒。她做的帽子有一个祖母绿的装饰,最后奶奶把这个最心爱的物件给了大舅奶奶了。大舅奶奶和奶奶的姑嫂情令人十分感动,她们八十多岁了让后辈用小车推着互相走动。这也让我想起,十姑住娘家的时候,见了我娘一口一个嫂子叫的那个亲,这也算是代代相传吧!</h1><h3> </h3><h1> 四.善良和蔼的奶奶</h1><h1> 奶奶善以待人,邻里关系特别好。记得小时候她从来不和别人打架啊、吵嘴呀,没有和人红过脸,因此威信非常高。她那一辈的人,老婆婆们都愿意到我们家和奶奶拉呱,小一辈的来找大大和娘串门说话,奶奶也不烦气,甚至我的小伙伴、邱强的小伙伴们到家来闹腾,她也很喜欢,既不见外,从不往外撵孩子们,我家也是孩童们聚集嬉闹的地方。</h1><h1> 因为我是长孙,从小就在爷爷奶奶屋里长大,奶奶常给我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像王祥卧冰求鲤、闵损芦衣顺母、黄香扇枕温裘、吴猛恣蚊饱血,这些故事都是奶奶讲给我听的。奶奶还教导我们要乐善好施,她常说,谁还没有个有难的时候?即便是要饭的也给他们口干粮吃,我们从记事起,只要听到有要饭的来了,就赶紧出去开门,打着狗不让狗咬到要饭的人,遇到过年过节还要给他们温汤温水,给几个饺子。奶奶教育我们从小尊重别人,老远见了大人,就大声亲切地叫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哥哥嫂子。奶奶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不要做坏事,常说杀人偿命、打人犯法,如果做了坏事儿,打雷就害怕、就要霹雳,我直到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打雷就赶紧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h1><h1>五.生命奇迹的奶奶</h1><h1> 奶奶有个老胃疼病,一到秋末冬初疼得要命,必须打杜冷丁止疼,在那个没医没药、缺吃少穿的年代,奶奶活了85岁,也是高寿、算是奇迹了。说是奇迹,我就经历两次。一次是我上初中,家里来人叫我,说你奶奶不行了,赶紧回家吧。我到家一看,昌道哥哥正在给奶奶评脉,就听哥哥说不行了,摸不到脉了,我一听吓得大哭,一个劲奶奶奶奶地哭喊,听了我的哭叫,奶奶竟微微的睁开了眼,后来奇迹般的又活过来了。第二次是我上高中,家里又来人,还是说你奶奶不行了,我回家一看,奶奶的送老衣裳都穿上了,我觉得奶奶不可能就这样走了,就趴在她面前叫奶奶,奶奶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又挺过来活了二、三年。但让我终生难忘和遗憾的是,奶奶临走时,我没有守在她的跟前。当时我正在济南上大学,那是1980年秋冬,光胜叔到济南出差来看我,他说想不到九大娘去世了,我听了大惊,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后来我才知道,奶奶是农历9月29去世的。当年放寒假我去看十姑,姑说“你奶奶临走的时候,就是想你啊”,我忍不住放声大哭,从此我失去了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人。</h1><h1> 前两年我到学校工作,经常对老师们说,人生路上总有几盏明灯照亮你前行,不论是少年时、青年时、还是成年后,他们是你们的领路人。奶奶就是我人生道路上那盏永远不熄的明灯,永远照亮我前行。</h1><h1> 仅以此文纪念奶奶诞辰125周年</h1><h1> 2020年3月8日尔臣记述.</h1> <h1> 我记忆中的奶奶</h1><h3> ——三姐颖贞</h3><h1> 今天是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我们最尊敬的奶奶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在我的记忆里最亲最爱的就是爷爷和奶奶了。几十年来,每每回忆起奶奶都是泪流满面,总是被她老人家无私的爱感动感染。于是,在自己漫漫变老、也成了奶奶的人生路上,时时处处自觉地以奶奶为榜样,爱孩子、爱家人、爱亲人、爱别人,努力做一个有爱有情有温度的人。</h1><h1> 记的在我两岁的时候,因为母亲身体不太好,就开始跟奶奶一个被窝睡觉。一般睡前有两件“功课”需要做:一是挠痒痒。可能是我挠得特认真,奶奶总是很舒服的样子夸奖我;二是听奶奶讲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今天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很吓人,也很教育人。我的胆子本来就小,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感觉故事里的情节要发生。所以黑天自己从不出门,去院里解手也必须求人陪着。同时,奶奶的故事也总是教育人要心底善良、先人后己,实事求是、大公无私等等。这些道理,后来都慢慢地融入了自己品格的养成过程,变为自已生命中的一部分。</h1><h1> 奶奶心灵手巧。春节时,各个房间的窗棂上都贴满了她剪的窗花。有喜鹊登高,有蝴蝶飞舞,有富贵牡丹等。谁家结婚有喜事,奶奶剪的大红“双喜字”,特别喜庆,特别受人喜欢。</h1><h1> 奶奶乐善好施,愿意助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经常有邻居或亲友来借东西。明明知道有的肯定是有借无还,但奶奶总是有求必应,从不让人空手而回。以致我很长时间认为家里很富有,总能帮助到别人。</h1><h1> 奶奶心底善良,宽以待人。她与娘家的嫂子关系处得特别好。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平常不大出门,唯一出远门就是到刘家村去看舅奶奶。每逢奶奶去,舅奶奶必定高规格接待。我印象中舅奶奶是一个很严厉的人,但唯独对奶奶就象亲姐妹一样和蔼可亲。奶奶每次去带着我,我也非常愿意去,一桌子美味佳肴都尽着我们小孩子吃。相比之下,舅奶奶好象有点重男轻女,而奶奶却是重男不轻女。记得我小时候总是牙疼,玉米面饼子难以下咽。奶奶总是变着法儿,先把一小勺豆油用葱花爆锅,再把饼子掰碎,浇上热水和爆锅的葱花油,香喷喷的一碗“病号餐”就呈现在面前了。五十多年过去,至今想起这碗饭还流口水呢。</h1><h1> 奶奶温柔贤惠、任劳任怨。与爷爷相伴一生,始终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甚至连一句“高腔”也没起过。也许这与奶奶出身书香门第、良好家风有关。据说她老人家的父亲是清朝秀才,还当过民国青岛市长沈鸿烈的家庭教师呢。</h1><h1> 奶奶热情好客、先人后己。每当逢年过节,总是有七大姑、八大姑夫的来“出门”。奶奶爷爷都是拿出自己不舍得吃的好饭好菜来招待,标准比招待我们亲姑亲姑夫要高很多。东邻西舍、南庄北疃谁家有个急难事,只要求到面前,爷爷奶奶总是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两位老人家辞世已经几十年了,至今提及乡亲们仍然高树大姆指、赞叹不已。</h1><h1>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的,但是真善美让她在平凡中显出了人格中最伟大的一面。儿女子孙都随她,这是奶奶最值得骄傲的。</h1><h1> 奶奶,我们永远想您!</h1> <h1> 宽厚仁慈的嫲嫲</h1><h3> ——颖慧</h3><h1><br></h1><h1> </h1> <h1>  我们小时候都是喊祖母叫嫲嫲,嫲嫲是个小脚老太太,走路好像风拂柳,说话轻似燕喃呢,对人从来不说重话,邻居百家那些年龄相仿喊她“九嫂子”的嫲嫲们和那些喊她“九婶子”的大娘们,都愿意来家和她说说话,嫲嫲总是坐在东屋炕头的西南角,永远是双腿盘坐着,跟她们娓娓道一些家长里短,排解她们的忧思困惑。那年头这些勤俭持家的妇女们大多不为家里的男人们重视,过着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居生活,有心事过来找德高望重的嫲嫲倾诉,是她们的排解方式,嫲嫲总能给予她们润物细无声的化解,这些人走后,很少听到嫲嫲对她们的评论,人后莫论是非她老人家的处事准则。</h1><h1> 犹记得那时夏季晚饭后,家里大人会在院子里铺上一二床草席子,上面摆几把蒲扇,全家老少在上面躺的躺,坐的坐,摇着蒲扇打着蚊子,驱赶着热浪,惬意地聊天凉快,孩子们躺在嫲嫲身边,老人家一边给我们扇蒲扇,一边指着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们那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讲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时也会讲些玄幻故事,像皮胡子精吃小孩等等,又好奇又害怕,对于当时少不更事的我们来说,享受着这些就是最幸福的时刻。</h1><h1> 晚年的嫲嫲身体已经不太好啦,但是还是坚持在夏天的大晌午头,坐在大门楼子下面捡麦子,大大和娘让她歇着,她坚决不肯,她说我不干活,就是没有用处了,我能干,就是还有用处。坚持活着就要有用的原则。</h1><h1> 回想起这些感觉嫲嫲小小的身体里储存着大大的能量。平易近人温和有礼勤俭持家不愧是秀才之女。</h1><h1> 颖慧记于2020年3月8号</h1> <h1> 音容宛在的奶奶</h1><h3> ——邱强弟</h3> <h1><br></h1><h3> </h3><h1>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才10岁。若不是哥哥提醒,我哪还记得奶奶的生日,更别提年龄了,但我清楚的记得奶奶说过,毛主席比她大两岁。</h1><h1> 记忆中的奶奶四方脸,白白柔柔的,眼睛特别有神,满脸的褶皱和慈爱。</h1><h1> 奶奶对我的宠爱感觉就像现在城市里对待一只宠物那样相依和娇宠。</h1><h1> 家里数我小,对奶奶记忆最深刻的自然离不开吃。那时候感觉奶奶特别神奇,无论白天晚上还是放学周末,隔上一段时间奶奶就会给我好吃的哄我开心,先把我叫到东屋炕上静静坐好,然后慢慢地从被褥底下拿出一个黄纸包来,一层一层剥开,几页小饼干就立即呈现在眼前,此刻的我一下子就被融化了。有时饼干还不完整,边边角角的好像被蹭破的样子,估计这点好吃的还不知为孙子们留了多长时间了!</h1><h1> 再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我接哥姐们的班跟爷爷奶奶一个屋睡的时候,早上从来都是被痒挠挠醒而不是被叫醒的,小孩子贪睡估计是通病,早上赖在炕上不愿意起,奶奶就用痒挠轻轻挠我的脚心,他也不连续挠,待会儿挠一阵,待会挠一阵,十回八回我就醒了,正要耍赖的时候,忽见奶奶满脸露着调皮的微笑,一小块饼干就递过来了,顿时多云转晴睡意全无。那个时候,无论怎么调皮的孩子不是一块饼干不能征服的,可奶奶征服我的不仅仅是那块饼干,更有那长久的温柔的沁人心脾的爱。</h1><h1> 还有一些规定动作,我也忘不了,譬如一日三餐,用一个四四方方的木质传盘给奶奶端到炕上,吃完再端下来,记忆中全村这样吃饭的老人好像没见过,这或许就是大家闺秀的"派铺"吧,这点从奶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活动范围里也能找到答案。</h1><h1> 奶奶的宽厚善良、手巧慈爱、善结人缘是出了名的,她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位故去几十年的老人,还能让孙辈们以及远亲近邻们念念不忘口口相传的实属可贵,奶奶应该数南村北疃的楷模了。</h1><h1> 今天恰巧是三八国际妇女节,纪此短文,权当给天堂的奶奶一份节日的问候吧!</h1><h3> </h3><h1> 2020.3.8 邱强</h1> <h1>  音容笑貌,隐约依稀,大家闺秀风范,历历耳熟能详。公序良俗的引领者与维护人。随着社会演进与制度变革。这些熠熠生辉的民间美德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h1><h1> 李铮哥于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兄弟姐妹们的回忆叙说使奶奶的形象渐渐丰满,平和善良、聪慧睿智、心灵手巧、大气温婉、爱护晚辈、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奶奶身上完美体现。我们这个大家庭如今的忠厚善良,离不开她老人家的传承。奶奶良好的家教及自身教养惠及后代子孙,我辈人当以此为准,修身养性,提高修为,努力向奶奶看齐,目标远大,不可懈怠。</h1><h1> 建荣嫂子于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儿时跟娘看姥娘</h1><h1> 叫声姥娘姥娘奖</h1><h1> 爱看姥娘巧剪纸</h1><h1> 更享姥娘饭菜香</h1><h1> 姥娘不嫌我调皮</h1><h1> 姥娘瓜种尽品尝</h1><h1> 常蹭姥娘热坑头</h1><h1> 今生幸福在姥娘</h1><h1> 章友大表哥于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从姥娘的一张像片说起</h1><p> ——章合二表哥</p><h1> 记得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我家还没有一位亲人能拍张照片。墙上挂着的唯一镜框,镶嵌得是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彩色画像。</h1><h1> 大约1966年冬的一天下午,我们兄妹几人放学回家,正好碰上母亲走完娘家刚刚回到屋内。看见母亲满面春风,兴高采烈, 我们心想:肯定又从姥娘家带回“好吃的”东西了!可当我们迫不及待围上前时,却发现母亲并未急于给我们拿好东西吃,而是先小心翼翼地从胸前对襟口袋里掏出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一姥娘不久前拍照的一张黑白4寸像片。</h1><h1> 姥娘那时60多岁,虽历尽艰辛,但岁月难以消磨睿智干练的气质和雍容华贵的容颜。像片清晰传神,过目难忘。那亲切慈祥的脸庞,那恬淡从容的目光,至今深深刻印在我们脑海中。</h1><h1>为了把姥娘的像片更好地永久保存起来,母亲想过很多办法。开始,放在炕前桌子上一块玻璃底下。不久,母亲嫌位置不显眼,又将像片镶嵌到父亲去修峽山水库时荣获得一个奖状中。后来,我家亲人们拍摄的像片越来越多,从黑白到彩色,从头冠像到全身照,从个人照到全家福,奖状镜框再也难以容纳,母亲就把《毛主席去安源》的镜框与油画做了分离:油画贴在炕头墙壁上,腾出镜框专门存放像片,其中姥娘的像片镶嵌于中间最突出位置上。</h1><h1> 五十多年来,我家的情况发生了诸多变化。母亲十年前离世,住房也曾数度搬迁,但姥娘的像片始终在我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因为我们兄妹都深知,姥娘不仅与我们血脉相连,而且对我们一家恩重于山。没有姥娘门上的关照与扶持,我们全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永远珍藏姥娘的像片,更要永远传承姥娘留下的家风与精神,永远铭记姥娘门上的恩情!</h1><h1> 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慈祥的姥姥</h1><p> ——云香大表姐</p><h1> 在我心目中:姥姥是位满面笑容温柔细心的姥姥!去姥姥家出门,我和姐姐哥哥们,总爱去后园爬来爬去 闹腾着玩,姥姥就细声细语的叮嘱我们,慢慢地玩,不要有磕磕碰碰的,一定要注意!姥姥告诉我们谁不闹腾就给谁好吃得。那时候,东间炕上还带着拐炕子,我非常听话,坐在拐炕上,经常得到姥姥的奖赏。</h1><h1> 记忆最深的是:我母亲在柴沟住院的情景,那是1966年,我小妹妹不到一岁,我六岁多不到7岁,叫我跟着我娘好递递拿拿什么的。实际上我娘选择来柴沟住院,主要依靠娘家人来照顾。在娘家人的细心陪护下,我娘很快就康复出院了,但是,没直接回后宋,而是先到姥姥家住了几天。这几天,姥姥、姥爷、舅舅、妗子都很忙活。变着花样给我娘调理生活,又是包饺子,又是炸藕盒等,我连见回都没见回的,这次在姥娘家都吃到了。当时,为什么出院不接着回家?因为,我娘得的病现在叫乳腺结节。从气上得的,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父亲因运动被打倒。我娘被气出来的病……</h1><h1> 感谢我的姥娘及全家,对我娘在最关健时候的体贴与照顾,更要感谢姥娘给我们留下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您老人家在天有灵,请您继续福佑我们吧!</h1><h1> 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我的姥娘</h1><p> ——云花二表姐</p><h1> 今天是我姥娘125岁诞辰日,特殊的日子,我们对老人家有着特别的怀念!姥娘虽然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但老人家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对后代无私的关爱却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h1><h1> 记得我从懂事起:就盼望跟着娘住姥娘家,可是,由于路途远,姊妹多,总是哥哥姐姐占优势,当然,妹妹小我更攀不得。正因为我处在这个位置,所以,我在成长过程中与姥爷姥娘近距离的生活自然要少一些。虽然这样,但是,姥娘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娘的亲是不能以见面次数来衡量的!我通过小小故事,就足以证明:</h1><h1> 我的姥娘是一位正如三妹所说的:重男不轻女且德高望重的好姥娘!我十岁多那年一个初夏的晚上,母亲高兴地说:今晚早睡觉,明天恁姥娘要来咱家,如果都听话,不打闹,恁姥娘能多住几天,不听话当天就走。我听后暗想:一定听话,留姥娘多住些日子。必经从小没见过自己的奶奶,姥娘的到来是天大的好事!</h1><h1> 第二天,天不明就收拾卫生迎接姥娘,姥娘果然来了,那亲切的笑声和温柔体贴的说话声,简直把我滋的一刻都不想离开,既想搂着啦呱,又想依偎姥娘身边撒娇。甚至于有不想上学的念头。</h1><h1> 每天放学后,就急着往家跑,回家看姥娘。姥娘也同样盼我们,到点就趴在窗台上朝门口看。我进门先爬到炕上去跟姥娘说这说那,姥娘看我高兴,也亲的给我摸摸脸,梳梳头,不经意的摸了一下后背,对我娘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瘦,脊梁骨像刀背咯手?我娘说:没事的,能跑能窜的没病。姥娘随即叫我躺下又摸了下肚子,接着说:不对哈,肚子鼓的像皮球,不跟别的孩子一样。我娘接着说:下生就瘦巴,各自孩。就这样,我娘也没往心里拾。吃饭的时候,全家人都吃的么么香,唯独我含着口干粮贴在上牙卡上咽不下去。姥娘发现后,接着给我掰了一块用发粉糊的白面饼子,噶渣显黄喷香,嚼不几下就咽下去了。得到了姥娘的厚爱,非常高兴!</h1><h1> 我上学后,姥娘又把我身体这事告诉了我大大。过了几天我大大就带着我去井沟医院看了医生。医生说:营养不良,给开了药回家吃,还要吃点糖和羊肝补补。从那以后,我的身体才逐渐好了起来,爱吃饭了,身上也长肉了,邻居家也不说我是瘦噶牙和生术噶搭子了!我娘也看着我一天天长高长胖,满意的说:多亏恁姥娘来发现这事,要不真能耽误你长。</h1><h1> 感恩我姥娘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了我莫大关爱,更感恩姥娘的言传身教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h1><h1>姥娘我爱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流泪][流泪][流泪]</h1><h1> 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回忆姥娘</h1><p> ——云贞三表姐</p> <h1> 今天,是我最亲爱的姥娘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尽管老人家离开我们已四十余载,但想起她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及对我的关爱呵护,我禁不住泪流满面。</h1><h1> 姥娘非常疼爱我。因为俺家我最小,所以住姥娘家的次数也最多。每次去住姥娘家,姥娘和妗子总是拿出最好的东西给我吃。那时我也总会住上三五天,一是因为姥娘家生活条件好,二是因为姊妹们会引导我玩,所以去了我就借理由不想走。</h1><h1> 姥娘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我村离前邱虽二十多里路,可我村四邻八舍都知晓姥娘的为人。记得一次她老人家来我家住了几天,邻居家三岁的艳玲母亲不在,姥娘每天就像搂我一样把她搂在怀里,给这给那哄她玩耍,邻居家很受感动。</h1><p> ……</p><p> </p><h1> 愿姥娘在天堂一切安好!您的外甥在心里永远怀念您!</h1><h1> 2020年3月8日</h1><p><br></p> <h1> 德胜哥哥的后记</h1><h1> 诸亲钧鉴:从昨天上午开始,大院就沉浸在一派追思与怀念的氛围里。往事历历,亲情殷殷。这位奶奶虽未见,但从后辈家人的言行举止中,确实看到了优秀品行和高尚道德的传承。自感能成为这个家族“外主户子们”中的一员,甚感骄傲与自豪!奶奶的各种美德,诸亲之述备矣。现就奶奶在家族文化崛起中的突出贡献浅述一二。因无切身体会,只能凭诸亲转述推论,谬误之处难免,敬请指正为盼。</h1><h1> 一是传承家学。奶奶出身于饱学之家,虽不识字,但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必定得到了许多知识的熏陶。这从她老人家所讲故事的内容、档次以及出处即可看出端睨,决非一般的“扒瞎话”可比。知识点,正能量都是满满的。况且讲故事、说样板戏都需要记忆、表达、概括、提炼甚至再创作的功夫和能力,这些离开了从小的家学培养和浸淫是很难做到的。</h1><h1> 二是传承家风。这一点大家着墨最多,已成共识,我所探讨的是其出处与来源。奶奶出身儒学世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恰恰正是儒家的道德核心。奶奶所做的一切,让我们后辈们至今仍津津乐道之处,无一不是遵循和践行了上述规范的内容要求。当然,儒学作为当年全社会的共同道德规范,人人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了解和遵守一些,但与一个将儒学道德视为家族荣耀、立足支撑的书香门第里成长起来的“闺秀奶奶”相比,无论是在遵守这些道德的全面、自觉,还是在笃行、持久等方面,都是难望项背的。</h1><h1> 三是传承家智。智商来自基因,而女性贡献尤大,这已被科学证明。奶奶的父亲考取的清未秀才功名,据考证:如按总人口比,当时三年一考录取率约一万五千分之一,远高于当下一年一考的二万分之一的全日制博士录取率。高密自清顺治二年开科取士,光绪三十一年停科举,约260年、80多期、取1400名左右,每期三年共十至十五个名额,每年平均三到五名,其含金量高于清华、北大。可见能当青岛市长的西席决非浪得虚名。一笔工揩,一手妙文,咱大大得亲传,尔臣兄、强小弟及众姐妹、表兄姊妹们那与生俱来的书法天赋、锦绣文章,都该知道来自何处了吧。</h1><h1> 追思先人,诸亲不忘来处;孙女女婿,也沾点余光,稍尽绵薄之力,以陈拙见,与亲人共勉。</h1><h1> 三月九日于柳荫斋</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