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步》~快乐摄影读书会作品赏析(第3期)

毕屹

<p>  每周一期的摄影读书会作品赏析又和朋友们见面了,第三期的起始撰写日期刚好是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在动笔之前先祝女神们节日快乐!愿您们青春永驻,魅力长存。也希望这一期多一点诗情画意,让朋友们在摄影的天地间长袖飘舞,潇洒自如。</p><p> 看,一捧鲜花铺撒稿纸。听,一曲《女人花》伴您徜徉在,诗情画意的赏析天地。</p> <p>1、作者:一路风景</p><p> 标题:《灿》</p><p> 描述:春花烂漫、阳光璀璨。</p><p> 赏析:摄影,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用双眼看到的一切,在取景框中被甄选,被优化,被我们个人的审美观所左右,最终变成了一幅新的诠释世界的内心图画。</p><p> 而水晶球,是一种既可爱又别致的创作方式,我们就像看到了一位迷人的姑娘,大脑已忘记思考,只从她的视角来观察和领略这世界的多彩图像。</p><p> 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水晶球,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世界。她是那么睿智和独特,以至于太阳都为她点赞。那闪亮的光芒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阳光下,灿烂夺目。在春天里,尽显芳华。</p><p> 建议:后期处理时,再强化一些水晶球的实,令画面的立体感更强一些。</p> <p>2、作者:田园风景</p><p> 标题:《猫》</p><p> 描述:人间烟火里的尘埃。</p><p> 赏析:在小动物里,小猫小狗让人喜爱的程度可算数一数二。无论是家养的宠物,还是路遇的乖萌,只要不是赶时间,都会停下来,看看,逗逗,拍拍,笑笑,那种感觉,是一种轻松的释放。那段瞬间,是一种甜美的芳香。</p><p> 这大概是个桔园吧,一只猫咪出现在画面中。不知它是在值守,还是在闲逛,一双大眼直勾勾的看着镜头,搞得我都忘了采摘,先得给它老人家鞠躬请安,并奉上美颜画像一张。</p><p> 构图的精巧从猫咪的位置可见一斑,标准的黄金分割线,令视线瞬间汇聚。左上方那一小块留白,使图像疏密有度。既表现了丰收的桔园,又令画面有了舒展的空间。</p><p> 建议:猫咪的颜色和其身后的石头有些靠色,在满挂柑橘的桔园中,色彩过于贴近,弱化了焦点。</p><p> 如果想以猫咪为主要表现对象,建议拉长焦虚化背景。如果想以桔园为拍摄主体,那猫咪的位置尽量再向边角靠近,从而突出橘黄色的果树,而小猫咪则只是一个陪衬而已。</p> <p>3、作者:涟想</p><p> 标题:《穿越》</p><p> 描述:从隧道经过拍的。</p><p> 赏析:有很多图片的拍摄地点,都是我们经常路过的,而照片上的景象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但却从来没有拍摄过。为什么呢?因为熟视无睹,因为无法停留,因为欠缺一种对摄影的持续热情。</p><p> 隧道,每个人都穿越过的地方。冲入黑暗,在黑暗中勇敢前行。没有退路,如背水一战的勇士,拼杀着,冲向,那或短或长,光明的前方。</p><p> 从图片的四个角可以看出,作者的构图是独具匠心的。把线条严格的布局在画面的边角处,使作品有了一种仪式感和精致感。即便是黑暗的隧道,也不是随手一拍,而是停下来(作者应是骑摩托车一类的交通工具)认真构图,精准抓拍。</p><p> 那与机动车道相隔的栏杆位于画面正中间,沿着弧线的走向,与其他线条延伸汇聚至视觉焦点~那个黄金分割线上的光明出口。而最让人叫绝的,是那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前方那个骑摩托车的人,即将开出隧道,驶向光明而美好的远方。他的位置,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既清晰明朗,又寓意深刻。</p><p> 建议:我们每天的生活,就好似一部电影,不可能24小时都是精彩的高潮。但只要你带上热情去观察和体验每一段情节,至少有一帧画面,是可以截取的精彩瞬间。</p> <p>4、作者:风鸣雨潇潇</p><p> 标题:《保护好自己》</p><p> 描述: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p><p> 赏析:疫情期间,减少出门。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听到的宣传语。偶尔出门办事,街上的行人和汽车,都是寥寥无几。</p><p> 这张照片的成功拍摄,简直如同中了大奖。那画面中仅仅出现了四个人,(马路对面还有一个人)而这却是在一个带有红绿灯和人行横道的大一点的十字路口。</p><p> 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应该也是骑着摩托车,停靠在人行横道前等红灯。令我非常敬佩的是,他(或她)能够在这么普通的场景,短暂的等红灯的时间内,抓拍到如此精彩的画面,让我对其刮目相看,敬佩有加。</p><p> 大概是这个过马路的男人刚好走到这里时,旁边那辆摩托车急停在人行横道前。而这个男人下意识的低头看向摩托车的前轮,生怕那辆摩托车刹不住闸而撞到了自己。</p><p> 那眼神的捕捉已着实不易,但更为有趣的是,从摩托车的反光镜中,看到了摩托车上坐在后面那女人的眼神。直愣愣、怯生生,一种漠然,一种麻木。大概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状态,那个摩托车驾驶员每天就是这么急急慌慌的,愣头青似的,不到人行横道前,绝不减速刹车。</p><p> 建议:这样的瞬间抓拍堪称经典!估计后期做了一些调整和裁剪,你看那画面左下角行人的左脚,那只漂亮的高帮靴子,脚底和鞋跟都离画面边缘有相同的距离。显然,这是后期修图所致。</p><p> 所以说,不要怕裁剪,那是二次创作的审美展示。关键是,先拍下来。而先拍下来的前提,又要提到摄影眼的培养。这是一种拍摄意识,还有一种预判能力,这些本领的练就绝非三两年所得,是一个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磨炼和付出,才能得到如此精湛,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画面。</p> <p>5、作者:长江</p><p> 标题:《报春》</p><p> 描述: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还我们一个春天。</p><p> 赏析:坦白的讲,这张照片,在一开始甄选入围作品时,我是犹豫且矛盾的。因为画面整体效果是虚的,但最终我还是说服了我自己,遵从内心的感觉,放弃了许多拍摄清晰的作品而保留下这张。</p><p> 朋友们会问我,凭什么选她?是啊,凭什么?因为她的美,因为她的独特,因为她的韵味,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创作意义。</p><p> 构图上,毫无瑕疵,两只鸟儿飞舞在开满鲜花的树前。画面疏密有度,生动活泼,两只鸟儿的姿态抓拍的也是恰到好处。深色的鸟儿是视觉的焦点,打破常规的位于画面的左下角。浅色的花树虽然占据了大部分面积,但深色的树枝贯穿其中,令画面有了一种色彩协调的均衡感。</p><p> 以上这些技巧和布局,在大多数作品中也能体现,那她的独特之处呢?就是这曾经令我犹豫不决的虚化效果。这个虚化不是照片焦点不实的抖动虚焦,而是拍摄时或后期处理时,有意识的整体重影效果。</p><p>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处理呢?我们来看一下标题和描述。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描述就是文章的概要。我们通过这两样来验证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所有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是否满足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即所谓文题相符。</p><p> 标题是《报春》,显然,用两只小鸟,在开满鲜花的树前叽叽喳喳的上下翻飞,完全符合“报春”的意思。</p><p> 而描述是,“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还我们一个春天”。这句话一下子就会令人豁然开朗了。该片创作于目前的疫情期间,从年前到现在,从冬去到春来。大自然轮回的脚步没有停顿,如期而至的春来花开。但疫情的潮水还没有退尽,这个春天就如同画面中那虚化的黑白效果,模糊不清,毫无色彩。一种苦闷与祈盼的复杂心情,在作品中,完美呈现。</p><p> 建议:现在,朋友们,您是不是也看出了她的美,她的独特,她的韵味,她的创作意义。</p><p> 听,鸟儿在欢唱,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看,树枝在轻摇,春风送暖,疫情渐远……</p> <p>6、作者: 不惊</p><p> 标题: 《其乐融融》</p><p> 描述: 在婺源县城路过一个小村庄,突然发现几只鸡向我奔来,赶紧抓拍。</p><p> 赏析:这是一张让人看了能会心一笑的照片。应该是在旅行路途上抓拍的,那些异域他乡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总是能让我们的大脑兴奋。眼睛看不够,相机拍不停,但可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很少深入了解和品味内涵。这也是没办法,这世上又有几个是专职旅行家,绝大多数人的旅行都只是旅游,就那么几天假期,而且还是去那些热门景区。</p><p> 所以,当我看到描述中写有婺源县时,我陷入了思考,到底一张照片能承载多少信息呢?其实,是我要求太多了。这幅作品,虽然是拍于江西婺源,但不是说只有油菜花田,才是拍婺源的照片。当地的百姓生活一样可以展示婺源人民的生活状态,一样可以产生美的视觉享受。</p><p> 标题是《其乐融融》,这短短的四个字就涵盖了很多信息。包括老夫妻在做的农活儿(也许是手工编织一类的活计)老大爷带着棉帽子,说明这是冬天,地里没有什么活儿了,老两口儿在庭院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做着手工编织。他们老两口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其乐融融”。</p><p> 那几只随意行走的大肥鸡,有公有母,也是那么潇洒自然的在院中散步,那种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状态,也是一种“其乐融融”。</p><p> 而它们见到作者,便奔将过来,也许是欢迎光临的仪式,也许是为求得一点美食的靠拢。总之,它们不怕陌生人,那种和平共处的状态,更是一种“其乐融融”。</p><p>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能冷静的采取竖构图的形式,将这一动人瞬间抓拍入镜。那前景的三只鸡与背景的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多少、远近、上下、人畜的对比和呼应,使画面有了一种立体感和均衡感。而那老大妈开心的笑脸,更是对这种场景和氛围,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最好的诠释。</p><p> 建议:旅行中,相机永远处于ON的状态,手机也要随时备战。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袭鸡”,最考验摄影人应变能力的强和弱……注意!目标出现。</p> <p>7、作者:栀子花开</p><p> 标题:《静》</p><p> 描述:宅家的日子,终于太阳光照进来了。</p><p> 赏析:静物摄影,追求的是一种韵味。通过几样物品的摆放组合,加之光影效果的立体呈现(室内灯光或窗外阳光)达到一种思想的表达。</p><p> 首先是立意。就是说您想表现什么?以这幅作品为例,标题是《静》,很显然,作者要表现一种安静、清静的感觉。</p><p> 其次是选材。就是说您要用什么物品来表现“静”这个主题。该幅图片中,作者选用了三样物品,图书、柑橘、耳机。</p><p> 最后是摆放。就是说,您要把这三样物品如何摆放,才能表现出“静”的氛围。此图中,作者将图书展开,并倾斜摆放。柑橘放于图书之上,并位于画面正中间。耳机置于画面最下方,且只露出两个耳塞,并一上一下的错开摆放。阳光从上面照下,一段温暖舒适的闲暇时光。</p><p> 建议:柑橘的颜色过于亮艳,又居于正中,让观众只注意柑橘,而忽略了其它。这样的设计就和“静”的主题相去甚远。而如果依然选择这三样物品,希望重新摆放。</p><p> 方案一,图书的位置不变。柑橘的位置放在右上角阴影处,若隐若现的露出一点点绿叶和橘色。耳机的位置上移至图书左页下1/3处,依然是一上一下的摆放。这种效果,就好似作者摘掉了耳机,随手放置在图书上,开始静静的读书。而若隐若现的柑橘在阴影里,不会干扰视线,但会有一种生活的味道和静心读书的休闲状态。</p><p> 方案二,耳机的位置不变。把图书合上,依然是斜角度摆放。把柑橘叶子去掉,散落在画面左上角,把柑橘分四瓣切开后展开,放于画面左下角,并吃掉或拿走一块儿。</p><p> 第一种是用读书的过程来表现“静”,第二种是用读书的间隙,吃些柑橘来放松,也能体现出“静”的氛围。</p><p> 这些方案只做参考,都是脑海中一时的设想。希望您多尝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各种组合摆放的方式,来表现出“静”的氛围。</p> <p>8、作者:栗昭祥</p><p> 标题:《韵律》</p><p> 描述:随拍。</p><p> 赏析:看到这个画面,顿时让我想起四年前我曾经拍摄的一个桥墩子的作品。当时为了365每日一拍,大夏天的钻进桥下,拍摄的画面确实令观众眼前一亮,好评一片。</p><p> 首先是这个题材,我们目前大多数朋友的作品都属于生活或工作中的手机随拍,记录多于创作。而真正的创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拍摄,会有主题,会成系列。</p><p> 这幅作品的题材,属于建筑摄影,而建筑又被称作是“凝固的音乐”。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曾经拍摄过很多室内陈设和装饰装修的作品,但最令我感到有成就感的却是这个建筑的外观拍摄。因为有光影效果,因为有多种角度的选择和变化,因为有各种天气的渲染和周边环境的陪衬,使得建筑外观的拍摄,会更加充满了迷人的色彩。</p><p> 但这幅作品,属于建筑的内部,一个不被大家容易看到的桥的下面。那些粗直坚硬的桥墩,仿佛是一排排竖琴的琴弦,在流水的轻抚下,演奏出一段段动听的旋律。</p><p> 那光影的角度,也是恰到好处的被定格在画面当中。最左排的全亮,中间的半亮,而那若隐若现的最右排,则仅仅有一点点光亮。这种过度,再一次产生了动感的旋律,如同五线谱上的4/4拍,强、弱、次强、弱。</p><p> 作品的标题为《韵律》,多么生动,多么贴切,将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非常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听,潺潺流水拨琴弦。看,斜阳律动舞翩翩。</p><p> 建议:在美图满天飞的读图时代,若想在众多的图片中脱颖而出,首先就是题材。试想,您的日出日落拍的再漂亮,还会有多少评委能为之动容。</p> <p>9、作者:春暖花开</p><p> 标题:《火焰》</p><p> 描述:看别人烧东西匆忙凑上去拍一张。</p><p> 赏析:虽说水火无情,但在艺术创作中,这两种题材的作品比较容易拍出一种动感和活力。如果制造一种丝绸般的质感,画面效果将会魅力无穷,极富韵味。</p><p> 这张图片既像一幅抽象画,又好似水池中的金鱼游动。那种现代艺术的奇思妙想,让这幅画产生了一种令人浮想联翩的魔力。而金鱼的游动又如在仙池里舞蹈,那淡淡蒸腾的烟气,恍若天宫中的仙境乐园。</p><p> 对角线的构图方式,让画面中的火苗和青烟都极具韵律和动感。不能久看,如同近在眼前,从右下角向左上方,一股吸引力在将青烟斜向升腾。</p><p> 白色和黄色都属于暖色、亮色,这两种色彩的混合搭配,在这幅作品中更加突出的是白色。因为白色的面积相对多一些,是成片状出现。而黄色相对较弱,因为所处位置在画面的左下角,且呈条形展示。</p><p>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色彩以及比例呢?因为标题是《火焰》,那是不是应该把火苗儿更突出一些呢?而目前的视觉焦点是先看到了大片的青烟,而后才会看向偏居边角的火苗。</p><p> 建议:如果要表现火焰,在构图时或剪裁时就要考虑以火焰为主体。</p><p> 或者画面构图不变,再强化一下丝绸般的质感,会更像一幅抽象画,韵味就更加充足了。当然,标题也需要换一个,要做到文题相符才是最完美的作品展现。</p> <p>10、作者:左右先森</p><p> 标题:《把天空还给翅膀》</p><p> 描述:傍晚随拍。</p><p> 赏析:摄影和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p><p> 这幅摄影作品给观者的感觉就是苦闷、压抑、挣扎、呐喊……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一种对蓝天的向往,用三只画在墙板上的鸽子,来表现目前无法自由飞翔在真正的蓝天上那种痛苦的心情。</p><p> 画面的右上角,采用了绘画的留白技巧。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具有诗歌般的悲壮和苍凉。而错落有致的布局,如同音乐的旋律,一曲哀怨的忧伤在空中久久飘扬。</p><p> 黑白的效果已然让画面的氛围得到了尽情的渲染。但有一个细节,希望朋友们能够看到。这个细节表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也让画面中,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p><p> “3”这个数字,在画面中出现了4次。三只鸽子,三条云层,三座高楼,三盏街灯。这是巧合吗?不是。为什么?因为如果这是第一次赏析“左右先森”的作品,持一种怀疑态度还情有可原,但这是第三期了,每期都有他的佳作。这种对作品认真创作的态度和精雕细琢的精神,已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摄影家的专业素质。</p><p> 建议: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的充分把握,让作品既有内涵又很耐看。</p> <p>11、作者:一明心</p><p> 标题:《湖边倒影》</p><p> 描述:西湖边随拍。</p><p> 赏析: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苏州和杭州就与天堂起名,显然这两个地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p><p> 而我对杭州的知晓还是始于《白蛇传》,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湖边流传千年。</p><p> 这幅作品表现的就是西湖景区,那深入湖中的亭子内,已站满游人,栈桥上也有几个游客在拍照留念,一小片已渐枯萎的荷叶点缀在亭子的旁边。阴天,画面中似乎少了些许让人兴奋的精彩。</p><p> 且慢,这幅作品的亮点不在亭子,而在栈桥上站立的四个人。从亭子最左边的柱子算起,四个人,四个空当,且空当的距离越来越大。那最左边的人面朝右边,本来是在给第二个人照相。可右边的三个人都是面朝左边,从画面中剪影的效果来看,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人给三个人拍照的错觉景象。</p><p> 另外,在构图上,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儿,但却绝对重要的地方。整体画面是右多左少,右边是亭子、游人及荷叶,而左边只有四个人,但我们的视觉效果为什么没有产生右重左轻的倾斜感呢?请看画面的左下角,那一小块儿水中倒影。就是它的存在,使画面有了一种均衡感。不信,请用您左手拇指遮挡住那块倒影,然后移开,反复几次,看看视觉效果有没有区别。其实,这就好似一杆秤,倒影就是那虽小但沉的秤砣,它掌握着平衡,令画面的视觉效果,舒适自然。</p><p> 建议:越是著名的景点,越难拍出新意。朋友们应该向一明心老师学习,善于观察,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场景中,发现和抓取不一样的精彩瞬间。</p> <p>12、作者:玉米</p><p> 标题:生活还要继续</p><p> 描述:早上去买菜,路过的时候,小摊主身上一半亮,一半暗,半拉的门吸引着我,看到他的状态,仿佛是当下我的心情,一半在疫情里担忧,一半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p><p> 赏析: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虽然只过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但已让很多行业和个人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可相比前方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都还算是安全的、轻松的。毕竟我们损失的,最多的就是金钱,而他们极有可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p><p> 该图反映的就是疫情期间,那些小商小贩们无奈的生存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的疫情,让他以及很多和他一样的商户都无法正常营业。生活的时钟仿佛突然的停止,无法正常运转的发条,一时听不到滴答滴答的声响。看着他无力的低着头,左手紧抓着那根支撑用的铁柱子,看着那些无法卖掉的麦芽糖和芝麻糖,这个出售甜蜜的人,此刻,心里只有苦闷和无奈。</p><p> 虽然人物在阴影处,没有露出正脸,但戴着的口罩和半开的卷帘门已经交待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社会背景,让人感同身受,对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印象更加深刻。</p><p> 建议:创作上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方式,让观众产生了联想和同情。但画面中过多的色块,而且还是大面积的鲜艳的色彩,这就势必会造成视觉效果的混乱。如果将原图处理成黑白效果,不仅弱化了杂乱的色彩,视线也能够集中在店主的身上,而且还会增添一些黯然神伤的情绪和氛围。</p><p> </p><p><br></p> <p>13、作者:适逢其会</p><p> 标题:《浅欢》</p><p> 描述:聚一时轻浅,何时把酒言欢……</p><p> 赏析:如果把一张张照片连起来看,就成了电影画面。如果把电影中的某一段截屏下来,就成了一帧照片。</p><p> 这幅作品,就像是一帧电影中的截屏画面,那种清晰与朦胧共存,那种现实与梦幻同在,那种技巧与随意共融,那种肤浅与深奥同现的状态和感觉,让观众感到不知所措,心神不安。就好像在电影院中,屏幕突然定格,观众在一阵迷茫和躁动后,只有耐心等待,双眼直直的看着屏幕,期盼电影继续播放。</p><p> 可惜,这不是电影,这确实是一幅照片。画面中渐渐传来了柔和的音乐,偶尔听到几句对话,听不清,不时的传来一个女人的笑声,那是很自然的,轻声而娇羞的笑,随着一声碰杯的声音,不像是两个酒杯碰撞的清脆的声音,而是酒杯和酒瓶相碰的响动,那笑声也随之停止了,只有柔和的音乐,依然在空气中弥漫回响。</p><p> 建议:优秀的作品会自带光环,让人沉醉,使人着迷。犹如武侠小说中经常说的,最厉害的武功就是~无招胜有招。</p> <p>14、作者:家在龙井村</p><p> 标题:《茶季》</p><p> 描述:为春光,为新绿,为勤劳的人们点赞。</p><p> 赏析:相对少见的题材,拍摄的是采茶的瞬间。那种劳动场景的抓取,那种快乐工作的状态,都是值得摄影人去赞颂和讴歌的。</p><p> 画面中两个人物的位置,一前一后,错落有致。一个正面,一个侧面,不显单调。前实后虚的处理效果,再加上两位劳动者的站位,令画面的立体感极强。</p><p> 前面那个姑娘的表情和动作,抓拍的尤为及时。她的眼神是那么专注,她的动作是那么娴熟,略带微笑的脸使她的状态更加自然。一种享受当下快乐采茶的情绪,让观众也感受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对她来说是多么幸福和快乐的事情。</p><p> 建议: 1、右下角有一个红色方印,应该是作者的名字,起到水印的作用。这个还可以商榷,毕竟不是比赛,否则这属于硬伤。</p><p> 2、画面左边有一竖白条出现,不知是为了让画面够宽度,还是为了配合右下角的红印章而准备题字赋诗。总之,现在的状态不伦不类。</p><p> 3、整体构图确实很好,但左上角的那一根树枝有些碍眼,颜色深且形象差,建议横着裁切掉。再把左边的竖白条去除,整体画面的长宽比例还是标准的,画面也会更加简洁,人物也将更加突出。</p> <p>15、作者:张志平</p><p> 标题:《拍》</p><p> 描述:西湖边拍照。</p><p> 赏析:又一张拍摄西湖的作品,看这亭子似曾相识,估计和11号作品是一个地方。只是游人少了许多,画面中只有两个。旁边的荷叶已荡然无存,应该是冬天拍的,因为画面中那个蹲着拍照的女生,戴着一个毛线帽子。拍摄机位也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位于栈桥上正对着亭子拍摄。</p><p> 挺有意思的事情,一组评图中有两幅相同地点的作品,而且角度、人物、陪衬等都有变化。唯一相同的就是,都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p><p> 完全对称的构图,会令画面死板单调。居于画面正中的亭子,站立在亭子前的男子也位于亭子中间,背景的远山如同张开的翅膀,在亭子两翼,样子也基本一样。</p><p> 如此众多的对称和居中构图,为什么没有感觉那么呆板乏味呢?原因有二,一是最明显的位于前面蹲着拍照的女生。她的服饰色彩浅艳,既是浅色又是艳色的服饰在暗色的整体环境中就会显得突出,这个亮点就成为了视觉聚焦点。另外,她的动作是蹲着,且在亭子的右方,这个姿势和位置就打破了平衡,产生了变化,令视觉效果丰富起来。</p><p> 第二个原因是背景中的云彩,左边的云明显多于右边,而且右边的山峦比左边的略微高出一点点。加上蹲着拍照的女孩也在画面右侧。这就有了一种相互牵制,画面均衡的效果。使得一张看似构图居中对称,实则暗含多种小变化的绝妙佳片。</p><p> 建议:摄影眼的培养,就在于发掘普通事物中的精彩。而对于著名景点的拍摄,更应该有独特的创意和眼光。因为明信片式的风光作品早已在目前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被成千上万的呈现,而彼时彼刻的你,只有赋予那些景点稍纵即逝的独特组合瞬间,才有可能在风光摄影中,表现出作品的独特魅力。</p> <p>16、作者:乐山人</p><p> 标题:《父子》</p><p> 描述: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p><p> 赏析:在人类的情感中,亲情是最重要也是最真实的情感。不会随时间改变,因为血浓于水。不会因环境更换,因为骨肉相连。</p><p> 这是一幅表现父子相伴的画面。虽然已近正午,阳光充足,但空旷的海边依然凉风习习。父亲戴上了棉外衣的帽子,缩着脖子跟在孩子后面走着。而孩子却不顾凉意,开心的在前面小跑。他要去看大海,他要和大海拥抱。父子俩沐浴在阳光下,那束光如舞台上的聚光灯,直直的将父子俩的脚下照亮。形成剪影的两个人,此时好像忘却了台词,不说话,只听得孩子那脆如银铃般的笑。</p><p> 构图形式,别出心裁。海平面将画面一分为二。按理说这样的构图会显得呆板,但因为整体色调的类同,致使天空、海洋和沙滩成为了一个色系。而近处沙滩的暗,使得整体视觉效果,给人一种亮暗比例为2:1的错觉。这就使得构图显得毫不呆板,而是极其自然。</p><p> 那父子俩的位置,孩子基本居中,大人稍微偏右。就如同给两人照相,高个子偏于外边,矮个子居于中间站立一个道理。这样的画面会显得和谐自然,反之,就会呆板而凸显高个子的人了。</p><p> 虽然是在海边拍摄,但海的面积只占画面中一个窄窄的横条。可它的突出却没有因为面积小而减少,那是因为阳光的直射,令海水金光灿烂,分外夺目。可见,面积大小跟视觉焦点不是等同概念,而利用亮暗或冷暖的色彩对比,才能突出焦点。</p><p> 而父子俩所在的地方,不偏不倚的刚好在阳光直射的位置,即海平面的反光与沙滩上积水地方的反光内。致使两个人的剪影尤为突出,煞是好看。</p><p> 建议:一幅看似极其简单的画面,既包含了多种摄影技巧,又充分的表达了父爱之情。他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如见到了大海,开心至极。他的护佑对孩子来讲,似灿烂的阳光,温暖无限。</p><p> </p> <p>17、作者:无悠</p><p> 标题:《落日残红工地寂》</p><p> 描述:疫情下的工地。</p><p> 赏析:一场疫情,让很多行业都停止了开工的脚步。从春节至今,这个“假期”显得格外的长。建筑工地,一般都是正月十五以后才会开工,因为农民工那时候才会从老家返回。而这一次,他们只得在家待命,等候国家吹响出征的号角,才能顺利的返回他们聊以生存的工地现场。</p><p> 没有人的工地死气沉沉,那往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落寞和苍凉。太阳落下又升起,毫无影响,按部就班的履行着他的职责和义务。而摄影师,却是发现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人群,在他们眼里,朝气蓬勃和落霞孤雁都是美,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p><p> 画面构图,中规中矩。两台并排而立的塔吊,如同两个兄弟,一胖一瘦,叉腰搭肩地面对镜头。那胖一些的塔吊位于画面右侧的黄金分割线上,本来就粗壮一些,这下更加突出。而位于其右的瘦一些的塔吊,起到了平衡画面和衬托粗壮塔吊的作用。试想,如果只有一个塔吊,或者作者变换个其他角度,那画面也许就会显得单调乏味了。</p><p> 既然是表现夕阳,那必然画面中要有落日。作者巧妙的将其置于画面左下角,钢筋的凹槽处,仿佛太阳和工地是一体的,他不会落下,将用余晖照亮施工现场,让工程早日顺利竣工。</p><p> 建议:朝霞和落日的题材已经很多,照出新意确实需要费一番脑筋。而大多数此类照片都是把太阳作为主体表现,可无悠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夕阳作为陪体而偏居一隅,用建筑工地上塔吊的剪影效果作为主体来创作,着实令夕阳的韵味更足,工地的场景也能更美。</p> <p>18、作者:追梦人</p><p> 标题:《暮归的同伴》</p><p> 描述:云南哈尼族女人勤劳吃苦,担当起家里主要体力活计,田耕、砍柴、放牛样样能干,很令人尊敬,这是在元阳拍梯田返回路上抓拍的场景!</p><p> 赏析: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女人才是这个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些是民族传统,似乎还停留在母系社会。有些是男尊女卑,好像女人天生就应该操持家务。也有些是因为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不得不承担起主要劳动力的角色。</p><p> 这是作者在云南元阳拍摄的一张生动的暮归画面。哈尼族妇女吃苦耐劳,承担着家里的许多活计。在地里忙活了一天,背着柴、赶着牛,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老牛一步一步的迈着稳健的步伐,而小牛却像个孩子,活泼好动,不愿那么早回家,在跟主人玩着“游戏”。辛苦了一天的主人哪有心情和它在外边玩耍耽搁,回到家还要烧柴煮饭。就这样,一个耍赖不好好走,一个不厌其烦的在催促驱赶着。</p><p> 画面采用了S型构图,道路从右下角呈S型向左上角延伸。那两旁的植被茂密幽深,将中间S型道路烘托的更加明显突出。两个人,四头牛,分成了四组行走。既松散又均匀的分布在这条S型道路上。其他三组都是相对静态,只有主人追赶小牛这第二组呈动态出现。这样的画面就构成了静中有动,以动为主体突出表现的视觉效果。</p><p> 建议:瞬间的抓拍非常到位,把生产、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场景,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表现了出来。</p> <p>19、作者:薇薇</p><p> 标题:《5G时代》</p><p> 描述:灯光下,营业厅室内外形成了一幅多彩的画面。</p><p> 赏析:自从有了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简单快捷。自从有了网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为无限可能。聊天、上网、购物、游戏……所有的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全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实现了,并且在你刚刚适应或正在适应时,网络发展的速度就已在你不知不觉中又前进了一大步。</p><p> 3G的记忆恍若昨天,4G的应用还正在体验,可5G的成果,今天已悄然上市。这光速般的发展,实在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发展总是好的,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学习和接受,才能坦然淡定的面对新生活,接纳和掌握新事物。</p><p> 这是一张站在营业厅内,透过玻璃拍摄的照片。室内灯火辉煌,窗外街灯明亮。应该是很晚了,街上的汽车全已停靠路旁,没有一辆在路面上奔跑,也看不到一个行人在此时走过。但营业厅却灯明几亮,那些手机的宣传照片和5G网络的宣传广告充满了画面。</p><p> 作者别出心裁的选取了这个角度,将室内场景投射到玻璃上的画面和窗外大街上的景致叠加重合,汇聚成一个崭新而别致的画面。</p><p> 建议:创意和陌生感是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通过一种错位的拍摄组合,将主题突出表现。5G时代已经来临,而外面的世界似乎还没有行动起来,一种新旧交替,时代更迭的瞬间,在这幅作品中,被独特的展现。</p> <p>20、作者:古月口大爹</p><p> 标题:面佛</p><p> 描述:下楼发现一老者在面对观音菩萨,立马记录下来。</p><p> 赏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三种教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深深的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指导行为,渗透融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p><p> 观音菩萨似乎是民间百姓最喜欢的菩萨,因为她大慈大悲,因为她有求必应,因为她是送子观音,因为她是无所不能的千手千眼观世音。</p><p> 画面中,一个老者背手而立,两眼直直的面对观音的塑像。黑白的效果减弱了老者的服饰及观音的彩塑所带来的色彩干扰。那白色的帽子便成为了视觉焦点,观众首先看到了帽子,然后才随着老者的目光方向看向对面的观音菩萨。</p><p> 没有香炉,无法上香。不知道主人将观音菩萨请到这里有何用意。老者背着手,坦然而自然的直视,早没有过去那种见到观音菩萨的塑像便小心谨慎、诚惶诚恐、毕恭毕敬的敬香磕头了。</p><p> 因为社会在进步,那些封建迷信早已经被时代发展的快车抛在了遥远的过去。再说了,我们都求观世音,那观音有难又该求谁呢?观音说,求人不如求己。一句话道出了处世真理,观音就是观音。</p><p> 建议: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琢磨和探讨。有些是约定俗成,大家都这么做。但都这么做就一定是对的吗?不见得。比如,你去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妈妈想了想,也不知道为什么,只得说,你姥姥就是这么做的。</p><p>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摄影,是一个可以有N种答案的艺术创作形式。如果人云亦云,你将永远拍不出这样的优秀作品,既耐人寻味,又别具一格。</p> <p>*** *** *** *** *** *** *** *** ***</p><p> 这期精选的20幅作品,又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感谢朋友们的认真和努力,也感谢沐佳老师为投稿图片收集和整理。</p><p> 春暖花开,疫情已近尾声。希望接下来的投稿作品中,关于春天、关于胜利、关于自由、关于未来的主题作品相应的多一些,再多一些。</p><p> 谢谢!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p><p> 您的朋友:</p><p> 毕屹</p><p> 2020年3月11日</p>